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吴恒专栏】滚蛋吧,近视君!——我的互联网医疗初体验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吴恒

“右眼35秒,左眼39秒。哗,整个世界清晰了。”这是我在今年8月24日发的一条朋友圈,从这一刻起我与戴了近30年的眼镜再见了,困扰了我近30年的近视彻底解决了!这也是我的互联网医疗初体验,第一次进行网络问诊,第一次进行网络预约,第一次进行网络手术直播。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且听俺慢慢道来。

作者第一次网络问诊。

作者第一次网络问诊。

【上篇:过程】

缘起:踢球者的近视之痛

作为一名足球运动的狂热爱好者,近视一直困扰着我。1990年的意大利之夏,我喜欢上了足球。无奈近视一直影响我踢球(当时右眼450度、左眼550度),在球场上对于球的准确方位和球速的预估只能靠经验。此后,也尝试过佩戴隐形眼镜、运动眼镜,但还是有许多不便之处,比如:头球时隐形眼镜受到冲击力会脱落;遇到有风的天气,尘土进入眼睛后,用手去揉,很容易把隐形眼镜弄掉;运动眼镜时间稍微一长就起雾,汗水流到镜片上影响清晰度只能踢一会儿就用球衣来擦;头球时很容易会划破鼻梁处的皮肤(因为运动眼镜框比普通眼镜大,一部分挡在额头外,头球时正好用额头发力,眼镜框会碰到足球)等。

吴恒踢球

在20多年踢球的生涯中,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戴眼镜驰骋在绿茵场,像风一样自由!

偶遇:微信结识杨杰主任

2014年,通过一次网络偶遇,我认识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以下简称:眼视光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杨杰。作为从事医疗信息化的同道,我俩在微信上相谈甚欢,聊天中得知他们医院的信息化生态建设很有特色,于是我决定趁一次会议期间前去拜访。2014年12月26日,我前往杭州跟杨杰主任见面,并了解到眼视光医院在视光学方面的权威性,就顺便进行了一次验光,也就是这次验光让我体验了眼视光医院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态度。

我以前也有过做激光手术的念头,但对于此类手术了解甚少,而且了解的途径仅限于媒体报道,感觉不是很有把握。这次来到眼视光医院,自然就跟杨杰聊到此事,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激光手术的知识,还举例他们医院很多医务人员都做了此类手术。此后我关注了眼视光医院的公众号,从这里得到了不少有关近视激光手术的权威知识,摘掉眼镜的念头再次萌发。

直播:成为近视手术的科普“网红”

时间来到今年8月,我跟杨杰主任在一次活动中再次相遇,我表达了想进行激光手术的意愿,杨杰说:“我们的‘互联网眼科医院’马上上线,你何不进行一次互联网医疗?”我俩的谈话被重庆大坪医院的黄昊主任和苏州大学儿童医院的朱晨主任听到了,他俩调侃道:“何不把你求医的全过程来一次互联网直播?”

没想到杨杰主任回到杭州就跟负责他们互联网医院技术支持的杭州卓健公司提了此事,而且经过一下午头脑风暴后,确定了要搞一次网络直播。起初我也有些犹豫,但想想这次直播是对激光近视手术的一次科普,能让广大深受近视困扰又对激光手术有疑惑的群众受益,于是俺决定做一次科普的“网红”。

吴恒术前检查

8月10日,我打开电脑输入网址开始了第一次互联网问诊,与眼视光医院的张韵婕医生远程连线,对激光手术进行了全面咨询。接下来,卓健科技联合眼视光医院进行了网络直播的策划,推出了我的个人主页,将一些大家感兴趣的激光手术问题抛出来,进行互动讨论。

8月22日,我又进行了一次网络问诊,将讨论区大家热议的问题抛给张医生,而且预约了到杭州进行术前检查的时间。

接下来我来到杭州,在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进行了术前检查,对眼睛做了全面评估,然后与医生一起选择了手术方式(根据我眼睛的情况最终选择了TPRk)。

8月24日下午,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的王勤美院长亲自为我进行了TPRk激光手术,并通过卓健公司进行了直播,当天观看的人数近12000人。

shoushu从微信偶遇杨杰主任,到通过眼视光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激光手术相关知识,然后通过互联网眼科医院问诊,再到线下前往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检查并手术,至此我的第一次互联网就医完美结束。

【下篇:感受】

我一直看好互联网医疗,没想到在不惑之年做了一次互联网医疗的体验者,并以直播的形式进行了推动。手术到现在已经一个月了,是该记录一下这次互联网医疗的感受了。

患者: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

1.医院要学会经营自己的自媒体,做好疾病的网络科普和健康宣教。

现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患者渴望得到疾病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新的治疗方式,新的手术方式等)但获得渠道少之又少。这就对于医院提出了新的需求,医院要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科普。除了传统媒体外,医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是不可或缺的途径。说实话,作为患者,我们不想知道你们医院开了什么重要会议、获得了这个那个荣誉称号,我们想知道的是:你们医院能治疗什么病、有什么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住院以后的相关事项、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我的检查检验结果怎样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我的病历能否从网上查看甚至打印……

医院真该注重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的经营了,要不然真成了网上那个如何通过官网判定好医院和坏医院的段子:

好医院:医院官网首页都是你不想点进去看的内容:党建团建、行风建设、学术会议、每个汉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研究进展,看了半天都不知道怎么送钱给它!

