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李惠利医院副院长陈良:智慧医院的落脚点是提升医患体验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孙婧

AI技术日新月异,AI应用如何从“能用”变“好用”?近期,在“AI赋能数字健康系列活动之未来医院应用案例交流会(走进李惠利医院)”会议期间,HIT专家网就相关问题对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以下简称李惠利医院)副院长陈良进行了专访。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副院长 陈良

以医患体验为中心,将人文关怀渗入每个智慧场景

重构智慧医院的场景,技术难,更难的是如何利用技术去提升患者和医生体验的内驱力和洞察力。正所谓“你要想到,AI才能想到”。

“将医患体验提升一点、再提升一点”,这是访谈中陈良副院长反复提及的一句话。

日常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原来需要护理人员拿个小本子,测好患者血压、体温,再回护士站一一登记。现在通过“智能感知的5G病房”建设,医疗设备无线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自动录入电子病历和护理信息系统。

上线“智能输液监控设备”“AI智能识别输液量”这一“双模式输液监控”功能后,病床液体即将输尽时,系统自动将提示发至护士PDA端,护士主动、及时至病床更换液体,无需患者提前按铃。

诸如此类的场景重构,一方面,通过医疗数据智能分析,提升了医护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时监测患者体征和状态,也保障了患者安全。

“智能应用要建立评价-反馈-迭代的闭环机制,不断纵深挖掘使用场景。”评价机制包括成本收益比。陈良副院长介绍,通过构建智慧病房建设,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了20%,设备采购资金缩减了30%,实现病房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双提升。

通过“反馈-改进”,提升场景应用的精确度。如病房卫生间设置毫米波雷达触发跌倒风险报警,实现人性化、安全的住院环境。目前设置的报警阈值是患者进入卫生间,如30分钟没有出来即报警。但实践中发现了问题,有的患者是去卫生间长时间洗衣服,此时报警会误触发。下一步,要结合AI体态识别,提升应用的“智慧度”。

另外,医院在普通病房床头安装了AI毫米波雷达探测器,无感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提升无监护患者的安全性。毫米波雷达不仅可监测心率、血压等,还可监测患者呼吸节奏、睡眠状态,以及环境数据。收集这些新的数据,可以分析患者睡眠质量,并结合环境数据分析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原因,如是否因病房噪音等。

“智慧医院建设无止境,天气、湿度、灯光亮度都属于智慧医院范畴。”陈良副院长说。

李惠利医院在两个院区均安装了气象监测仪,所采集的天气数据汇入院内物联网平台,再转入各类业务场景,方便医患人员获知。“虽然使用市区级的天气数据也可以,但对于放疗中心等对温湿度控制要求较高的环境来讲,院区实时天气数据更为精准。”

另外,医院的核医学中心目前建在地下,为让患者能有置身大自然般的感受,采用智能灯光设计,灯光亮度、颜色随室外光线变化而变化。

“只要在能力可及范围内,能够提升医患使用体验的,就去做。”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理念,让李惠利医院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得全国第37名的成绩,其中住院患者满意度评价维度获得满分。医院“智能感知的5G病房”和“绿色安全的核医学中心”,被《浙江未来医院建设白皮书2.0》推荐为未来医院示范场景。

不炒概念,AI应用成熟一个上线一个

“AI时代已经来了。”陈良副院长感叹。“目前AI辅助影像诊断、AI门诊病历质控两个功能用得最好,均已实现全院级应用,且从本质上改变了医疗流程。”

在肺结节、冠状动脉、脑血管等的检查中,之前是影像科医生进行人工诊断并出具诊断报告。现在的流程是:AI系统形成初步诊断报告,同时自动生成血管三维重建图,并精准标注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再由影像科医生核对AI读片的准确性。一些常见部位如肺结节的影像筛出率在90%以上,漏诊率明显降低。

AI门诊病历质控基于白泽晓医疗大模型,与HIS深度集成,实现了事中主动质控,且准确率达90%以上,减少医院至少8%的管理运营成本。白泽晓医疗大模型由宁波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开发,已在宁波市多家医院落地,涵盖病历智能质控、辅助诊疗决策、专病健康管理等各类应用场景。

“目前AI门诊病历实时质控的反应速度在2~3秒内。这个速度医生是可以接受的,如超出3秒医生就会有抱怨了。”陈良副院长说。

此外,医院与信息化公司合作打磨的惠“AI”系列产品,在“专科医生智能助手”“辅助检查、检验、病理报告解读”,以及“辅助推荐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等方面,也已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AI应用要重实效。毕竟无论何种技术,都是为患者服务的。”下一步,医院将持续打磨AI住院病历质控、AI病历辅助生成、互联网医院AI自助开单预约等产品。住院病历模块比较复杂,每个模块的质控内容不同,需要分开训练,目前还在数据喂养阶段。

“数据比算法更重要”

医疗AI界有一个说法:“数据比算法更重要。”谈及智慧医院建设心得,陈良副院长也认为,要注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深度融合。

比如,智慧病房场景中,护士站有大屏展板,只要将医疗设备数据与展板连通,名义上就实现了医疗设备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可视化展示,但实用性很差。因为没有做到全院级的数据打通,医院管理层面就难以使用相关数据。

为此,李惠利医院于2023年启动全院物联网平台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通过物联网平台,汇聚、分发各类医疗设备产生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设备状态数据,并与HIS等核心业务系统打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融合利用。

“这其中管理软件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稳定获取医疗设备的高质量数据。”“肯下笨功夫,才有真功夫”,高质量数据,以及数据流通的闭环,为未来更多的智慧场景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算力仍是掣肘未来医院建设的因素之一。”陈良副院长透露,接下来,李惠利医院将拓展算力服务器等合作建设。

【专家简介】

陈良,主任医师,宁波市拔尖人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副院长,宁波大学兼职硕导。兼任中国医院协会省级医院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院协会第一届医院法治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健康服务业促进会医疗卫生机构数智建设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宁波市医院协会副会长;宁波市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李惠利医院副院长陈良:智慧医院的落脚点是提升医患体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