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年终特稿系列之六】郑西川:拿什么样的IT方案拯救困境中的医院急诊?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借助信息系统开展工作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务人员借助信息系统开展工作

来源:HIT专家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 郑西川

2015年,急诊信息化逐渐受到医院和HIT企业的关注,一方面有的医院已经开展了急诊信息化的建设,整合急救体系和医院信息系统的院前急救方案开始出现。实际上,急救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环节。其服务质量及可获得性,直接影响到医疗卫生保健质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急诊信息化建设整体状况严重滞后。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型医院急诊就诊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由于急诊病人伤情复杂及涉及科室繁多,导致拥挤状况频现,严重影响了患者就医体验和医院服务形象,急诊大厅常被挤得水泄不通,患者等待时间较长,住院床位严重缺乏,急诊秩序混乱,患者及家属怨声载道。最令人担忧的是,由此带来的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研究急诊拥挤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急诊患者急慢分流分类处置,缓解急诊拥挤现象已迫在眉睫。

急诊信息化建设的现存主要问题

当前医院急诊信息系统问题比较大,最主要的是未能突出信息化对急诊疑难危重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

(1)急诊系统产品架构,功能成熟度,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大多数医院急诊信息化系统由门诊和住院相互分割的两部分组成,对未能办理急诊观察手续的病人,采用门诊信息系统软件应付业务运转。

(2)急诊信息化机制和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个急诊包括急救、就诊、观察室、手术以及日间病房等流程,整合和数据共享成为急诊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急诊分诊、抢救、手术等信息数据对急诊科研及学科建设意义重大。

(3)院前急救信息化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医院预检分诊大多仍处在手工阶段,没有实现预检评分和信息录入管理,缺少急诊电子病历系统,抢救记录、留观记录、护理文书等依赖纸质,当医患纠纷发生时缺少必要的记录;医嘱电子化和医嘱闭环管理还没有完全实现,患者就医的整个流程环节缺少信息化支撑,难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4)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效率低下。监护仪、呼吸机等生命体征参数采集和管理,主要还在依赖手工记录,没有实现电子化。目前急诊医学科交接班管理,耗材管理依赖手工,效率有待提升。

(5)急诊的临床决策支持还存在差距。当前系统还没有与合理用药结合,危机值提醒尚未实现,诊疗指南和病情评估尚未实现,在病例分享、管理、随访管理、数据统计方面缺少有效工具。

(6)医嘱的电子化差距不小。如套餐医嘱自定义、检验和检查及输血等加入医嘱中,电子病历需要增加分级管理和时限提醒;

(7)急诊评估分析,医疗质控和管理、数据集成和共享等应用缺失。急需加强建设急诊数据深度挖掘和利用、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应用需求等。

 需要怎样的急诊信息化方案?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在经历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基层门可罗雀”的阵痛之后,我国医改提出了分级诊疗的就医模式。综合性型医院急诊应成为地区区域的疑难危重病患处置中心,以体现综合性医院“学科引领、人才汇集”的优势。为此,许多医院开始关注急诊信息化建设,建设急诊数据中心,实现急诊全方位、全流程病人信息追踪和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类病人分类处置,确保抢救病人绿色通道,已成为急诊信息化的发展要点。

急诊电子病历应用是急诊信息化的重点,基于全程信息整合的临床决策支持,是急诊信息化质量提升的关键。通过向临床医生提供急诊知识库,实现病人信息随时共享,以正确时机、用适当方式提供病人医疗的各种警示,实现抢救信息的及时提醒,对于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急诊信息化建设两大趋势

展望未来,急诊信息化建设将呈现两大趋势:

第一,将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以综合性医院为中心,联通社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手术、以及康复到社区的闭环服务流程。建设危重病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积累急症全流程数据,建立急重症大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病人分诊的信息化支撑,对医院急诊医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对于急诊医学临床科研以及公共卫生决策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二,在综合性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实现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城市120急救网络、社区卫生资源、以及医院医疗资源整合集成。以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信息化服务流程为中心,打通院前、院内和院后的完整流程,优化急诊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市民、社区和医院的联动,对提高社会整体对生命构成重大威胁的急重症疾病的应对能力,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提升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障能力和生活幸福指数。

【作者简介】

 

上海六院信息科主任郑西川郑西川,教授级高工,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CHIMA)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上海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医 药信息分会常委;《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研究方向:①基于PACS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共享;②HL7/XML电子转诊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③ 区域临床信息共享及协同医疗信息技术研究;④数字化医院的相关标准及实现技术。

近年来,先后承担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经济信息委信息化专项基金以及院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

【责任编辑:封诚】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年终特稿系列之六】郑西川:拿什么样的IT方案拯救困境中的医院急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