坏医院:医院官网上挂着24小时在线咨询窗口,客服不停地问你要不要咨询,主治各种男科、妇科、美容、整形、不孕不育、疑难杂症,看着看着就特别想交钱给它!

可喜的是,国内有不少医院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发力。以眼视光医院为例,他们的网站、微信公众号都做得很到位。患者可以通过微信查看验光记录、就诊队列等,很方便。

2.患者要了解互联网医疗的“适应症”。

患者要知道网络问诊的局限性,不要期望过高,互联网医疗主要以咨询为主,解决的问题大体有以下三种:

一是帮助咨询者对于自己病情进行初步判断,需不需要立刻就诊,去哪个专科进行诊疗等,可以理解为网络分诊

二是根据患者以往的就诊记录(门诊住院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给出下一步求医的专业性建议,比如在本地继续治疗或者前往水平更高的医院就诊,可以理解为网络转诊

三是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利用网络门诊免去慢病患者来回奔波之苦,远程指导他们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可以理解为网络复诊

医生:如何对待互联网医疗

医生群体从最初的对互联网医疗“不关心、不感冒、不积极”,到现在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医疗是潮流、是趋势,那么该如何对待呢?下面就按照医生从业资历分三个层次谈一下我的看法。

1.年轻医师

此类医生对于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但从业时间短、经验不够丰富,可以将他们定位于网络医疗的专家助手。患者进行网络问诊时,年轻医生先根据患者病情对下一步就诊给出建议:对于病情较轻的在请示上级医师后给出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相对复杂者,指导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后,替他们预约专家门诊。这样一来,年轻医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节约专家门诊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患者就诊的盲目性。

2.业务骨干

这部分医生年富力强,是医院的主力,让他们在网络医疗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太现实,但他们可以通过指导年轻医生进行网络医疗(类似于院内会诊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稳定自己的患者群体。

3.德高望重的老专家

这类老专家对于医院来说是“宝”,他们多年行医的经验、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思路都是财富。医院应该鼓励他们借助互联网医疗打破地域限制,将服务能力放大,使更多患者受益。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把老专家的门诊经验做成知识库,并用于互联网医疗,不但可以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还能造福于患者。

医院:拥抱“互联网医疗”的正确姿势

最后从医院管理和信息化角度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1.医院要明确互联网医疗的患者群体。

有意开展互联网医疗的医院要根据自身定位和服务能力明确自己医院互联网医疗的患者群体,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稳步进行。首先把慢病患者列入对象,出台切实可行的举措吸引本院的慢病患者进行网络医疗;然后将医院的特色专科、重点专科与互联网医疗结合,稳定并扩大患者群体。诸如眼科、口腔科、皮肤科、妇产科等专科医院,对于互联网医疗有天然优势,这些专科医院更容易开展此类业务,综合医院也可以选择这些专业进行尝试。

2.高度重视患者服务中心的建设。

互联网医疗有局限性,不可能在网上解决患者的全部问题,后续患者进行线下的诊疗活动时,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接。利用患者服务中心实现互联网医疗线上到线下的平稳过度,是个不错的选择。患者接受完诊疗后,由患者服务中心利用网络进行后续的随访和复诊安排再从线下到线上,这样网络医疗的闭环自然形成。

也许会有人提出这些工作可以由医生来完成,但由医生来进行有着诸多不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手术当天,一位女士在我后面接受手术,张医生让她去做术前准备:用洗面奶把化的妆洗掉,但这位女士坚持说医生没告诉她要带洗面奶。事实上,我前一天在医院做术前检查,检查间隙亲耳听到张医生挨个电话通知第二天要做手术的患者,交待了需要准备洗面奶进行面部清洁。估计这位女士是自己忘了。后来,这位女士情绪越来越激动,嚷嚷着退钱不做了。最后院办的工作人员下来进行安抚、俺又把自己的洗面奶借给她用,才平息了事态。如果由患者服务中心进行电话通知,加之短信、微信发送术前注意事项,想必出现这样情况的几率会大大减少。我们的医务人员已经够忙了,此类事务还是应该由专业的服务人员进行。

3.鼓励患者参与自己的医疗。

美国从“蓝色按钮”计划,到最近热议的民主医疗,都提倡患者主动参与自己的医疗,互联网医疗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一途径。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患者参与医疗的系统,让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对疾病的感受、反馈治疗的效果,为医务人员提供信息补充。

下面列举两个我认为可行的方案:

一是云随访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给患者提供结构化的记录模板,在患者出院后引导他们按照医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推送给医护人员,然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二是患者互助社区,利用网站、QQ、微信等社交工具,按专科和病种建立患者互助社区,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训志愿者进行疾病的健康宣教,指导老患者给新患者分享治疗经验,进行心理疏导等。

我不知道未来医疗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我坚信互联网会改变医疗的未来。既然未来已现,何不“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作者简介】

吴恒,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管理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卫生信息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谭啸】

赞(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吴恒专栏】滚蛋吧,近视君!——我的互联网医疗初体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