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杭州:顶层设计下的信息化支撑分级诊疗范本

 

杭州市卫生计生委规划和信息化处调研员、信息办主任何炜

杭州市卫生计生委规划和信息化处调研员、信息办主任何炜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特约通讯员:陶玲

患者就诊提前分时段预约,按时到医院随诊随走;诊后不需来回奔波交费,医生诊室里就能刷卡结算;每月10元,个人只要出1元给自己请个“签约家庭医生”,小毛小病有人看,疑难杂症无缝对接上级医院……这一便捷、高效的分级诊疗服务,得益于“顶层设计、城乡统筹、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杭州“智慧医疗”项目。

目前,杭州市已实现了医疗“四全”:“全城通”应用、“全人群”受益、“全自助”服务、“全院通”结算;实现了智慧医疗应用的广泛覆盖,颠覆了传统低效的就医模式,改变了人们老旧的就医习惯。而打通上下级医院之间的壁垒,院间互认互通、避免重复检查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级诊疗的真正破冰。杭州解决就医难、增强人民幸福感的 “智慧医疗”模式,已经被国家层面所认可,作为全国深化医改的典型案例之一,面向全国推广,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的样板。

近日,HIT专家网专访了杭州市卫生计生委规划和信息化处调研员、信息办主任何炜,深度剖析了杭州这张“智慧医疗”名片。

分时预约诊疗 看病不再久坐苦等

何炜主任介绍,2012年下半年,杭州市曾做过一项百姓医疗满意度调查。病人反映最直接、最强烈、最迫切的就医问题就是挂号难、付费反复排队和等候时间长。当时的杭州市卫生局对这次调查结果进行了“把脉”,觉得虽有来自机制、体制的问题,但是百姓关注的是当下的现实结果。为此,杭州市先从卫生业务部门自身努力开始,推动改善老百姓医疗服务,包括推动信息化建设。

而在着手推动全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时,杭州市卫生部门发现了一些难点:首先,每家医院信息化建设各有亮点,如果让不同的医院自行规划信息化建设,那么对于患者来说适应起来有难度。因为一个患者常常需要在不同的医院就医,如果每家医院服务流程差异很大,患者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导致老百姓获得感差。其次,当时互联网技术还不很成熟,老百姓对信息化的接受度差。其三,院间资料不共享、不互认,造成患者重复检查率高,浪费资源,降低效率、增加患者痛苦。杭州市卫生部门在全面分析了上述痛点后,决定由市卫生计生委来顶层设计统筹推动,并且先从杭州市红会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始试点,成功后再向其他医院推开。

“光是上一套信息系统是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的。”何炜说,“关键要建立优化医疗模式才能让信息系统有生命力。”2012年下半年,杭州市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创新创优,相继推出分时段预约诊疗、诊间结算、出入院床边(护士站)结算、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远程会诊系统、双向转诊系统等便民惠民举措,特别是全国首创的智慧医疗诊间结算服务,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分时段预约诊疗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和检查预约,即:将医院每一预约号码精确分配到具体的就诊时间段。患者可根据自己希望的就诊时间,选择相关医生或科室开展预约就诊。这样不仅实现了预约挂号,而且给病患分配好具体诊疗时间段,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在杭州市各大医院,B超等各类检查历来人满为患,需要排长队。杭州市卫计委又在所有市属医院推出B超、CT、MRI等各类检查医生诊间预约服务,减少患者的等候时间。

同时,医院仍保留少量当天号,用于急诊病人和照顾年老体弱或不会使用自助系统的病人。何炜表示,分时段预约是信息化延伸应用的基础,有了它,自助机才能更好地投入使用,将预约服务和后续流程嵌套进去。经过实践,分时预约效果明显,医院候诊区病人大为减少,也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诊间就能结算 人人享有“绿色通道”

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推出了集金融账户、医保卡和就诊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市民卡,市民卡广泛应用于居民的交通出行、就医等日常生活之中。借助市民卡这一得天独厚的平台,杭州全国首创边诊疗边付费的诊间结算模式。患者只需携带市民卡或者省级医保卡,并且卡内有余额,到医院看病就不用再反复排队了,也减轻了老百姓需要缴纳预交款的压力。

