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从“春雨”模式之争谈在线问诊互联网产品的设计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西溪逸士

一个平静的周末,被一篇在朋友圈狂转的《论春雨医生XX》打破平静。

笔者在一线从事互联网产品多年,早在两年前,对国内雨后春笋般的在线问诊(美其名曰“移动医疗”)持保留态度。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既不针对春雨医生,也不受任何机构左右,只为纯粹的说理和探讨,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笔者同为互联网医疗创业者,深知创业维艰。因此,这篇文章绝无落井下石之意,尽量恪守从纯用户、互联网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在线医疗,为创业者、投资人提供一个独立的视角。

用户定位:

互联网无非是一种工具,互联网因产品服务不一样,对百姓而言就是不同的工具。工具就是产品,有产品就有定位。任何产品服务,终究离不开用户的定位,这决定了用户对其期望与价值。比如淘宝就是买卖东西的,微信就是聊天的,游戏就是找刺激消耗时光的。

那么在线问诊(无论PC问答,还是移动手机问答),这种工具类产品用户对其理解和定位是什么?

追本溯源:

先看看用户,用户去医院见到医生前,需要的是信息,参考,分析。医生都没见到,所有渠道的信息(如百度,春雨,电话咨询等),用户只会当做一种参考辅助。既然是辅助参考,用户就不大会为此付钱,用户需要快捷、全面的信息服务,当然专业可靠更好,免费最好,遗憾的是目前既免费又专业的信息来源不多。同时,依托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大规模用户发展,只能是免费。好了,如果你收费,用户为何不用百度查?快、免费、信息多。用春雨等在线问诊应用和网站,必须给用户更好的理由。

用户心理:

用户对在线的建议、信息,定位了只是参考,辅助听听。在线轻问诊,往往用户连医生都没见到,化验都没做,只能是寻求一些方向性的帮助。这样一来,决定了用户付费的意愿比较低。

产品体验与转化率:

互联网上强调一个路径法则,用户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掏钱的距离,掏钱的那一步距离与解决好问题的效率越短越好。打个比方:这正如微信做支付肯定不如支付宝,打开就能付款。同样道理,手机淘宝上买个团购券、电影票,肯定不如美团和格瓦拉一样。我们看看在线问诊的体验,用户在手机上需要输入很多症状,然后等待系统分配医生,这个过程用户体验差,转化率低,门槛高。医生来了又要重新一问一答,医生水平,知识不一样,给用户的感受信任感又不一样,最后付费的用户有多少?

好了,问了几分钟下来,医生隔空喊话又不能说的太绝对和确定,用户走到这一步:心里的困惑要么更迷惑,要么好些了,本质无外乎就是“哦,知道,原来这样啊”。这也是目前在线问诊类产品、App次日留存,用户活跃度低的原因。使用成本太大,门槛高。

好了,很多公司想到医生问诊后,推荐药品,在聊天记录里面提及药品,各位想想,换做是你,你就是来咨询了解,问问,一个素不相识的推荐提到了药品,你放心买吗?两种心理:1,会不会这个医生和医院一样,又是卖药拿提成?2,这种隔空问答,这些药针对我合适吗?医生都没问我太多,吃了有问题找谁?

再则,从用户初衷来看,用户问完,不管是否一知半解,还是得到了答案,他心里就是奔着来咨询问题的,不是来解决问题的。这里推荐的药品、服务不是其初衷。

在线问诊定位难改:

医疗的流程、服务很多,很复杂,在于给用户服务和价值是什么,用户对每一环节,内心都有一杆秤。你给他的是什么,他心里只有一个定位和容器。比如去医院更多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这种用户更关注快点好,能治好,用户才会为此掏钱和买单。

商业模式可复制性差:医生与患者的矛盾

再来看商业模式,在线问诊的每个医生,都是需要地推人员,一个个去医院请医生上来,有的还要给医生补贴。这耗费的人力无疑很高。再看看医生,三甲医院,甚至二甲医院的医生,两个特点:忙、不缺钱。每天、每周够累了,干嘛还要在一个小屏幕上慢慢打字,等一点小钱?读者可以去看看各大在线问诊平台的医生,多少是接活1-2年的?绝大部分都是临时上来尝尝鲜的。医生嫌弃费用少,而患者上来,都是希望免费、专业最好。如果是医生肯定是三甲主任医生,大牌医生给他回答问题更好。但这可能吗,三甲医生有在上面开号,明码标价电话图文咨询的。但是咨询服务和淘宝买衣服不一样。衣服看得到,看得到款式是否适合自己,但是医疗行为和付费绝非买件衣服这么简单。

再来看看在线问诊,用户在过程中,打字,一问一答,路径流程被拦截了很多。走到在线问诊公司期望的药品、保险、线下诊所这些有多少?路径越长、流程越多,用户分心越大,转化率越低。用户定位为就是一个咨询了解,问用户,肯定都会说问了医生,肯定要给医生点咨询费嘛。但实际中,真的有多少?咨询、了解还不如百度(用户实际动手可能这样去做)。

在线医疗还有出路吗?

所以,从用户定位(轻问诊、咨询参考——不太会付钱)到用户需求未放大(未解决太多服务),再到用户路径转化低,再到商业模式重(人工人肉请医生),互联网医疗不会像打车业务用钱补贴、搞活动就能培养出用户的行为习惯,是其用户需求的独特性、偶发性、服务的非标准化决定了的。这也会让无论阿里、腾讯、还是平安等,都无法按其擅长的套路施展拳脚,但这同时也给了很多创业公司很好的机会。

大数据是方向

互联网医疗是典型的O2O业务,线上只能是引流、分流,离不开线下的药品、医生、医院服务。用户对线上是需要免费、快捷、专业的工具类服务,在笔者看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医疗查询工具作为创业方向,其免费、客观、全面的特点或许能满足用户对线上查询、参考的定位,即能成为入口,又能成为为线下服务引流、分流的导航工具。去不去医院、该挂什么科、常见用药等等这些基础,浅医学的问题可以很好的交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做。

现有在线问诊,从互联网解决资源稀缺角度来说,并未解决医生资源紧张的问题。医生本来有限,好医生更是劳累时间宝贵,在线问诊反而把医生资源从线下搬到线上,未缓解医生资源稀缺性问题。一个医生只能同时面对一个患者提问咨询,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其快速、全面的特点,既能同时应对百万患者的查询、咨询,又能从整体医学规律、全科角度提供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答疑。从很大程度上,即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资源稀缺性问题,又能很好满足患者的轻问诊问题。

任何商业模式,互联网+,笔者看来觉得都可以拿用户需求定位,需求是否满足和放大,需求满足的路径长短,转化率,商业模式成本高低,这套互联网常用的拆解法来推理分析,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八九不离十。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从“春雨”模式之争谈在线问诊互联网产品的设计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