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专家“会诊”2017年HIT热点:紧扣临床需求用活大数据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孙鹏

新春伊始,万物更新,HIT建设的脚步声也再次响起。

时间回到农历丙申年末,2017年1月25日,伴随着浓浓的年味,由HIT专家网主办、杭州卓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健科技)承办的“2017年HIT 热点研讨会”于北京成功举行,作为本次的主办方,HIT专家网彼时通过新媒体渠道向外界全方位的传递了与会专家演讲和讨论的实时消息,这种线上线下并举、场内场外齐讨论的传播方式收到了效果,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2017年HIT热点研讨会2017年HIT热点研讨会

30多位在京政府行业主管、医疗卫生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主管齐聚一堂,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以轻松的语境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想法,并相互启发讨论,共瞻2017年HIT热点话题。正可谓“干货”满满,令场内外学习者回味无穷。

从热点到应用:技术和需求驱动的长期过程

多年来,HIT行业从未缺少过热点话题,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兴起和应用,更加给了HIT从业者从未有过的想象力。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从HIT热点出发,阐述了各自对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左起: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才有、原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宁义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负责人 王才有(左)、原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 宁义

“近几年HIT热点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会发现任何一个热点,不是今天热了明天就能‘结果’,从热到成熟会有一个过程。”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负责人王才有说。在开场引导发言中,王才有认为,从热点概念变成一个实际的应用,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比如积累了很多医疗数据,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解决数据的可用性问题。首先,电子病历等应用收集拿到数据;第二步是通过集成平台、CDR等进行整合数据,推进互操作的标准化理念,把不同维度上的数据整合到一个可用的维度上;第三步就是如何让数据发挥作用。这就是从一个热点到解决实际应用的一个过程。“无论如何,信息化都需要有技术,如果没有一批人来真正理解技术,那么这个技术只有被少数人利用。技术要变成一个思维,我们要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真正转化为一种可以运行、可以操作、可以落地、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王才有如此说道。

“我始终讲,业务是‘皮’,信息化是‘毛’,有什么样的‘皮’就长出了什么样的‘毛’。”原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宁义认为,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信息资源利用”,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热点和趋势需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政策,不同的医改政策导向和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导向,催生了HIT发展的热点和趋势;二是业务需求,医院管理和临床的实际需求不断催生新的热点;第三是技术,新技术如“云、大、物、智”也不断催生着新热点的出现。

左起: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薛万国、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刘敏超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 薛万国(左)、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 刘敏超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薛万国认为,出现HIT热点有三个原因:一是需求驱动,比如电子病历;二是技术驱动,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将持续变热;三是厂商的宣传推动。而最需要为业内所关注的就是需求驱动,由需求产生的热点,持续更长久、价值更大。“HIT热点就如同一个‘包子’,你在‘皮’上就算变出百种花样,仍然还是‘包子皮’,它不是‘馅’,所以热点要回到‘包子馅’上去,我们要真正从需求上解决一些问题。”薛万国如此说道。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刘敏超则表示,从医院信息化的需求结合现有技术层面来看,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把现有的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整合、协调,要凸显出协同的价值,要把系统整合起来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工作效率,实际上就是要做到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持续火热的集成平台建设就是为了打通院内各个业务系统,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时下兴起的数字化手术室、数字化病房等项目的建设,就是医院向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而从外部环境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推动下,包括医疗健康大数据、健康卡,互联互通测评、医保异地结算等工作还会继续推进。“在新技术方面,区块链技术能为隐私保护、数据归属等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非常适合在互联网环境下去处理带有权属的电子资源,在未来一定会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应用出现。”刘敏超说。

聚焦健康医疗大数据:探求医疗健康产业的下一座“金矿”

近年来,健康医疗大数据已持续成为HIT界公认的的热点话题,形象的被业内人士誉为医疗健康产业的下一座“金矿”。本次研讨会也不例外,即使是不定主题、不设边界,专家们的“矛头”还是不约而同地首先对准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话题。

“电子病历中数据是金矿,但是含金量是相互促进的。以前结构化丢掉了很多信息,要找回这些信息,发挥数据的价值。”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才有认为,跟国外比,我国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国外先进国家有很多数据专家,而国内该领域人才匮乏;其次缺少工具,比如吸烟的数据研究如何标准化,不实现标准化就不能进行利用和分析。“所以,我们要善于挖“矿”,想法设法利用好数据,同时,对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的修改调整和迭代发展也是必要的。”王才有说。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 任连仲