何炜介绍,杭州市推行的诊间结算有四大亮点:首先,全院通。以前,传统的收费模式是按照检查项目收费,即每做一个诊疗项目,患者就要去排一次队患者不胜其烦。为了让病患少奔波,医院所有一级部门都有结算点位的配置,包括所有医生诊间、注射室、医技部门,此外,医院小卖部、停车都能使用市民卡结算。其次,全人群覆盖。据统计,杭州大概有30万人的人群使用省级医保卡。2013年10月,政府专门召开了专题会,针对省级医保和市级医保的差异,推进实现省、市医保卡机具的合一。最终,杭州市实现了省级医保卡也能享受市民卡带来的就诊方便。对于外地来杭州治病的百姓,杭州市还推出了浙江杭州健康卡。第三,全城通。诊间结算由主城区向县域推进,覆盖全城的所有医疗机构。最后,全自助应用。只要信息化能实现的操作,都落实在自助机上。

区域一体化:平台共建设、资源双下沉                  

杭州市医疗区域一体化建设始于社区基层。2009年,市政府两千万社区卫生经费,投入到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水平。

“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光是配几台装有office软件的电脑是不够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还需强有力、相匹配的软件做支撑。” 何炜说。为此,杭州市以顶层设计为开端,以健康档案为切入点,启动了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系统。通过主城区示范、试点逐步推进做到了全市覆盖。由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社区卫生信息化服务系统涉及健康档案的建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管理,妇幼保健,健康体检等方面。随后,杭州又全面推行了基层的区域HIS系统一体化和医院电子病历。

2013年是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攻坚年。这一年,杭州市推进医院间信息共享,打通医院跟社区之间的壁垒,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建设、推动医疗资源“双下沉”和基层卫生服务“两提升”。

何炜介绍说,一是主城区市级综合性医院与主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接,开展影像会诊、心电会诊、消毒供应和病理联合门诊。杭州建了一个全市集中的影像共享平台,可以完成所有市属医院的影像互认共享、重复检查提醒,还可以做会诊以及集中诊断。其中,会诊是针对主城区市属医院对下级医院,由下级医院发起,拍完片子后,如果有疑难直接把片子传送到上级医院的放射科医生会诊平台会诊。除了影像,心电也建了一套区域会诊系统,将信息全部打通共享。

二是杭州以县域当地医疗中心辐射下面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同步推开了县域五大医疗共享中心建设:区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中心,中心之间的标本、资料可互相转运。

之后,杭州又推出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辐射县域医疗中心的四大中心建设,包括影像、病理、危重病人抢救、产妇筛查四大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杭州市区域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大医务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了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使用各类信息系统,杭州市还专门有财政拨款支持,同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激励、考核机制。

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健康有了守门人

“常见病、慢病在社区,疑难重症转三级,康复回社区。”这是医疗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针对分级诊疗,杭州市政府搭台,打通各个环节,吸引居民签约社区医生实现首诊,形成一个长久的双赢的制度。杭州确定签约服务可提供健康管理、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和远程健康监测管理、健康评估四大方面的服务。签约对象可以选择“医养护”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包”。居民到签约全科医生处就诊,可享受优先就诊、优先转诊等服务。全科医生及其团队还会对上级医院下转的签约服务对象做好随访及后续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了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2014年,杭州市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连接所有市级医院和城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平台,该平台由当时的杭州邦泰科技有限公司(后由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收购)承建。具有转诊预约、转诊检查、电子病历上载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医养护其实就是医生和百姓交朋友,让医护更加贴近百姓,小毛小病有人看,疑难杂症有人管。”何炜说,目前杭州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费一年为120元,由市、区政府和参保人员共同承担,其中参保人员个人承担12元/年。而签约居民唯一的义务就是除了急诊外,确保首诊在社区。到2015年,杭州实现了签约和转诊一体化。社区医院HIS系统跟医保、上级医院HIS系统打通,一直到具体医生。此外,不少省级医院也加入了市级医院平台。

何炜认为,医疗技术是不断探索创新的领域,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是永远的课题。所以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的态度。2015年,杭州市持续打造了“互联网+”,卓健科技继续实施了全市智慧医疗“掌上APP”等信息化建设项目。2016年,上线了杭州医疗智慧健康网。展望未来,杭州市将真正实现通过互联网手段,让各层级医疗机构跟百姓网上面对面,把更多的实惠、方便带给杭州市民。

【责任编辑:谭啸】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杭州:顶层设计下的信息化支撑分级诊疗范本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