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夏洪斌:信息集成平台和互联互通双轮驱动医院信息化再上台阶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孙鹏   朱小兵

1xiahongbin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信息管理处处长 夏洪斌

“总结下来,我院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常规的HIS、LIS、PACS、EMR等信息系统的升级提升外,这两年信息化发展主要靠两个轮子驱动:一是搭建了全院的信息集成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包括质控、运营、360度视图、学科发展评估等在内的多个应用;二是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标准,进行了全院信息化改造,刚刚成功通过了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认证。”5月下旬,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夏洪斌向HIT专家网介绍说。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即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创建于1910年,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百年老院。从2014年起,上海十院开始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信息集成平台的搭建工作。2015年4月,有着20多年丰富的医院信息化从业经验,曾担任上海长征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的夏洪斌转业到上海十院任信息管理处处长。随后,该院平台搭建工作提速,在2015年成功搭建起了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在此基础上,从2016年6月到2017年5月,经过将近一年的系统梳理改造,该院又成功通过了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

十院医院信息化基础较好

上海十院拥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拥有主数据机房和灾备机房两个标准化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各类服务器160余台,交换机340余台,联网终端1300余台,包括内网和外网的两套无线网络覆盖到了医院各个角落,方便医护人员和患者查询各类信息。同时,该院先后建立起了HIS、LIS、PACS、电子病历、院感等各类信息化应用系60余个,形成了涵盖患者服务、临床诊疗、医院管理的智能化信息体系。

“我院主、备两个机房的数据中心都是双活的,任何一个机房宕机或者出现问题,理论上都不会影响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行。无论从网络层面、服务器应用层面,还是从存储层面均为双活。”夏洪斌表示,该院同时大量引入了云技术,在160多台服务器上开展虚拟化工作,建设了一体化和可视化的机房管理中心,包括所有的机柜位置及机柜上服务器的名称、IP地址、性能、配置、运行状态等信息完全可视化并与实际情况一一对应。

夏洪斌进一步介绍,上海十院的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医疗流程信息化。一方面,该院门、急诊中的所有就医流程均实现了信息化;另一方面,该院病区实现了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医护工作站、出入院结账、药房、药库管理、膳食配餐管理等信息建设;

二是临床信息化。该院临床方面的信息化应用范围已覆盖检验、放射、超声、核医学、病理、内窥镜、手术麻醉等多个系统,实现了从预约、登记、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到调阅的全流程数字化;

三是患者服务信息化。该院全方位引入自助式服务,目前已实现自助挂号、自助报告打印、自助预约、自助短信提醒、自助充值等一系列自助式服务。同时,在门诊诊区、检查区域全面部署完成了排队叫号,搭建起了全新的门诊服务新模式;

四是医疗质控信息化方面。该院相继建立了消毒供应追溯管理系统、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危急值预警与不良事件系统、处方监控系统、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等,基本实现了医疗质控信息化的目标;

五是运营保障信息化。该院包括办公自动化、健康体检、后勤物资、自动发药、病历翻拍、陪护中心等在内的各类系统的建立,使医院信息化触及到了医疗保障的方方面面,为医院的日常运营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

基于信息集成平台开展大数据利用

据夏洪斌介绍,该院的信息平台总体架构从下往上共分为四层,依次为临床数据中心(CDR)、二级数据仓库、基础服务和应用层。归结起来,该院信息系统的整合和信息集成平台的搭建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数据中心和服务整合平台层面。通过整合19个系统和过去十年的数据近30亿条记录,解决了以前信息孤岛和数据无法释放以及数据再利用困难等问题。在平台基础上,还开发了200多个视图用于实时数据的展示,提供了500多个数据指标用于各类统计分析,并通过ESB提供了50多个接口服务供第三方应用,统一了数据整合和服务接口规范。

其次是在基础服务层面。该院的基础服务包括主数据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单点登录以及EMPI患者信息主索引等。统一的工作平台还集成了两套系统的待办事项,并提供标准接口可按需接入,支持发邮件、短信提醒功能,消息公告对全院开放。

