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杭州市急救中心:信息化“扫除”院前急救互联共享盲区

杭州市急救中心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孙鹏

2016年G20杭州峰会前夕,在杭州市各部门的协助下,杭州市急救中心建立了医疗保障应急指挥平台,该平台旨在发生重大事件或者举办大型会议活动时启动医疗保障应急服务。杭州市急救中心也以此为契机,将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在跨机构共享协同的层次上迈出一大步。而此前几年杭州市急救中心开展的信息化建设进展,恰好为此次备战G20打好了基础。

在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更多的从业者普遍关注的都是院内互联共享的问题,但无论是院前、院内还是院后,其实都应该是医疗信息化应用所应发力的焦点,尤其是一直为业内所忽视的薄弱环节——院前急救信息化。

5月下旬,HIT专家网应邀实地独家探访了杭州市急救中心,也就是人们熟知的120急救中心。杭州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科长张建垚介绍,急救领域信息化总体滞后于医疗机构信息化,杭州市急救中心从2012年起至今,一直努力加速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扫除”院前急救互联共享盲区的信息化之路。

依托专业急救知识和先进信息技术开展急救

由于急救业务的特殊性,杭州市急救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全由业务科室——急救指挥调度科主导负责。

据张建垚介绍,在急救的调度与运营方面,杭州市急救中心先后搭建了多个特色平台。其中作为调度指挥中心坐席开展日常调度指挥业务的急救知识库——从美国引进的MPDS系统,即急救分级调度系统,是目前全中心开展急救业务所遵循的主要专业依据。

杭州市急救中心从2012年底就上线了MPDS系统,其主要功能特点是,中心坐席接到急救报警时,可以为需要急救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医学指导。中心所有急救人员都必须考取MPDS证书才能上岗。

HIT专家网在参观急救指挥调度现场时看到,值班的6名急救中心坐席人员全神贯注地守候在电话前,每人前面有三块电脑屏幕。其中一块正是显示MPDS系统提供的急救专业知识库,可以通过病人呼叫的主诉,快速查询匹配患者可能的疾病,系统据此提供专业急救指导,即通过相关标准的询问流程来大致诊断出病情,随后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按照五个档次进行分级,根据不同档次的提示做不同的电话医学指导,并等候急救车的到来。另有一块屏幕,则显示急救车辆的分布情况,以便指挥120急救车就近施救,并能全程监控急救车辆的实时在途情况。

张建垚表示,该系统上线后,在医学指导方式下通过旁人帮忙或自救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包括心肺复苏、分娩等多个病种均得到过成功抢救。据介绍,该套系统最早由美国推出,目前在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始上线实施MPDS系统。“我们比较早地引入了MPDS系统,并且是国内获得一级水平绩优评审认证的第二家急救机构。”张建垚说。

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指挥通讯调度科科长 张建垚杭州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科长  张建垚

杭州市急救中心的另一个特色应用是手机定位系统。“以前病人报警电话打过来时,我们经常不能准确定位,全凭报警人所提供的地址,但有时当事者可能描述不清楚或无法正常描述,那么我们的手机定位系统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张建垚介绍,杭州急救中心于2015年4月开始上线了手机定位系统,该系统是以一种基站定位的方式来通过手机进行定位,在许多病人描述不清楚地址的情况下,无论是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还是中国移动的用户,只要拨打成功即可完成定位,误差平均在200米以内。

杭州市急救中心还开始探索引入互联网应用。他们联合有关企业开发了互联急救APP,主要功能是给报警人提供相关急救服务。用户可以提前注册相关信息,事先把既往病史或常见病史输入到APP数据库,报警时系统就会自动把相关信息直接推送给急救中心。同时,用户还可以提前输入常用地址,接到报警电话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判断,如果是常用地址就无需再输入,这样就缩短了急救过程中的信息录入时间。“除了本人,用户还可以把家人的信息提前输入到APP的数据库中储存起来。”张建垚说,“当用户拨打报警电话时,系统就会把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信息自动推送给我们,节省了很多时间。”

张建垚透露,互联急救APP中还将很快推出一个特色功能——志愿者服务。原理如同滴滴打车,在报警事发地点附近如果有志愿者,那么他们就可以选择“接单”为他人提供公益救助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急救APP把‘任务’发送给报警事发附近的志愿者,在我们急救车到达之前,他们可以提前做一些急救服务。”张建垚表示,杭州市于2015年出台的《院前急救条例》明确有对提供急救服务人员的免责说明。“我们有专门的志愿者培训机构,目前已培训了近1000名志愿者,只要获得培训证书,再通过审核认可即可成为志愿者,广大的医护人员都是潜在的志愿者对象。”张建垚如此说道。

打通急救的生命通道:车载移动传输系统

急救车作为急救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同时也是提升急救信息化能力的重点突破口。2014年6月,杭州市急救中心上线了急救车车载移动传输系统,在车上配备了PAD(平板电脑),并实现了PAD与车载监护仪的对接,利用4G移动通信技术,该系统可把监护仪中的各种数据信息都实时传送到医院的急救科室,并建立了急救车、急救中心和医院急救科室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张建垚表示,车内外安装的摄像设备通过车载移动传输系统发挥出了三点作用:一是把车内的诊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把场景实况实时传输到急救中心,便于急救中心做相关决策处理;二是相当于把监控的视频录像资料等数据存储了起来,事后如有医疗纠纷可以作为证据来还原真实情况,这也是保护医生的一种措施;三是可以把车外的状况实时跟踪记录,将车辆礼让等情况与公安交通部门进行对接。

