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任连仲专栏】再提把医疗信息化建设当做一门学科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  任连仲

是否应该将医疗信息化建设当成一个学科已经有点老生常谈。纵观各行各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本来就是一门学科,那么,为什么还要重提这一话题?在朋友圈内交谈,不少同行认为,重提此话题,不仅不老,而且更有其现实意义。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 任连仲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 任连仲教授

信息化建设初期,因为要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语言编制执行程序。所以,那个时候,要搞计算机应用,必须请进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不管是领导层还是应用层,尽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专门学科,但都认为这类工作需要行家来做。

而今,计算机已经普及,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甚至手机也成了一种网络终端,信息化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战略支撑、甚至引领地位日渐明确。但是,与此不大搭调的是,很多人反过来误以为信息化建设还有什么“专”的!什么人都可以干!再加上信息化地位的提升,不仅用的人多了,主动来抓这类工作的人也多了。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主管领导,乃至业务科室主任,大都开始自己做主,甚至直接操办“做什么”和“怎么做”,更不用说那些想借此“出政绩”的管理者了。这就使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出现了很多不大科学的现象。

不问最终效果就果断上马新项目。比如:一些地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件事本身无可非议。可是,在没有想清楚“档案”信息应该从哪里获得、又如何维持其与个人健康状况实时保持一致、为医疗保健活动总能提供完整准确信息的情况下,不问基础如何、条件如何,就全面铺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就遗留下许多问题。

正常情况下,人的健康档案是应该随着人的健康状况变化而变化的,要想保持它的实用价值必须把它放在一个相当大的,各种医疗保健机构之间的个人信息能够互联互通的环境之中,以使这个“档案”总能与本人健康状况保持一致才行。然而,很多地区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致使那些地区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匆匆忙忙建立起来的个人健康档案大都成了“死档”,甚至由于得不到更新,成了“废档”。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明确,这样的重大决策,需要具有相当好的系统工程造诣、熟悉本行业发展状况、懂得如何有序建立全民健康信息系统的人一起参与论证,才可能不产生重大失误。

不知系统间的关系就引进新系统。不久前,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精细化管理成为热门话题时,在没有弄清它们的真实内涵和最终目的、不知道这些功能系统与原有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应该怎样关联、更不知市场真实情况的情况下,只凭商人的叫卖,一些主管领导、职能部门、或专业科室,在没有真正经过行家仔细的考察论证,就果断选定公司,选定产品。引进之后发现,要么是实际功能和性能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要么是与原有系统互联困难,要么是稳定性差。出现这类问题时自己不能解决又找不到得力的支持,因此便出现了这样一些乱象:有些医院的信息系统不得已而反复折腾,甚至再次更换;有的用上新系统后在功能和性能方面没能带来明显改善,却引来了不少新的麻烦,成了“鸡肋”,让系统的运维管理者背上沉重的包袱;有的由于整体规划不细,选择产品时又没经有关人员充分的考察和论证,结果是建起的系统残垣断壁,缺胳膊少腿,整体效能相当低下,性能价格比相当低下。

任何系统或产品都有其多项指标,因此,选取时需要逐一考察甚至测试;眼下,引进任何系统都需要与已有系统进行联接,而且联接方式并不唯一,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任何新的系统引进之后,都需要做数据融合。融合得当,可使整个信息系统的综合效能再次提升。完成这样的事情,没有既熟悉当前信息系统、知晓信息系统如何发展、且熟悉市场行情的专门人才的共同参与,独断专行,必定会为整个信息系统建设埋下重大隐患。

不了解信息中心性质随便安插带头人。信息化建设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信息中心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信息系统质量的好坏、实际效能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这个学科带头人的综合能力。可是,不少单位不了解这一角色的性质和作用,常常选派不胜其职的人到这一岗位,有的甚至把一些无处安排但又想让其再升一个台阶的人安插到这个位置。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些医院采购软件产品或硬件设备,自己却硬是写不出合格的《需求说明》,转而让供应商代写的情况时就不足为怪了。