“和一些同行讨论,有人认为医疗数据不大、不全,不是大数据,所以通过现代数据产生一个对医疗有支撑作用的产品,现在条件还不成熟。”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说,“但是,大数据的‘大、全’是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程度,对数据应用的认识不能等,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也不能等到足够‘大、全’和规范后再起步。”任连仲认为,目前大数据概念众多,具体应用很少,数据的“大”是相对的,数据不全是永远的、绝对的。比如,随访系统的建立就是人在认识层面的变化。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重视思路、算法等基本要素。任连仲主任还特别提到和结合了一篇由苏州儿童医院门诊办主任朱晨(原该院信息中心主任)在HIT专家网发表过的专栏文章《【朱晨专栏】转换视角看HIT之一:用活数据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虽然数据越大越规范得出的精准度越高,数据量小可能精准度低,但是研究的思路、算法大体一致。“不能等条件完备后再起步,必须及早行动,否则等待就是落后。在实际进行过程中,不断建立思路方法,改进系统并做出模型,一步步逐渐提高精准度。”任连仲这样说道。

“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愿景很大,但是目前还是‘小米加步枪’的手段。虽然现阶段产生的一些小的应用做得越来越好。但是大的问题还没有集中解决,特别是提高医疗质量和解决不良事件等问题。”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国家医疗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的负责人,薛万国表示,目前有许多类似互联网搜索的工具,但是很多数据还是难以满足检索的要求。特别是文本的处理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存在如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等内容如何检索的问题。同时还特别要处理好随访数据。薛万国认为,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有三个要素:一是大数据应用的想法和思路,一切以临床需求出发;二是数据本身,需要多学科的数据融合,保证数据质量;三是技术手段,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建模、机器学习等方法来实现。

在数据利用方面,刘敏超认为,接踵而来的医疗数据质量、完整、隐私保护等问题正在凸显出一个主题即数据治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在用的系统进行调整和规范,必须要将院内各科室的数据纳入统一管理,从而满足医院对数据统一管理的要求。“哪些数据必须提交给医院,以什么方式、格式提交,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要建立起联系,否则数据利用将会很困难。”刘敏超如此说道。

医疗信息化“被遗忘”的另一极: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潜力

长久以来,业内很多人都认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中医药信息化也成为了“被遗忘”的另一极。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越来越多西医医院如火如荼地进行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中医药的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初露“真容”。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红为此专门阐述了国内中医药信息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思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张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张红

会上,张红分别从“医、护、药”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思路。

从“医”即临床医疗角度看,包括“汤头”、“辨证依据”、“日一剂”、“君、臣、佐、使”、“先煎后下”等在内的中医思维方式是中医电子病历中必须要体现的内容。在医生下达中医医嘱时,中药“日一剂”作为一条医嘱,其关联的是一个中药处方。中医电子病历要围绕中医处方特点,在信息系统中要有与之对应的说明。

从“护”即临床护理的角度看,依据对广安门医院的相关统计,共包含35项计价和5项不计价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张红表示,中医对护理的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护理结构化病历等所有的内容都要体现在中医护理记录单中,从患者入院采集生命体征开始,根据其疾病和症状的关联规则,经过“四诊”的诊断,最终采用的中医护理方案要符合其体征。同时,经过“辩证施护”的中医护理之后,患者的症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终满意度是什么?效果评价如何?在整个流程中,形成了一个中医结构化护理病历的评价体系,

从“药”的方面来讲,如中药配方颗粒自动发药机系统,其特点类似于西药的摆药机,但又不是完全相同。此外,在中药煎煮的过程,其追溯过程类似于西医的消毒供应包的追溯过程,也是质量管理的过程。

 “实际上,从‘医、护、药’这些方面来看,中医都有其独特特点,从而产生了一些独特的信息系统。”张红认为,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对于中医来说,现阶段主要是实现中医的预防保健即“治未病”,互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中医的“体质辨识 ”,根据“体质辨识”的量表通过互联网采集到辨识的结果,再通过互联网平台选择和预约中医春夏秋冬的养护方案和治疗项目。

同时,张红还列举了目前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实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推行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共享系统、为全国100家中医馆提供了技术支持的中医馆“云平台”项目、国家卫生计生委推动的全民健康保障的信息化工程,还有与厂商合作的中医“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信息系统项目。此外,张红还介绍了信息化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名老中医传承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师承制即老师直接带学生,很多医院普遍采取这种形式;二是院校型即通过大学的教学和培训完成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三是科研型的传承。张红认为,正是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医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产生了科研型的发展。科研型的传承究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实际上现在无法做出评价。“经验传承并不是与老中医学会看病这样简单,要分五个方面即‘理论认识、实践经验、思辨特点、认知方式、道德修养’,怎么把这五个方面都通过科研性传承,能够把它传承下来,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也不是信息化完全能够支撑下来的。”张红表示,经验传承有三个层次内容即医术、医理、医道,而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最终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漫谈医疗信息化发展:专家讨论见真章

