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李楠专栏】从一起突发医疗事件看HIT如何全面回归临床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楠

怕黑的李白

今年南湖HIT论坛的主题是:让HIT全面回归临床。这是一个勿忘初心的好提法:技术再炫再酷也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医疗信息化的核心使命,依然是为治病救人“减负、提速、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亲身参与了一起突发医疗事件后,终于对“如何让HIT全面回归临床”这个问题,有了一点思路。

意外的电话

上周六我担任医院机关值班,主要职责是协调和处理各类临床事务。周六病员少,值班比较清闲。一个电话打破了值班室的平静,我看了一眼屏幕,是一个陌生的外线号码。

接起电话,对方自称是西宁市某医院,紧急收治了一位外伤患者,在进行了初步诊治后,应患者要求决定向我院转诊,希望给予相应的便利,并给我留了联系人电话。

挂了电话,我还没来得及与对方对接,电话又响了。这次是值班院领导打来的,还是这件事,他从另一个消息源听到了更详细的信息,向我明确了需求和具体安排。

事不宜迟,我赶紧拨通对方联系人电话,此时他们已经在前往兰州的高速上,电话内有点嘈杂。我说,这样吧,咱俩加个微信说(大家别笑,这不是为微信做广告,而是没办法的办法)。

加上微信后,我先让对方发了个定位过来,根据位置和高德地图估算,大概知道了对方还有多久到医院。

通过语音、图片和视频沟通,我简单了解了患者伤情:患者是一位外地游客,在西宁某旅游景点骑马时被马攻击,从马上跌落,又被马撕咬了面部。

时间紧急,我赶紧通知急诊做好收治准备,然后通知普外、颌面外科等科室医生前往急诊待命。

通知完,我建了个微信群,把对方联系人和我院普外、颌面外科的大主任等人都拉进群。等我赶到门诊,值班领导、科室主任也先到到位,急诊的准备工作也好了,我把值班领导、急诊工作人员也拉到群里。

就这样,万事俱备,只待患者到达。大家焦急地在群里关注着每一个动态。

痛点分析: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忙乱,双方的对接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利用微信等工具来解决对接、信息传递和应急指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可以,我们需要一套像优盘一样“即插即用”的医疗应急对接和指挥机制,将患者体征、救治方案、指挥决策等关键信息无缝对接。

真正的院内救治还没开始,痛点在后面。

院内救治

呼啸而至的救护车将患者送到急诊,救治正式开始。相比之前的忙乱,整个院内的救治过程紧张有序。在这个场景中我的“戏份”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带着学习的心态在观察这场救援,看看有没有可以做的。

先是医生需要看患者的影像资料,患者家属手忙脚乱地找了半天,又打了几个电话,才发现所有影像资料都落在了上一家医院。医生一脸的无奈,只好安排患者通过急诊绿色通道重新做检查。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云胶片因为在云端,所以走到哪里,都不会“忘带”,不会发生上面这种尴尬。

云胶片不仅可以为异地转诊和分级诊疗提供便利,其中包含的有用信息、关键影像和完整内容,更能满足临床医生的分析和应用需求。

检查结果出来后,大家开始讨论收治和手术方案。此时,烧伤整形科主任说,他收治过一个类似的患者,可以借鉴治疗方案。他起身走向角落里空着的一台电脑,准备登录自己的医生工作站。

旁边的护士说,这台电脑密码不知道被谁改了,还没来得及报修。

环顾四周,其他电脑都有人在用。我用随身带的U盘帮烧伤整形科主任取消了这台电脑的密码。他登上医生工作站后,又打电话给科里的同事,请他帮忙在自己电脑里找一份资料,然后发到自己的OA邮箱,等待的间隙,她抱怨这台电脑上的输入法和Word不太好用。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桌面虚拟化如果有虚拟桌面,就不会存在电脑被谁修改密码这种情况。科室的每台电脑(更准确地说是“瘦客户机”)不再指向几个特定的人,而是定位于服务全体医务人员的公用终端。再延展一下,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登录自己最熟悉的界面,用完即走,边界泾渭分明。

像医院这种用户数多、使用需求相似的场景,我认为比较适合虚拟桌面部署,以此达到信息科减负、科室增效的目的。之所以没有在周边医院看到应用案例,我想需要改变的还是大家的使用习惯,从电脑到终端的适应过程,以及对各类外接设备的兼容和支持。

经过商议,患者暂时由烧伤整形科收治,手术方案确定后,科里便开始准备手术。我回到医生办公室稍作休息,科里的一位年轻医生正在写病历,一边写一边低头自言自语,眉头紧锁。

