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吴恒专栏】医院信息化应全面参与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建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吴恒

吴恒-特征图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吴恒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道出了那个时代医学的局限和人文精神的光芒。当今人类对于疾病的认知已经进入基因层面,治疗的手段(如微创、介入、基因疗法)也越来越精准,但是无法攻克的疾病、新发现的病毒也与日俱增。现代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悄悄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我们已经习惯于跟各种自助机器打交道,习惯于用社交软件和智能终端相互沟通。医改步入深水区,老龄化社会来临,医学的人文精神也不可避免面临新的挑战。

近期一篇网络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引起广泛关注,该文作者在文中写出了患者就医的种种痛点和面临的困境,多次流露出因医生与家属交流的时间太少、对于病人病情的信息沟通太少,无形中让人对医务人员留下冷漠的印象。文中描述的正是现在医疗中普遍的场景:一面是患者和家人面对疾病的痛苦和无助,一面是医务人员高强度工作下没有充足时间与患者交流沟通。

我们在感慨面对诸如流感此类凶险病毒时人类和医学的无力,同时也不禁反思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下人文精神的日渐式微。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医疗从业人数的配比远低于世界水平,医务人员在超强度工作下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这是首要原因,而且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那么,一直立足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医疗信息化建设,能否在这方面做些尝试,为医疗体系注入更多人文精神,透过屏幕让使用者感受到温度?特别是,如何科学引导患者的就医行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不仅做到有序就医,而且努力做到科学就医、合理就医,避免过度医疗或医疗不足,在患者就诊过程中体现医学的人文关怀。

一、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知和获取合适医疗资源的能力

从感到身体不适到前往医院就诊,人们最大的困惑有两个:一是如何通过身体出现的症状推测可能患了某种疾病,二是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就诊医院和医生。就现实情况来看,在许多疑难疾病和重症面前,这两个问题解决得都不够理想,不仅导致患者就诊具有很大盲目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医疗资源(比如选择就诊科室不正确、普通疾病挂专家号等)。如何引导患者科学就诊,是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1.建立权威的疾病网络科普

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常抓不懈的工程。特别是患病以后,许多患者渴望得到疾病相关知识,但自己又缺乏鉴别能力,容易被网上的虚假信息误导。这就为疾病的网络科普带来挑战,怎样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疾病科普,减少伪科学和虚假信息对患者就诊的干扰,值得思考。可喜的是,不少医院以及各级卫计委的健康教育宣传中心、12320健康信息服务以及专业权威的媒体等已经开展了这样的服务,保证了疾病相关知识普及的权威性,但需要在增强科普的趣味性、提高疾病知识获取的便利性上多下功夫。

2.医疗资源的推荐

由于没有专业的医疗搜索工具,有病上百度就成了患者的主要选择。而百度在患者与医疗资源信息之间仅仅起到了连接的作用,没有完善的过滤、审查、监管体系,因此问题层出而备受质疑。患者选择医院医生时,首先考虑的是医院与医生的排名,但有关此类的信息比较稀缺,而且评价维度不够全面。

国内关于医疗机构的排名目前有两个: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和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排名》。这两个榜单都有自己对于医院评价的标准,但都没有涉及医院数据,缺乏医疗数据的评价维度。对于其中原因,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医院排行榜“操刀人”高解春给出这样的答复:“鉴于国内医院的数据系统还在建设完善之中,数据应用的准确性、全面性、代表性还有待加强。目前排行榜主要借鉴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专科声誉评比方法,其品质取决于评议专家的权威性和敬业程度。”

对于医生的排名,医疗界内部没有权威的认定,大家只是默认依靠各种学会、协会的兼职来进行“江湖地位”的排定。网络上的各种排行榜大部分是一些互联网健康公司自己评选出来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2017年健康报移动健康研究院和好大夫在线联合发布”2017好大夫榜单”。据介绍,该榜单是通过该网站2017年度27个专科领域、17万医生、3500万条线上服务数据,所有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医疗健康相关数据被沉淀下来。以图文咨询回复数、接听电话咨询(含义诊)数、预约转诊数、患者口碑数、线上服务及时性、线上服务患者满意度,六大维度全方位评价线上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样也缺乏医疗数据的评价维度。

随着医保数据的全国联网,各地省级健康数据平台也纷纷建立,在行业主管部门(社保、卫计委)的授权下,用这些客观公开的数据来丰富医院和医生的评价维度,给公众一个相对公正的选择依据减少就诊选择的盲目性,或许可以做些工作。