在过去一年里,HIT行业内的会议有很多,但不设边界、不定主题的会议着实少见,也许在氛围轻松的“聚会”上,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才会尽情表达。在本次热点研讨会的专家谈论环节中,与会专家老师各抒己见、开怀畅谈,分别阐述了自己对医疗信息化热点的理解。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中国数字医学》执行主编李华才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 琚文胜(左)、《中国数字医学》执行主编 李华才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就在会上特别谈到了“弥补医疗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琚文胜认为,从区域卫生的角度来看,需要特别关注和弥补医疗信息化与受众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技术,比如微信在医疗领域的服务模式就是弥补最后一公里的应用之一。从医疗服务的角度看,对于医生和医生工作站来说,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更多技术使医生工作站更安全高效的服务好患者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方法。“比如,针对居民的健康信息门户,能够帮助老百姓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上能查到自己的健康信息,我觉得这还不是最后一公里,老百姓只能看到但是看不懂,这时候需要一种技术能自动推荐、产生可以参考的信息,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我觉得大众对最后一公里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琚文胜这样说道。

“医疗信息化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这是一个让所有医院院长、信息科负责人焦虑的问题。”《中国数字医学》执行主编李华才认为,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多少、冷热、虚实”等矛盾问题突出,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要把握好医疗信息化的深度、宽度和精度。李华才表示,作为《中国数字医学》杂志,今后会把握好三点:一是持续关注和探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应用模式和管理机制;二是健康医疗大数据,目前,国内从事医疗大数据的单位大概60多家,但是具体开展工作少、落地很少;三是重点关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推动的分级诊疗,要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分级诊疗的落地工作。

卓健科技:围绕分级诊疗迎接“变革的时代”

时间来到2017年2月16日,正值由卓健科技参与并提供技术支持研发的全国首个公立医院三甲线上院区——浙一互联网医院上线一周年之际,依托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全面升级浙一互联网医院,同步上线了浙一互联网医院分级诊疗平台、国际病理会诊中心、国际影像会诊中心、护理学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处方审核与药物治疗管理中心七大医疗服务平台,首创互联网医院分院模式,推进国家分级诊疗,再次引领了中国互联网医院潮流。

卓建科技副总裁、首席战略官翟雪莲卓建科技副总裁、首席战略官 翟雪莲

“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被称作‘医疗+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互联网+医疗’公司。我们一直是从医院的实际需求出发研发各种应用和产品。”卓健科技副总裁、首席战略官翟雪连这样说道。六年来,卓健科技的业务覆盖到了全国2100多家医院,目前共有六大产品线,除了众人熟知的掌上医院外,还包括互联网医院、移动远程、分级诊疗平台、院后医疗服务系统、以及具有医生在线学习交流、病例讨论、协同诊疗的互动平台医链。

翟雪连表示,卓健科技的六大产品线基本都是围绕分级诊疗进行,从单纯服务于单体医院到大型医院的医联体,如河南省人民医院医联体,目前是国内最大医联体医院,包括了108家医院。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发生变革的时代”,无论从互联网行业还是从医疗行业的角度看,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药品面临“医药分家”、医生开始“多点执业”、针对检查、检验的“第三方中心”兴起、“签约家庭医生”落地等。“医院逐渐变成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场所,未来医院无论是在管理医生、病人、设备,还是包括检查、检验等在内的诸多业务流程,将更多依赖于第三方工具,而这些工具远远不是目前的HIS、LIS、PACS系统所能满足的。”翟雪连说。

01

022

在本次研讨会的专家讨论中,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需求”,无论是政府行业主管、医疗卫生信息化专家还是企业主管们,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归根到底,必须要与临床实际需求紧密结合。“HIT的热点必须要回到医疗的核心即医疗质量,解决的是‘肉馅’的问题,而不是‘包子皮’的问题。”正如薛万国主任所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的就是避虚就实,紧抓临床需求,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脚踏实地的去迎接医疗的每一次新变革。

30多位在京政府行业主管、医疗卫生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主管共聚“醅酒”圆桌30多位在京政府行业主管、医疗卫生信息化专家和企业主管圆桌对谈

【责任编辑:孙鹏】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专家“会诊”2017年HIT热点:紧扣临床需求用活大数据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