同时,张建垚表示,一直以来,急救车所用地图均为规划部门的标准地图,每次急救车到报警事发地点的路线都是通过半径直线距离进行判断,没有融入实时的路况。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已经开始启用第三方地图平台,下一步就是利用第三方地图平台的GPS等技术来智能优化路线规划,将实时路况在电子地图上展并以此进行导航。

此外,在张建垚看来,车载移动传输系统最重要的作用是能与医院急救科室实现互联互通。一方面,车载PAD可以输入电子病历,把基础信息填写完成后连同生命体征情况实时传输到医院,以便于医院进行提前判断。比如,将心电图等信息传给医院后,可以帮助其预先做好检查、手术、治疗等相关处置措施的准备工作。“我们在医院的急诊室专门安置有一体机,基本上杭州市内的二十几家省、市级综合性医院都有一体机。在急救的过程中,我们就是通过车载移动传输系统将信息传送到医院急诊室的一体机上。”张建垚说。

对于大众所关心的急救费用方面,张建垚表示,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已经和医保联网,患者可通过医保支付来报销,理论上患者只需承担一部分,普通检查治疗加上心肺复苏或出血处理,再机上路程的计价器计费,每人次平均只需200元左右。

急救车

互通、共享、联动:筑起绿色生命通道

急救就是争分夺秒,而与各部门互通共享水平的大小和联动机制能力的高低就是抢夺“黄金时间”的关键因素,也是能否“扫除”院前急救信息盲区的关键所在。

“在去年G20杭州峰会期间,我们启动了医疗保障应急指挥平台,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共出警26次,且均是通过该平台进行的派车、急救等工作任务。”张建垚说。该平台具备多重互通、联动与共享功能:一方面与杭州市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对接完成后可相互调阅相关资源,如交警资源,可调取实时路况资源;另一方面是建立了跨部门联动机制,如110联动平台,能提供跨部门联动协助;同时,还可以把车上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将每辆急救车实时监控。

张建垚表示,车载移动传输系统二期项目将要启动,主要目标就是与医院进行深度对接,主要有两方面的需求。

首先是急救中心要与医院建立与病人联系的唯一标识。“在突发事故中,多数当事人并不会随身携带市民健康卡、身份证等,这样身份就很难识别。”张建垚说,“但我们要争取时间,同时也要跟医院建立一种联系,就必须通过一种媒介介质来与之进行联系,这是我们二期项目的重点内容。”张建垚表示,比如发生一个重大事故后,首先要依据原则进行检查伤情分类,根据伤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和分类。同时,可给伤者配戴手环,通过颜色区分轻重缓急程度。手环上的识别码也传给医院,那么医院和急救中心就建立起了与病人联系的唯一标识,病人在医院的就诊情况也可以及时返回到急救中心。

其次是如何使急救目标人群更加精准,怎样构建急救对象主要为慢病人群的常态化机制。也就是,如何使杭州市急救中心与杭州市第二医院“胸痛中心”以及杭州市各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三者之间建立紧密对接联系。在张建垚看来,在所有急救任务中,除了“天灾人祸”外,最主要的对象就是慢病人群。社区基层家庭医生团队对辖区内签约群众的身体状况最清楚存在哪些潜在问题,而“胸痛中心”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医疗机构,那么急救中心就是打通两者之间时间和空间阻碍的快捷通道。

此外,为了提升急救中心的整体信息化能力,杭州市急救中心还重点升级完善了OA系统,其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OA系统中,将以前的手写病历全部替换成电子病历,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储存。无论是在PAD上还是在电脑上,工作人员均可以在多种终端同步输入,如果车载PAD上输入不及时或不完全,待返回中心后还可在PC上继续补充输入;

二是在OA系统中开发了满意度回访系统。“我们在OA系统里开发了回访系统,短信发出情况会反馈回来,然后做统计。”张建垚表示,短信回访分成满意、不满意等几类,根据回复情况进行统计,如果不满意就进行人工电话语音方式的二次回访,结果统计均在系统中且无需人工;

三是基于OA系统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无论是工资还是奖金,包括急救医生、调度员和驾驶员等每名工作人员的每月数据均不相同,所有数据都通过信息化平台在OA系统中进行提取和统计。

张建垚最后还介绍了微信报警急救功能。据其介绍,2016年9月,杭州市是全国第一个把急救服务加入到微信城市服务的城市,其功能原理与互联急救APP类似,可以注册人员信息、病史等,具备预约、查询AD位置、查阅急救知识等功能,同时具有的GPS定位功能将会使定位更加精确,凭借微信较高的普及程度以及越来越开放的功能,其在急救领域所蕴含的实用价值也将更大。

【责任编辑:谭啸】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杭州市急救中心:信息化“扫除”院前急救互联共享盲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