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总经理刘立宇:医疗信息化岂可浮沙之上筑高楼

2013年1月18日,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总经理刘立宇接受了HIT专家网记者的专访。在接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刘立宇介绍了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信息化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他对于医疗信息化行业的认识。

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总经理刘立宇:

医疗信息化岂可浮沙之上筑高楼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  彭春红

 无心插柳购众邦

 2006年,为了筹备中的北大国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做技术储备,北大方正集团收购重组了当时医疗IT(HIT)行业内公认的中国最早从事HIT行业的企业——北京众邦慧智公司,并命名为方正众邦,成为北大方正旗下众多独立的子公司之一。

不久,考虑到品牌不统一不利于发挥公司的合力,方正众邦被并入到北大方正旗下的方正信产集团。2010年,为了打造一家综合实力比较强的行业信息化服务商,方正信产集团对其所属的行业解决方案的公司进行合并,方正众邦随之并入今天的方正国际。2011年,方正众邦正式成为方正国际的医疗卫生事业部。期间,自2010年掀起的“方正国际,就在您身边”的品牌宣传攻势过后,“众邦”的名字在医疗行业渐行渐远。

但是“众邦”之于方正国际的影响,并没有就此远去,并且成为方正国际继续迈向医疗行业的重要路径依赖。

事实上,收购众邦,为方正国际走上医疗信息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刘立宇介绍,当初之所以收购众邦慧智,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方正旗下的北大国际医院。而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随着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逐步发展,方正集团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将 HIT业务作为方正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正如刘立宇所说,“这个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就是积累”,方正国际在医疗卫生业务的拓展,就是站在原来众邦这家早期中国本土HIT早期拓荒者的肩膀之上。方正国际目前的医疗信息产品都是在原来的HIS和临床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目前,方正国际的院内信息化系统已经包含了涵盖医院临床服务、运营管理、病人服务等业务范畴的等完整的产品线。

然而,众邦留给方正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技术基础,还有更为宝贵的资源:人。众邦在HIT行业内是不争的“黄埔军校”,为整个行业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之前的“老众邦人”,有超过三分之一保留在了方正,而这些人具备很高的医疗IT业务素质,对行业和业务非常熟悉和精通。另一方面,方正国际之前长期在做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和项目,海外用户对软件品质和服务的严苛要求使得方正国际自然积累了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所以总的来说,方正具备较好的人员基础,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把两种优势有效地整合起来,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在良好的基础之上,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迄今为止,方正国际每年新增30家左右的三级医院客户。2012年的收入规模达到了近3亿元,团队也由2011年3月份的205人扩充到了如今的750人。

华丽转身做平台

这几年,方正国际在产品布局上,并没有追求大而全,什么都去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刘立宇介绍,目前方正国际在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领域,主要有两大业务线:针对医院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和针对卫生行政主管区划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二者的业务收入比重约为7:3。

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的核心产品为集成平台以及传统的HIS、EMR临床系统。“这些产品是我们跟用户产生粘度的根本,只有有了这些根本,我们才能不断地增加服务和产品、引入合作伙伴。”刘立宇说。

方正国际的集成平台从2010年开始研发,到现在已经开展了两年多。在遵循HL7 v3标准的基础之上,也参考了卫生部颁布的相关卫生信息标准,在通用的SOA集成平台上,研发了一整套适用于中国数字化医院的一整套消息标准、接口规范、业务流程定义模板、集成接入适配器、和丰富的公共服务,等等,目前正在北大人民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上线实施,部分系统已经平稳运行,并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

刘立宇认为,集成平台的难度不在于技术有多优秀,更多的是在前期的规划、数据标准化等整体系统的实施工作。集成平台对于医院信息化来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更新,而是整个医院IT体系架构的梳理。以前很多医院信息系统是没有整体框架和顶层设计的,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但实际上这是相当脆弱的,当后期再想去演化、扩展和改变的时候,由于缺乏整体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往往困难重重。