在刚才的救治中我有留意过这位医生,他一直在几位大主任后面拿着本子,很认真地记录。

我走过去,才知道他是在辨认纸上的字迹:刚才救治过程时间有限,在讨论病情时,有医生口述,有医生顺手写在纸上。

现在主任们上手术了,他要做的就是把刚才大家口述、手写的东西整理出来,形成一份病历初稿,等主任们手术结束后审阅。

看着纸上那龙飞凤舞的笔记,以及他紧锁的眉头,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和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下次记得带个录音笔哦。”我安慰他。

此时此刻,我想到了语音病历书写在刚才那个场景中,如果医生只需要对着麦克风口述患者病情、医嘱等内容,机器负责把大量复杂的医学术语转换成文字,不仅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打字及手写病历的负担,还能为治疗和救治腾出更多宝贵的时间。我想这就是HIT回归临床的一种体现吧。

语音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基础,当语音识别应用到医疗上时,至少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医生的口音;二是专科语料库,包括大量医疗术语、单位量词等等。

HIT回归临床的三点思考

患者推入手术室后,我的任务暂时告一段落,我返回值班室继续值班。我相信,如果我继续跟下去,还会看到很多有待优化的地方。回办公室路上,一阵凉风袭过,在闷热的医疗区有点发胀的头脑也变得逐渐清晰。在经历了一场生死救援之后,开头那个问题似乎有了一些思路:如何让HIT全面回归临床?

1. 要卖点,还是要痛点?

卖点写在PPT和文案上,痛点产生于真实的业务场景中。

相比之下,痛点更为真实和具体。我以前也看过虚拟桌面、语音识别的很多介绍,大致了解他们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在哪里。但是,具体怎么用?用在哪个场景?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会带来哪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弄懂了,想通了,才能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以虚拟桌面为例,对于外接设备支持不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医院外接设备最多的部门,莫过于收费室,它还是并发流量最大的部门。如果有几分钟的卡顿和宕机,现场就像一个急剧升温的火药桶。

2. 要刨根问底,还是浅尝辄止?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只要去一次业务现场就可以发现、感知,并且看全所有的痛点?

我觉得不是。前不久,几家业内知名厂商组团上门,介绍自己的智慧医院产品。这是个相互了解的好机会,医院不仅邀请了临床、医技等科室代表,还请了其他医院的信息科主任一起学习聆听。

会上大家都讲得不错,演示了很多很炫、很新的技术,而其中一个厂家的售前则另辟蹊径,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了我们医院的“痛点”上,而且,他居然准确命中了医院目前绝大部分“痛点”,看上去就像考试前押中绝大部分考点一样神奇。

我不相信神奇,会后我找他问个究竟,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刚好有个朋友的家人在我们医院住院,他主动申请陪护一周。一周的时间,他跑遍了几乎所有的医疗流程和环节,在患者陪护和厂家售前的双重身份下,他看到了很多真实的数据和场景,因此抓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痛点。

忘记身份和任务,不用特意的安排,用平常心和浸入式的体验,去捕捉业务上的需求和痛点,我佩服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阳谋”。

3. 要打基础,还是放卫星?

让HIT全面回归临床的实质是“HIT的消费升级”。

医疗信息化发展至今,总体还是围绕优化流程、改善用户体验等领域开展,在完成了无纸化、数字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后,进入以临床诊疗和诊断决策为核心的“深水区”是一种必然。除此以外,在已经部署了信息系统的、以临床和护理业务为主线的业务领域,如何借助技术提高质量、减少人为差错,如何借助技术开拓健康管理、医X结合等新领域,都是医疗信息化要去考虑的事。

让HIT全面回归临床有两个重点:数据质量和信息中心。做事需要工具和手段,让HIT全面回归临床,对于数据和信息中心来说,都需要升维思考。

在医院信息化早期,随着系统部署上线,也算是得到了很多数据,这其实是一种顺路的捎带,并不是有意为之。这样“顺路”得到的数据,入口没把关、标准没统一、互联互通停留在纸面,很难体现价值,更谈不上数据背后的深度挖掘和应用。

数据质量的全面提升,是HIT消费升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重点,也要从事后弥补清洗向事先设计、事中改进靠拢。

除了数据质量,医院信息中心(科)的职能和定位升级也很重要。未来,医院信息中心的“人设”是医院的“参谋部”。这句话分量很重,从运维辅助到参谋决策,数据质量、人员配置和思维模式,任何一点如果跟不上消费升级的节奏,都会导致信息中心的“参谋部”人设崩塌。

【作者简介】

李楠,男,33岁。先后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业至今,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先后从事卫生统计、HIS系统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现就职于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务部。HIT专家网2017年度优秀专栏作者。

小助手二维码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后提交你的申请哦

(请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以便有针对性加群交流)

【责任编辑:谭啸】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李楠专栏】从一起突发医疗事件看HIT如何全面回归临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