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李楠专栏】由移动医疗两件小事想到的(2):院前和院后是移动医疗的蓝海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楠

怕黑的李白

李楠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移动医疗犹如一场盛大的路演,台上的创业者使出浑身解数,力争把故事讲得丰满,从而赢得资本和市场的青睐。台下的观众则拼命鼓掌、尖叫,烘托气氛。可如果我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恐怕是要冷场了:你为移动医疗买过单吗?

我随机问了问周边的朋友,几乎都说没有。个别人指着手腕上的手环说,这玩意儿算吗?它能测睡眠时间。别逗了,这数据也就你自己看看,对医生来说有什么医疗意义?不算。

有人表示不服,网上预约挂号每天那么多工作量,这不也是为移动医疗买单?其实不然,这一单,你在传统医疗中也是要买的,网上支付只不过是改变了你买单的形式而已。

当然,我这种随机提问有点随意,可细思极恐:我身边的朋友要么是搞医疗业务的,要么是搞医疗信息化的,也算是懂行的圈内人士吧。如果连他们这些明眼人都不会为移动医疗买单,那说明什么呢?暂且点到为止。

其实我也没有为任何移动医疗产品买过单,需求还真有,只是没遇到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

从需求说起——传统血糖仪的烦恼

先从需求说起吧。我爸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值无疑是最重要的日常监测指标之一。可是,血糖的测量却是一件挺熬人的事。测出来的血糖值有多大用?无非就是与医生给的正常值比对一下,在正常区间就好,高了或者低了就注意一下。时间久了,包括我爸在内的很多糖尿病患者大多会厌倦这种日复一日、简单枯燥的测量工作,并且靠自我感觉来判断自己的身体状态。所谓的“慢病管理”,变成了病人和疾病之间凭自我感觉而定的一种“散养式”伴随,根本谈不上管理。

我不是没努力过:最初我每天定时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督促他按时测血糖,并建议他把测得的血糖值记录在小本上,连续的数据积累下来总会有意义。我爸很努力地坚持了一段时间,可问题又来了:一是记录总有遗漏的时候,谁能保证测完数据身边就有纸笔呢?二是数据是记下来了,谁来分析?

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下载了几款血糖管理的手机应用,经过一番试用之后,选中一款自认为还不错的应用,回家教会我爸使用,便信心满满地回单位了。结果问题比以前更多了:任何在我们子女看来再简单不过的设置和操作,都会影响父母的使用,比如:应用在屏幕的哪一屏、网络设置、应用更新后界面改变了,等等。更让人失望的是,好不容易填了几天数据,结果我爸便开始频繁接到推销糖尿病药品的电话和短信。这盈利模式也太急功近利了吧?

经过这番折腾后,我爸认为这些所谓的血糖管理手机应用,都是打着医疗的幌子来收集目标人群,然后搞推销业务。他依然坚持锻炼,注意饮食和服药,至于血糖,偶尔测测。这种粗放式的慢病自我管理方式让我总有一种危机感。于是,我一边继续督促他,一边紧盯移动医疗市场,期待有那么一款能改善这种局面的产品出现。

移动医疗时代——新款血糖仪惹人爱

去年年底,经过多方了解,我试用了一款区别于传统的血糖仪,它身上有明显的移动医疗特征,有效地改变了这种被动的血糖管理局面,最终决定为它买单。为了避免软文的嫌疑,我就不细说产品了,只说说它哪儿吸引我了。

一是服务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血糖仪只负责血糖值的测量,这无可厚非吧。对于一台血糖仪来说,除了精准耐用,你还能对它要求更多么?