“当数据不一致的时候,要在上面做信息的集成、交换或者深度挖掘,正如浮沙上面筑高楼,是没有根基的。”刘立宇这样比喻。

而有了集成平台以后,做主数据管理变得不再困难。根据方正在金融和媒体等领域的经验,主数据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做好了主数据管理,才能更好地去扩展应用。谈到对主数据的认识,刘立宇说:“EMPI(病人主索引)是最重要的主数据之一,其他方面也有很多,比如ICD10、甚至包括临床的SNOMED CT(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 Clinical Terms,医学系统命名法-临床术语,是当前国际上广为使用的一种临床医学术语标准)。我们国内现在很少见SNOMED CT的落地应用,但我个人认为,它是非常有意义的。试想,如果在挖掘数据的时候大家的语言都不一样,是无法进行的。”

此前,方正国际花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仔细地把北大人民医院原来的数据和字典做了全面的清理,而且在集成平台上做了一个专门的主数据管理服务,可以实现所有主数据变更的同步管理。这就让医院不仅仅感觉是用了一个新系统,而是把原来凌乱的东西变得非常有序化。

方正国际的集成平台为北大人民医院的信息化开辟了一条“新路”,而同时,北大人民医院也为方正国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孵化室”。目前,集成平台在北大人民医院已经做了两年,EMPI基本上线,集成平台和HIS、LIS也基本对接完成,接下来会继续集成电子病历和其他业务系统,预计到2013年的四五月份全部集成。

有了集成平台,意味着有了一条联通各个业务系统(也就是“孤岛”)的大通道。而要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还必须在数据的处理层面下功夫,临床数据中心(CDR)的建设,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热议的难点问题。那么,为何集成平台要做CDR(临床数据中心)?

“有了集成平台之后,CDR(临床数据中心)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将依托集成平台传输交换和共享,用户只要把其认为有用的信息分流到CDR中,并进行过滤和规范化,成为有价值、高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才能成为医院的资产。所以我们的集成平台实际上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像病人主索引,如果病人主索引没有统一规范,这个信息没有用,即使放进了CDR,可能病人的体检信息和其门诊信息也无法对应,数据就失去了意义。所以集成平台与临床数据库的建设、数据的标准化,是环环相扣的。”刘立宇这样解释,“其实CDR的应用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有了CDR以后,在临床的应用中,经过跟临床人员的探讨,可以挖掘很多应用亮点,也能逐渐在其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临床分析模型,从而实现临床智能决策支持。”

至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也是涉及面最广的HIS,刘立宇认为这是个“硬骨头”,很难做,做了还吃力不讨好。“但是实际上HIS是我们进入一个新客户的敲门砖,也是能够和用户建立粘性的系统。而且我们相信,没做过HIS,就无法全面整体的了解医院的业务,就做不了集成平台,也就难以完成从HIS系统提供商到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身。”这也就是为何方正国际至今依然坚持把HIS列入自己的核心产品层。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方正国际在江苏省的张家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常熟市都有部署。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管理非常现代化的工业园区,GDP超过800亿元。而常熟和张家港的GDP和财政收入在全国的县级市中都是位居前列。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马上就结束了,张家港的二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也进入尾声。张家港项目从2010年底开始做,尤其在公共卫生方面很成功。其慢病管理去年还获得了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慢病防控示范城市”称号。常熟市围绕“智慧常熟”建设的目标,方正国际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总集成商,前期在深入了解常熟医疗卫生现状基础上,编制常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调研和建设方案、项目实施方案。2012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数据中心标准梳理工作,初步建成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和健康档案浏览器,完成全市范围内的区域检验平台开发工作。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充分肯定常熟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及医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浮沙怎可筑高楼

经历过多个传统行业信息化的刘立宇,有一个“信息化三层次论”:

任何一个行业的信息化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数字化,就是把纸质的、线下的业务数字化,从而使信息可采集;第二层是实现信息的整合和互通,也就是信息集成;第三层就是挖掘、分析、评价和改进,然后再将结果回馈到第一层次,对具体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改善提升,即实现循环持续改进。

他认为,一个比较好的信息系统应该是这三层的回环。而目前国内医疗信息化的趋势是慢慢要进入第二阶段了,就是要做集成平台、集成化。

“现在很多医院要做商业智能(BI)、要做临床决策支持,我认为,在没有做集成平台之前,完全是浮沙之上建高楼。因为如果没有经过一个整体的数据和标准梳理工作,这一切是做不好的。所以第二层一定要夯实。”