医院里的各级管理者都知道需要认真选拔临床专科主任。当今的信息中心,是医院里服务面最宽、建设任务异常复杂、且兼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专业科室,其地位应该至少不低于临床科室。对信息中心的主管,也必须像选择医院里重要科室学科带头人那样,选择既有雄厚专业技术基础、懂得信息系统建设规律、且又熟悉医院里业务管理的人担当这个角色。

不重视规划论证项目验收以及效果评估。需要加强整体规划(特别是医院信息化走过初级阶段后的今天),政府文件、各类媒体已经讲过很多,不必再述。这里只想揭露一下,很多单位和部门对规划或方案的评审很不重视,基本是走过场。一个评审会议,从把文档放到到桌面开始,到评审签字结束大都只是两三个小时。多数是为了应付上边要求交出一个文本,或者是为了得到一笔拨款,而非真正为了拿到一个严谨附实的、符合发展方向的、切合实际又可操作的信息化建设的依据。另外,一个项目实施到一定程度或者自认为已经完成时一定得经过验收或者评估。同样,一个工程项目实施都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也常常被走过场、或者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要钱和付钱的依据。

我认为,规划或项目的论证以及验收和效果评估,都是为了保证规划或工程项目的合理正确,保证其质量,保证其获得最佳效果的重要环节,它们的重要性远超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为了达到其应该达到的目标,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给评审专家或验收评估专家以充足的时间做充分准备,而且还要让这些专家感觉到这一笔“劳务费”是不好拿的,是要为签过字的文件负责任的。不重视这几个重要环节,正是很多项目不成功的原因所在。

20年前,我们曾经总结出信息化建设的三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第一条:一把手+合格的CIO是项目建设成功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

第二条:一个好的系统的产生,它需要相关成果的积累,深入的需求分析,以及认真的综合需要有关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设计时必须打好基础、做好架构,实施中的诸多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把控。

第三条:设计和研发团队中需要有核心,核心中必须有精英人才。这里说的合格的CIO,是指真正懂得信息化建设规律的人,这里说的精英,就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是真正的业务骨干。至今,这几条经验在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在学科分类中,信息系统建设在理学类的《系统科学》中有它的特征,在工学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中有它的特征,甚至在管理学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中也包含有它的特征。所以人们归纳起来认为,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一门跨多门学科的学科。2013年,在陈竺副委员长的讲话中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引领”地位,难道还不说明它是一门重要学科吗?

在医院里,内科、外科、乃至药学都属于各自的学科。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医院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专门学科。而且,近几年来,学界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认为医院里的信息系统是最复杂的信息系统。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向历史上成功经验学习,向历史上成功人士学习。如果我们都像当年“国防科委”抓重点工程项目那样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如果我们都按照钱学森院士所说的“现代的科学问题,现代的工程项目,都要用系统工程的理念组织实施”的理念去做, 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就不会浪费那么多资金和人力。钱学森院士还说过:“现代的科学问题,现代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系统工程的建立了。没有哪一样是可以单枪匹马,或者说可以由少数人、少数学科就可以搞起来的,需要众多的学科、众多的团队联合作战才行。这就要有一个协商一致的问题,一个统筹规划的问题。”

真正当做一个学科对待,才能建设出实用、易用,而且“耐用”的信息系统,才能建成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信息化工程项目,也只有真正将其当做一个学科对待,才能培养历练出符合本学科要求的专业人才。

关于医疗信息化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是把信息中心放在其应有的位置。在医院里,它的地位应该至少不低于临床科室。重视其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育,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二是明确它的目标是负责建设和管理医院里所有信息系统。这样定位,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组织项目实施,避免政出多门、避免产生孤岛,防止一个个“烟囱”不断出现,而且有利于审计和责任追究。

三是信息中心本身也要像其他学科建设那样,要做出本学科的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

四是在“中心”内部,要建立起一套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即通过项目的提出、论证、上报审核,直至工程实施、验收和效果评估的一系列执行规范,让每一个项目建设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

总之,把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当做一门科学,医疗信息化建设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要把这个学科建设好,必须两个层面同时努力。一是医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对这样一个学科的认可,为其配备相应的骨干团队,在为信息化建设决策时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二是学科本身,如各类信息中心,要努力按照学科建设要求,着实地建设好这个学科。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任连仲专栏】再提把医疗信息化建设当做一门学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