对这款血糖仪来说,测量血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它会把测得的血糖值上传到服务器,那边有医务人员盯着。一旦血糖值异常,就会有医生给我爸打电话,询问了解情况,给出相应的建议。据我爸说,这次不再是推销广告,而是实实在在的建议。比如他白天的血糖都是正常的,唯独晚上睡觉前血糖会高。之前我爸根本不会在睡前测血糖,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发现数据异常后,医生建议他晚餐适当提前,另外了解到他有吃夜宵的习惯,提醒他注意夜宵的营养搭配,并把合适的食谱推送到他手机。

看出区别来了吧,数据的获取只是移动医疗的起点,能根据个体数据及时对用户进行及早干预,并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才是移动医疗区别于传统医疗之处。

二是对人性的领悟。好的移动医疗服务应当是有温度的,温度不是像“情怀”般拿来营销的,而应当真正领悟人性。以前,我每次打电话给我爸,都要过问最近血糖怎么样?问多了吧他嫌烦,问少了吧我心里又不踏实。现在问题迎刃而解:我爸每次测得的血糖值都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我的微信。对我来说,能第一时间掌握父亲的健康状况,甚至是根据血糖的测量时间推算他的作息时间,非常欣慰,我甚至对这种推送产生依赖。对我爸来说,现在测血糖不再是他冷暖自知的一件事,有我和医生在关注他的每一次测量,对他来说不仅是督促,更是一份被关注和爱的温暖。这就是最简单的人性。只要你的产品能领悟用户的人性,满足他们爱和被爱的需求,

三是产品理念的差异。前段时间张小龙关于产品的一句话火遍了整个网络:“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在我心里,好的移动医疗服务也应如此:患者使用时尽可能降低门槛和障碍,用完以后没有多余的环节和节外生枝。以前测血糖首先要对码,然后测量、记录,转抄到手机应用,查阅时还要调取等等。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对父母这一辈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困难。这款血糖仪把测量以外的步骤都省略了,患者测完血糖就走,血糖仪甚至自带一张SIM卡,连数据传输不用操心。

最后说一下商业模式。说了这么说产品的优点,有人估计要忍不住问,它到底怎么赚钱?的确,任何不谈商业模式的好产品都属于耍流氓。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购买这款血糖仪之后,直接或潜在的支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耗材。目前试纸(含采血针)的价格是1元/套,按照每天最多7次测量(三餐前后+睡前)的要求,用户每月的耗材成本是200元左右。二是增值服务。主要是数据的传输和医生咨询等。目前来看,这款产品还在用“免费+补贴”的方式来培育用户的粘度和使用习惯,比如试纸,通过每日签到、测量奖励、用户活动等方式都可以兑换试纸,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在数据的传输上,根据官方说明,这款产品自带的SIM卡每月有10M流量可以用于数据传输,自购买起一年内可免费使用,一年后会有相应的流量套餐选择。在医生咨询方面,目前不限制预约次数,基本可以做到有问必答。在产品的推广期结束之后,各种付费服务可能会接踵而至。

关于商业模式,我想说的是:考虑到慢病管理的目标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他们的个人健康很大程度上要靠子女们来把关,也是由子女们来买单的。买单这事儿,只要价格在用户能接受的范围内,不是一件难事儿。难就难在如何准确地把握人性,通过技术体现各种形式的爱。

构建移动医疗医患关系生态圈

当然,这款产品也不是完美的,在使用中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你在中午1点左右测一次血糖,它会默认把这次数据当作餐后血糖,实际上这个点没吃饭也是挺正常的(比如在新疆)。但至少它让我看到了这款产品试图突破空间和时间,构建医患关系生态圈的野心。

除此之外,这套初见雏形的移动医疗产品为未来的医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能通过腕带、可穿戴等集成设备实时采集更全面的人体生理数据,并且推送给医生,是不是更具有诊断价值?如果再能加上体检、住院病历等等数据,随着病患数据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提升,能否真的实现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主的个性化医疗?在我看来,这更能体现医疗的真谛。

正因如此,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的正面主战场,并不在院中,而是院前(早期预防)和院后(慢病管理)。

院中市场之所以很难被移动医疗打开,是因为它已经拥有一条极其成(lŏng)熟(duàn)的、复杂的、以医疗为根本的主线。你再怎么折腾,充其量也就是火锅店里推销凉茶的业务员。你以为你抓住了食客的痛点,就可以颠覆火锅店的生意?

如果真想做一点颠覆性的事,不妨把眼光对准院前预防和院后护(管)理,这才是移动医疗的蓝海。

【作者简介】

李楠,男,31岁,HIT从业者,《互联网+医疗健康》作者之一。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责任编辑:谭啸】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李楠专栏】由移动医疗两件小事想到的(2):院前和院后是移动医疗的蓝海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