因此,方正国际未来两年的趋势主要有两点:

一是大力推广集成平台,在此基础上尝试去推广决策支持(包括运营、临床,以及未来可能越来越受重视的病人服务);二是要将HIS、EMR等目前已经比较普遍的应用进行细分和精细化。“我们集中精力做的主要产品就是集成平台和影响医院基础业务流程的系统,像HIS、CPOE、EMR等。其他一些很专业化、很独立的系统,我们都不会是我们的重点。”刘立宇说。

方正国际也是业内为数不多坚持不盲目圈地的HIT企业之一。而之所以能够坚持不盲目圈地,也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坦率地讲,从2003年SARS以后到2006年之间,我们不会这么选择,因为当时这个行业很惨淡,我们首先要活命,所以就不能太挑剔。但是现在这个行业大环境发展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如果我们还是饥不择食,必然会被淘汰。所以首先是大环境和时机允许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刘立宇认为,现在HIT行业已然是一个“红海”市场,而当行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必然会向蓝海市场过渡,到时候只会剩下三五家比较好的企业。“所以我们觉得必须转型,必须不能饥不择食,要集中优势力量做一些对于我们更为重要的事情。”

刘立宇说,方正国际选择合作方的标准主要有两条:第一,医院或卫生管理部门必须对信息化有一定的理解,必须真正重视信息化对管理的支撑;第二,不希望客户内部的管理氛围太复杂,因为医疗卫生信息化是一个长线工程,而供应商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真正类似于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万一最后“离婚”了,对于双方的伤害都很大。

前行有阻力,市场依然乐观

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哪些阻碍呢?

刘立宇表示,最大的阻碍还是在“人”:一是供应商方面缺少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刘立宇认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一定是要既懂业务,又懂技术,还懂管理,才能够真正搞掂客户,把项目做实。但是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很稀缺的。而且培养线很长。另外,由于行业发展的客观历史原因,HIT行业到目前还没有培养出很多很高端的人才,“英雄”还需时势造。二是从客户来看,医院或者卫生厅/局的信息科的人才也是极其稀缺。理想的医疗信息人才,不光要对医疗卫生的管理有着深刻的理解,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专业背景。

另外,现在很多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的一把手不能真正科学地理解医疗卫生信息化,很多人还是传统的观念,认为信息化就是微机室,就是网络布线,而没有理解信息化是医院和卫生管理落地的一个重要支撑。以医院为例,信息科在医院不对称的地位,必然会影响到信息化项目的交付效果。所以让医院和卫生管理机构的管理者真正理解和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非常重要。

至于同行之间的竞争态势,刘立宇认为,是“从规模竞争向品牌竞争过渡阶段——从趋势上讲是品牌竞争,但是过程上处于规模竞争阶段”。所以目前方正的策略是“还不能完全不考虑市场规模和占有率,一心去练内功”,而是要达到一个平衡,实现两条腿走路。

刘立宇期盼,在HIT行业内,应该多促进厂商之间以及厂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流。“如果大家都一味互相打价格战,对行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现在,方正国际跟业内许多专业公司如ICU、手术麻醉、LIS、病理分析等40多家HIT企业形成了战略联盟。

对于未来,方正有自己的希冀:成为医疗IT供应商的高端品牌企业。在刘立宇的心目中,品牌的概念分为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就是给客户带来端到端的全方位服务,而不是只做某一种产品,客户越来越需要整体方案,而不是客户自行DIY;第二个就是产品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核心产品需要在市场份额上体现出领先性;第三个维度是良好的客户口碑,也就是服务质量,这也是客户能够主动找上门来谈合作的“品牌效应”的根本基础。

对于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刘立宇持乐观态度:“最近一段时间之内还是会维持增长态势,这是跟大环境分不开的。中国社会目前处于从求生存到求生活质量的变革阶段,而健康显然是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的增长还是很乐观的。”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总经理刘立宇:医疗信息化岂可浮沙之上筑高楼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