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未来发展三大方向:无纸化、精细化、智能化
希波克拉克曾说,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华佗也提出来: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院实际上是处在一个“下医”的阶段,我们不仅要治疗病人的疾病,还要关注病人的健康状况,改变我们的医疗模式,着眼于个人的全生命周期。
从医疗上来讲,大数据的“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的容量会越来越大。其次,医疗大数据是传统技术不能管理的数据,传统数据库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需要开发新的工具去解决问题。医疗不是指疾病的状态,其核心是数据应用,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最终实现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从人工录入到自动采集、从以医院为核心到以患者为核心,从一家医院到多家医院的信息整合,从临床数据到基因分析数据,这是未来大数据的一个内涵和趋势。
未来医疗大数据将会朝着三个方向发展:第一是无纸化,即以患者为中心,覆盖所有部门,支持医疗诊断、检查和治疗的全过程;第二是精细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通科系统细化为专科系统,建立起全院级、科室级和个人级的知识库;第三是智能化,将医生的经验与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智能化的产品,满足深层次的需求。
医院信息化的未来:更“全”更“深”
医院的信息化不应只关心Technology,更要关注Information。今天我们有机会把病人的数据集中在一起,不是为了“秀”技术,也不是为了让大夫看病人数据更方便,而是如何想办法挖掘数据,使用数据。个人的信息除了临床数据外,还包括组学数据、蛋白质数据、基因数据和日常生活环境因素的数据等,具体体现在行为数据、保险申报数据、用药和花费趋势数据、移动医疗数据、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以及父母和孩子健康历史数据等。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构建模型,为医生、患者和研究者所用,发挥信息的最大价值。
未来医院信息化应该向两个层次发展,第一个层次叫“全”,从院内向院前或向院后延伸,完成一个横向的整合。病人的信息不仅来源于一个医院,还来源于这个人所在的社区、其他医疗机构和一些可穿戴设备,要对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整合。第二个层次叫“深”,对个人的数据进行完善。我们只有病人的临床数据,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收集病人医院外的数据,如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的数据等,最终实现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
今后的医学研究,包括疾病很多未知难题的解决,将依赖于标准库里的基因测序。当20年后,回头想再研究这些疾病的时候,发现没有基因的数据,也没有临床的数据,那会是什么样?所以,现在这些数据我们都要全部保留。现在有了好的CDR,可以了解病人在医院以外的生活,把所有的数据加在一起,这才是大数据的平台。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商业模式”而非“技术”
我认为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其价值在于商业模式,而非技术。技术产生的生产力,必须通过商业模式来兑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是参与者,包括患者、医院、服务提供商等。有什么动力能够促使患者将自己的数据贡献出来,能够促使服务提供商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和数据挖掘,能够促使医院提供相应的服务。各参与者明确好自己的分工很重要,所以一定有不同的参与者,最终有人挣钱就得有人花钱,要有数据的消费者。
第二是医疗的诊断与治疗。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影响我们对疾病的见解,为疾病的预防和预测提供一些新的方法,通过大数据创造出新的药品、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诊断方法。
第三是医院的经营管理。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医院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盈利模式,是挣钱还是亏钱,是精细化还是不精细化,效率低还是高。
第四是持续的科学研究。例如研发新药,做好市场调研。
第五是政府的支持。利用大数据可以了解人群是否健康,了解整个医疗保障的支出,对人群的健康情况进行预测和预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