再次是基于数据平台架构的应用系统的建设。“平台建设不只是建一个平台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基于平台基础上的一系列应用和体系的建设。”夏洪斌表示,该院基于数据平台架构的应用系统的建设包含了管理、临床、科研、IT管理四个维度,并主要体现在了四个平台上:一是院领导决策平台即决策层,包含运营决策管理系统;二是科室管理平台即管理层。其中的科室运营管理系统包含手术分析、药品分析、医保分析、质控管理、学科建设、员工360度视图、科教管理系统以及绩效管理、临床药师、护理管理等;三是临床平台即临床业务层。其中包括门急诊电子病历、单病种数据仓库、随访系统、患者360度视图、临床药师工作站等;四是病人平台即患者层。包括检验、检查报告查询和病人微信随访等。

据了解,该院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医院运营分析系统共包括运营分析、效率分析、财务分析、医保分析、单病种分析、手术分析、药品分析、抗菌药物分析、护理分析等9大主题和200多个指标,实现了院领导和科室部门在手机App上即可随时查阅医院相关运营各类数据的目标。

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

从2016年6月开始,该院先后进行了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的测评申请、产品测评、标准化改造、专家文审、现场查验等阶段,经历了多次方案变更不断完善,采集了近6个月的临床数据,项目进行期间定期召开例会报告项目进度及下阶段计划,每周汇报项目执行情况,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最终于2017年5月成功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授牌。

“互联互通对数据项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去年我们忙活了大半年,做互联互通最大的工作量就是改造系统。”夏洪斌表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集及文档标准规范,结合该院实际情况,按计划完成了54个数据集、49个文档的标准化转换工作。同时,按照互联互通的要求,在原有系统接口的基础上,对包括排队叫号、PACS、体检、移动查房、移动护理、心电等系统的30多个接口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使得这些系统能够顺利平稳的运行在ESB总线上。此外,在互联互通的过程中,还对对结构化电子病历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包括门诊电子病历和住院电子病历均按照卫生信息标准数据集规范,设计了生产系统数据集到信息平台标准化数据集的整体转换技术方案,完成了标准数据集维护和现有电子病历系统数据元映射工作。

关于医院通过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的意义,夏洪斌认为:

首先是规范化。以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只要系统能跑起来就可以了。现在,所有接口和数据集都有规范化的标准可以参照。

其次是使医院信息基础架构更加清晰。可以清晰地知道“家底”。在准备互联互通测评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些小的系统,平时信息科可能都不清楚。

三是深化了数据的利用。比如,以前很难利用电子病历XML文档的数据,现在可以把所有的XML电子病历文档按照互联互通的文档护理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和格式转换,更加方便了数据利用。

“前不久,我院一名神经外科医生需要调取2016年重症监护室所有病人的病历文档,而且还要求PDF或Word格式。”夏洪斌说,“我们在互联网互通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小工具,便将文档全部提取了出来,并按照时间、病种、诊断等筛选出来了几百个符合条件的完整的病人PDF文档。”

四是后期IT运维方面减少了对第三方的依赖。比如,在实现互联互通标准化之前,每上线一个系统就要重做原厂接口,浪费时间和费用。而在实现互联互通标准化后,常规数据调取服务已经建好。另外,即使是之前没有提到的服务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工具和工程师就可完成服务的交付。

此外,在信息安全方面,该院基于互联互通标准的各项举措对加强安全也大有裨益。众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如上海市静安区各医院的双向转诊、扫码支付、移动就医等方面,强制通过互联互通的标准路径来实施,安全性也大大提升。

“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和互联互通测评是相互促进,平台是数据归集,是做事的工具。互联互通是数据共享,是做事的标准。实际上,我们也是按照互联互通的标准对集成平台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夏洪斌说。

【责任编辑:孙鹏】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夏洪斌:信息集成平台和互联互通双轮驱动医院信息化再上台阶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