二、民主医疗和患者心理互助关怀

1.民主医疗的患者教育

埃里克·托普在其新作《未来医疗》里对目前以医生为主导的家长式医疗进行了痛批,提出未来医疗一定是患者广泛参与的民主医疗。患者参与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并能对医生的治疗诊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这一趋势下,试想,一个对疾病一无所知的患者,如何参与自己的医疗决策。目前我国医疗的现状是,医生护士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患者只能靠自己进行知识学习。这就导致患者可能会接收错误的疾病知识,据此与医生沟通一定会导致双方的不信任。

如何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参与治疗,是医疗信息化建设当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患者从门诊就诊,到初步诊断后入院治疗最关心的问题无非四个方面:我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病、怎么治疗、治疗后预期等。这就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理想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患者入院后系统根据患者初步诊断推送相关疾病知识图谱,介绍疾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相关信息供患者参考;一旦确诊,系统推送治疗方案、预后评估、治疗时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项等为医患沟通做铺垫;出院后推送康复时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预约等,为院后随访做准备。

如果有了这样以患者病情为主线的精准疾病宣教,医患沟通将更舒畅,患者才能科学的参与自己的治疗,最终实现医疗的民主。

2. 问题列表(Problem List)模式的互动查房

问题列表(Problem List)是由美国佛蒙特大学的劳伦斯·韦德博士发明的,并随着上世纪70年代家庭医学的崛起而迅速流行于全美医疗界。一般的问题列表包括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以前做过的手术和药物过敏,有时还会记录是否做过某些疾病的筛查等。PL的作用是让医生快速掌握病人的重要信息。
借鉴问题列表模式进行互动查房,在进行查房前将医生关心的问题、患者关心的问题发送给双方,让医患有效利用查房时间进行沟通,甚至可以将部分需要患者了解的病历在符合医疗管理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开放出来由患者或家属来记录供医生参考。当然,这需要医院决策者的勇气和魄力!

3.重症患者的病情简报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有一段给我印象深刻,就是作者关于自己岳父进入ICU后病情沟通的情景。文中写道:“患者进入ICU后医生与患者家属的病情交流时间每天才有五分钟。”该文作者通过一个呼吸科微信公众号的病例分析才有机会详细听专家讲家人的病情,才知道“负责治疗的科室主任、全国知名专家花了很多心血,治疗方案也考虑了多种情况。把这些信息告诉家属,有必要,而且不增加成本”。

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医务人员、没有时间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但病情信息又是家属迫切想知道的。正是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经常导致重症患者出现病危状态时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的沟通不被理解,家属不接受患者病情的突然变化。

信息系统完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由医务人员制定规则,把需要患者家属知道的病情信息从病历中抽取出来,形成病情简报及时传递给家属,提高医生跟家属进行病情交流的效率,消除因此产生潜在的医患矛盾。更为重要的是,家人与患者在无法见面的情况下,能全程了解患者的情况,在焦灼的等待时让那颗无处安放的心得到片刻的宁静。

4.共情式心理健康互助社区

人在患病后会出现心理的强烈变化,恐惧无助,敏感多疑,甚至焦虑抑郁。医疗往往偏重于身体机能的康复,对于患者心理的疏导涉及不多。国外往往会有互助小组面对面团体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然后再深入探讨,进行心理疏导。我们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我们不愿意跟陌生人面对面讨论这些内容,在网络上进行这样的讨论国人相对还是能接收的。

利用网络共情式心理健康互助社区,鼓励患者记录自己对于疾病的主观感受,对心理变化、身体变化、饮食、睡眠等各种关心的问题进行互助讨论。我们不妨再脑洞大开一下,通过网络社区积累数据由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设计出AI心理疏导师,为患者提供基于所患疾病的精准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共同对抗疾病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三、医患行为画像

1.患者就诊行为画像

利用历次就诊记录对患者进行就医行为的画像,让医生在接诊前了解患者的就诊心理,便于就诊时沟通交流。当然如果能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利用社会属性(年龄/性别/地域)、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消费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进行精准用户画像,构建就医信用评价体系,医患关系会更和谐。

2.医务人员工作强度评估

我国目前医务工作者劳动强度高是普遍现象,但尚未见到专门的系统对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进行评估。同一个医院不同科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差别,同一个科室的不同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存在差别。如何将医院人力资源与HIS系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模型对医务人员工作强度进行评估,对超强度劳动医务人员进行疲劳预警,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个方向。

【小结】

谈了这么多设想,其实每一个方面想做好都不容易,需要有情怀的医院决策者大力支持推进,需要有梦想的从业者研发设计,需要把患者就诊全过程的数据甚至跨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是用各种形式体现爱——这或许是我们对抗疾病时的一剂良药!

【作者简介】

吴恒,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卫生管理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卫生信息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谭啸】

赞(2)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吴恒专栏】医院信息化应全面参与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