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院信息化队伍的整合
在林口长庚纪念医院我们了解到,长庚在台湾有八家医院,信息系统是统一的,信息部有139人,负责所有长庚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其中51人开发 ,其他分布在不同院区做网络、主机等服务。除PACS外,所有软件自己开发。
(参考文章:【独家】IT视角下的台湾长庚医院(五): 信息系统开发全靠“自家军”)
在敏胜医院了解到,在桃园的敏盛综合医院是敏胜集团的总部,信息中心有15人,整个集团信息中心才30人,人并不多,系统建设与长庚有所不同,和公司合作开发医院信息系统。
在双和医院,我们了解到,双和医院属于台北医学大学统领一校三院的三院之一。其中三院为: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和署立双和医院。这三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是互联互通的,系统也基本相同。双和医院信息化部门有22人,其中13人做程序开发,除了本院使用,有些还在其他两家使用,4人做系统运维,通用软件自己开发,专用软件如PACS和LIS等,与专业公司合作。
自己开发或合作开发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满足需求的多变,通过做项目也锻炼了一支队伍,同时核心人员也非常稳定,如接待我们的长庚医院信息部的陈士哲先生,已经在长庚医院工作近30年,对医院的流程和管理非常熟悉。目前我们内地绝大多数的医院没有系统开发能力,完全依赖公司。由于公司自身的问题,导致很多医院的信息系统一换再换,同时架构、技术、数据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大学的多家附属医院信息也无法互联互通。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台湾的有些做法,对同一个大学的多家附属医院,先从信息中心整合入手,一个大团队统一管理所有附属医院的所有系统建设。
这次没安排访问台湾地区的公共卫生部门,对他们的信息化现状还不了解。但在访问医院期间,我们了解到,台湾地区没有类似我们内地的疫情报告系统,基本还是电话和一定周期填传染报告汇总表,上报疾病控制管理部门,这点相对祖国内地的传染病个案网络直报,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也希望有机会了解台湾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发展。
此次台湾之行,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很大,在今后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要充分借鉴其好的经验,好的理念、好的方法。(全文完)
相关背景
2012年6月10日-6月15日,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赴台考察团考察了我国台湾地区卫生信息化状况。
考察团由14人组成,这个团简称为“3521”代表团,因为团员分别来自3个中心: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和卫生部监督中心;5个省厅卫生信息中心:黑龙江、辽宁、江西、河南和四川;2个省级厅/局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大家有1个共同的目标是通过交流和考察,了解台湾卫生信息化建设做法、经验,以期能对我们目前大规模开展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更多报告内容请看过往:
【台湾地区卫生信息化考察报告连载之一】台湾地区的卫生信息化策略
【台湾地区卫生信息化考察报告连载之二】多管齐下,推进电子病历建设
【台湾地区卫生信息化考察报告连载之三】健保IC卡与健保制度
台湾地区电子病历与内地电子病历概念上略有不同。他们认为,所谓电子病历,就是以数字的方式纪录病患病历中的内容,用以取代原有的纸本病历纪录的方式,传统的纸本病历除了是用以记载病患病程状况的记录外,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因此医疗人员在书写完纸本病历之后,都需亲自签章以示负责。而在电子病历的时代,病历已经数字化了,不可能再用传统的方式签名盖章。因此取而代之的,是医疗人员必须在完成电子病历后以电子签章的方式注明该份电子病历的作者,并且加密,以避免其他人员的篡改。目前国内最常使用的签章工具是医事人员的IC卡,数字化的病历在医事人员以IC卡签章后,该份文件便成了电子病历。
因此台湾医院生产的电子病历一定是使用医生IC卡作为数字认证手段进行加密后存储,加密封装之后形成电子病历,否则的话就必须打印纸张病历,然后手工签名。
那么医院中的电子病历信息如何使用能,也即在进行加密封装之前,这些信息只是使用访问控制和审计手段进行安全防护。因为,如果都加密封装了,解密不仅负责而且效率也存在问题。他们在这个时候将其称之为,病历电子化。
这就是电子病历与病历电子化之区别。因此,我们内地方面使用的电子病历与病历电子化与他们是略有差异的。
既然概念不同,因此在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和交换方式就不相同。内地老百姓十分信任政府,因此政府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电子病历信息存储在政府建立的平台上,一是合法,二是使用很方便。但是,对于台湾地区却不同了。台湾电子病历的访问和使用一定是要经过患者本人许可,使用患者IC卡解密存放在医院的电子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