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现在,很多医院都有腕带条码的应用,“扫一扫”即可获取病人的信息。相对于传统一维码的信息容量小、信息容易泄露等缺点,二维码的应用,有信息容量大、范围广、容错、译码可靠等特点。目前,在医院的处方、申请单、腕带、物资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多的应用。据了解,目前已有多维彩色条码的使用,与病人相关的信息、图片、图像等信息可以压缩在一个或多个彩色条码中,并可以随手机携带。尽管这些新兴的事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信息泄漏风险大等弊端。
APP的应用是移动市场的一大热点,主要包括导诊服务、手机挂号、手机付费与查询、检验检查结果查询、个人健康管理等。先行应用的医院大多针对院内和院外分别进行开发,且以院外服务为主。例如,春雨手机诊所、掌上浙一、温附一掌上医院、掌上长海等已经在医院内使用。但是,我到应用商店去看,发现下载量还非常有限。这是因为没人用还是前景不好呢?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有医院说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开处方、看病人病历,但考虑到法规层面、技术层面以及安全问题等,这一应用的前景究竟如何尚待观察。
智能终端将主要用于改善就医体验
我认为,智能手机在医院、医疗行业将来的应用,主要解决的是改善就医体验,并且在短期内效益不明显。
这些新技术,表面上看似乎能解决问题,实则不然。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CNNIC)数据调查(2014年1月)显示,我国网民数量已高达6.18亿,居世界第一。在网民年龄结构中,20-39岁占比为55.1%,50岁以上仅占7%。可以看到,网民的主要年龄集中在20-39岁的人群,而去医院的又多为老人,追求新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使用人群,技术再好,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技术在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门槛,会使用的则为受益者,不会的就被挡在门槛外。例如,医院挂号问题,老人一大早到医院排队挂号,却依然出现“一号难求”的状况,原因就是号源都被网上、手机等预约了。这和前段时间,嘀嘀打车的推出奖励机制,让老人打不到车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对于非IT达人来说,一项又一项的新技术推出,如果不会用,就无法从中受益,实际上,这是带来了另外一种的不公平。我认为,新技术要给予支持,但是不宜过度张扬,其次,还要考虑到医疗资源的制约。不管技术再怎么新、怎么先进,也跳不出医疗资源有限这个圈子。例如微信挂号,并不会让号源增加。
此外,还要考虑到成本投入问题。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带来成本的投入。据我了解,这些新技术真正用上的很少;相对于医院总的处理量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在我看来,追捧新潮技术,更多的是一种宣传,一种“秀”。实际上,投入与产出可能并不那么令人满意。
新技术用的越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医院系统本身就复杂,再增加新的应用,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系统的集成问题,无形中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在追求新技术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这样做能够带来多大的好处,有多少人能够用到,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此而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亦不可忽略。
所以说,理想、理念是一回事,怎么真正落实是另一回事。对于智能手机在医疗方面的应用,目前主要局限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并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智能手机应用持续受到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例如,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家庭健康的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存储等公共卫生的应用。此外,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还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制度的问题。
(以上内容由HIT专家网记者陈翠翠根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沈韬现场演讲录音整理,并经沈韬主任审阅)
能改善就医体验就善莫大焉!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恐怕只有党中央国务院了。
强烈同意:‘’医院系统本身就复杂,再增加新的应用,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系统的集成问题,无形中又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在追求新技术的同时,一定要考虑,这样做能够带来多大的好处,有多少人能够用到,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此而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亦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