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北医三院CIO计虹:信息化从应用系统建设步入平台协同和数据融合应用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孙鹏

jihong1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计虹

2018年是计虹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的第五个年头(2008-2014担任副主任),这五年也是该院向平台集成化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五年来,北医三院完成了信息体系架构的整体设计与实施,从单个业务系统建设进入集成化、平台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了从IT到以数据为导向、数据驱动研究的“DT”阶段的跨越。

 “我院服务规模和体量大,尤其在门急诊服务量日均突破万人,平均住院日5.78天,业务应用涉及上百个系统的情况下,系统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集成交互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从2014年底开始寻求多元异构业务系统的协作,通过集成平台做业务协同,实现与数据中心实时交互。”近日,计虹主任再次向HIT专家网分享了该院建设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CDR)的最新进展和感受,并针对近年来该院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新阶段工作重点进行了梳理总结。

顺应医院集团化趋势,信息化全面进入平台化协同阶段

据了解,北医三院的集团化规模越来越大,已托管的医院包括海淀医院、延庆医院等,新院区包括顺义院区、亮甲店院区、北戴河院区等,因此该院2018年的重点任务是集团化信息建设。

在计虹看来,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财务为核心的HIS主体建设,第二阶段是以医嘱做驱动的CIS建设,第三阶段是以平台做协同的HIE建设,而第四阶段就是现在正在进入的以数据为导向的信息共享、数据融合利用的新阶段。她认为,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并不是要打破原来经历的几个阶段,而是一种延续发展,信息化已经从逐个单建业务系统进入到系统间的业务集成交互和数据共享利用阶段

“我们通常说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现阶段不仅仅只单建业务系统,系统之间的交互协同以及数据统一存储归集,达到数据的融合利用是难点,也是真正信息化满足用户终极需求。”计虹认为,平台建设除了能保证标准化和一致性外,还能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集成化。点对点接入系统虽然容易,但动辄接入几十、上百个业务系统就会变得很复杂,而平台化则省工省力;二是可视化。交互是否成功、失败、漏发或积压,可把众多接口业务系统的交互,从提供到平台再到消费方的过程有良好的监控支持,从而实现系统间交互进程的可视化。

对于北医三院自身而言,计虹把该院目前已形成的信息化架构归集概括为“12345”总体框架,即一个基础网络平台,两个支撑架构(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基于标准、安全、管理的三大保障体系,以及四大类主线应用和五大数据利用领域,以满足管理、临床、科研和对外服务需要。

实际上,在2014年底,北医三院就已开始筹备建设集成平台,2015年先后完成了以医嘱为驱动的CIS(临床信息系统)全面改造和电子病历系统(EMR)的升级换代,并顺利搭建业务交互的集成平台。同时,采用Hadoop分布式和spark并行计算等新技术,将多源异构业务通过集成平台协同,数据归集进入大数据中心,开展运营决策、临床支持、质量控制等数据融合应用,通过对接集成平台实现实时消息和增量数据采集方式。

同样在2015年,该院又利用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打造了以患者就诊流程为主线、移动支付为特色的服务平台,实现挂号、支付、导诊、提醒、报告查询到住院登记、预交金、随访与慢病管理等服务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切实提高了门诊、出院患者的获得感。随后在2016年,该院又通过上线HRP综合运营系统来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实现了物流全流程追溯、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医院运营管理的工作协同效率、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及内控管理质量。在2017年,该院又建成了医疗科研云平台,并开始基于AI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打造科研智能化平台应用,逐步向临床科研一体化管理迈进。

挖掘数据应用是今后信息化重点

“通过数据从IT进入DT阶段,不再只关注一个个业务系统,也不仅仅是关注中间的交互平台,更要关注以数据为导向的数据整合利用,这是医院信息化整体的发展方向。”计虹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到数据的应用,首先要建成CDR(临床数据中心),对此,计虹特别强调了“实时”对临床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业内对于集成平台从最初反对到后来逐渐接受,再到如今掀起集成平台的建设热潮,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有些人认为建设数据中心不需要集成平台,这样的数据中心往往只能是异步而非实时的数据仓库,而非实时数据中心。”计虹表示,CDR的定义是实时数据库,而不是非实时或定时抽提异步仓库,尤其临床业务需要实时追溯,所以CDR的功能之一要体现实时的数据归集。

计虹同时还表示,CDR建设要突出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思路。她认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众多业务数据汇集到数据中心,许多大医院的数据量级将达到几十TB,而此量级需要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数据、存储、计算等问题。

正是基于数据中心实时性、数据量级以及整体架构先进性的考虑,计虹认为,在建设过程中,除了需要医院信息中心的规划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厂商的配合力度和协同沟通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建成高可用的集成平台和大数据架构的数据中心。

此外,计虹向HIT专家网透露,2018年北医三院的信息化重点工作除了集团化信息平台建设外,另一项重点工作是基于HRP开展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这就要求以平台和数据中心作为支撑。

数据利用助力医院“用时间换空间”

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北医三院倡导“以时间换空间”的运营理念,而流动的数据、基于信息化的高效流程,正是落地这一理念的重大支撑举措。事实上,早在2013年,北医三院就已在不同楼宇间建成灾备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建成了基于私有云、混合云模式的医疗科研云平台。

“原来的灾备数据中心是为IT服务,为了保障前端业务连续性,而进入DT时代,要充分利用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中心,医院本身机房空间有限,把科研等非实时业务放在云端可解决医院空间资源问题。”计虹说。

据计虹介绍,北医三院以数据驱动研究来提高重点学科建设,采用了IaaS云计算服务,利用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实现既往病历、检查报告等文本数据的后结构化,通过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形成知识图谱、临床辅助诊断引擎、预警规则引擎,以实时提醒临床诊疗相关事项。同时,应用词性相似度算法实现诊断、症状、手术等同义词库建设,利用搜索引擎技术实现数据的快速检索。再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相对时间数据的提取和计算,通过内置R语言和22种统计模型实现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升了科研数据获取、整理、分析速度,从而提高临床科研产出的速度和质量。

对于近两年业内火热的“互联网+医疗卫生”,北医三院也做了更多尝试。在办公方面,基于微信企业号打造了一系列移动办公应用。比如,临床医生的医睿医生,实现随时随地查看病人病历和医嘱,对医院领导推出了管理决策分析手机端应用以及全院职工实现的移动办公,可在院外利用任何碎片化时间进行公文流转、流程审批、会议室订阅等。“我们还针对党员教育,通过我们的微信企业号推出了内容学习和考核应用。”计虹说。

对于外联应用,一方面在数据中心之上打造的数据上报平台,实现了与国家、北京市等各级有关部门的联动,打造了支持社区双向转诊的远程综合平台,通过远程综合平台不仅实现了远程会诊,还累计完成了两千多例的双向转诊,目前已与41家社区医院共用远程综合平台。同时,还完成了北京市电子病历共享工程,作为30家试点单位的第一家医院,目前已调试准备完毕,即将实现30家医院患者电子病历的共享调阅。

在互联网医疗方面,为了积极响应北医三院倡导的“用时间换空间”理念,在生殖中心试开通线上咨询服务,让患者足不出户享受到医生服务,有效缓解了空间资源问题,减少了无效来院就诊人群,起到益民便民效果。“我院的服务体量大,日均门诊量达到1.4万,导致空间拥挤,同时考虑到患者的需求,我们尽量打造线上服务功能用以减少线下往返跑路的复杂就诊流程。”计虹表示,更多互联网医疗服务在2018年将向全院逐步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孙鹏】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北医三院CIO计虹:信息化从应用系统建设步入平台协同和数据融合应用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