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孙婧
8月12日,《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提出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浙江正加速进入智能医疗时代。
8月15日,浙江省卫生信息学会联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举办“AI赋能数字健康系列活动之未来医院应用案例交流会(走进李惠利医院)”,从新基建、新服务、新管理、新科研等多个视角,共同探讨AI如何嵌入诊疗全流程,切实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安全与质量。
会议由宁波市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唐玲做主题发言,李惠利医院互联网医院中心主任戴静娟主持。
据介绍,李惠利医院“智能感知的5G病房”和“绿色安全的核医学中心”,被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新发布的《浙江未来医院建设白皮书2.0》推荐为未来医院示范场景。
新基建:为未来医院发展留足空间
“重构医院信息系统,核心在于微服务架构”。李惠利医院副院长陈良介绍,医院以中台思维重构了新一代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即微服务弹性云架构。新架构满足智慧医院“高可用性、速度优先、面向服务、分布式设计、适度创新、高安全性”要求。
李惠利医院是全国较早部署全院级全光网的三甲医院。一根光纤承载多种业务,信号从机房的OLT设备到房间的光终端设备一跳直达,构建二层扁平网络架构。目前已实现千兆光纤到桌面,1秒可传输上千张CT影像,满足影像科对高带宽的需求。医院网络架构从传统核心-汇聚-接入的三层架构,不断向大扁平化架构转型,为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打牢数字化底座。
AI时代对IT基础设施的一个要求是,让计算靠近数据,而非让数据靠近计算。李惠利医院的5G+本地化部署MEC(移动边缘计算),保障远程医疗的高效和安全。
2023年,医院将集成引擎升级为集群模式,打造信息集成平台及内网核心应用的跨院区双活高可用架构,为医院网络安全又上一层保险。
2025年,李惠利医院又引入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与云化深度融合。通过SDN实现网络资源池化,支持与私有云平台的动态协同,满足医疗业务弹性扩展需求。
新服务:从“工具辅助”到“流程重塑”
为确保AI技术有效服务临床,李惠利医院对AI应用的规划是:以化解需求痛点、场景化创新解决方案作为突破点,从浅到深,将AI系统分步接入业务场景,最终形成智慧医疗应用闭环。
病区护理人员往往难以全程监控输液进程,这是一个需求痛点。为此,李惠利医院在“智能感知的5G病房”场景中上线了“双模式输液监控”功能。
模式一为智能输液监控设备。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智能输液监控配件在侦测到滴速过快时,会立即向护士报告,并自动启动调校装置进行减速。该设备的不足之处是每半年需充电一次,目前正在研究如何降低充电频率。
模式二为AI智能识别输液量。通过病房床头摄像头,实时采集和识别输液进程图片。基于AI算法及内设规则,监测输液量并做到异常时报警。这个方法也有弊端,如果输液袋表面被遮盖,则摄像头无法识别。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将各种AI方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陈良副院长说。
普通病房的患者生命体征难以实时监测,易导致患者突发病重病危而抢救不及时等问题。面对这一痛点需求,李惠利医院将AI智能毫米波雷达探测器安装于床头,实现非接触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同时,采集到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会被自动录入电子病历系统,患者时序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个性化诊疗和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源动力。
在“AI影像识别”场景中,AI辅助影像诊断、影像诊断报告AI智能质控等功能受到临床医生好评。如CT肺结节智能筛查系统,可高灵敏检出3mm及以上结节,提高了血管旁、磨玻璃等易漏结节的识别率,并支持一键归档PACS、结构化报告生成。
再如,通过DeepSeek大模型,辅助判断影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再由医生人工复核,减少大量重复性操作。另外,通过AI辅助放疗计划规划,放疗护理师工作效率有明显提升。
新管理:聚焦“安全、效率、成本”三大核心价值
对于医院管理来讲,AI的根本目标还是“降本增效、保安全”。
在“AI病历质控”场景中,李惠利医院基于“白泽晓”大模型,将AI病历质控大模型与HIS系统深度集成,实现门诊病历实时主动质控。
陈良副院长介绍,“每份病历文书质控时间由原来的8分钟缩短为10秒内,病历内涵质控准确率达90%以上,减少医院至少8%的管理运营成本”。
下一步,医院将重点推进住院病历的AI质控。“住院病历模块较多,实践起来比较复杂。目前医院正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给模型喂养大量数据进行训练,提升住院病历质控的精准性。”
在“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场景中,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负责人谢海丽介绍,静配中心PIVAS管理平台与HIS系统进行了对接,与设备高度融合,实现了全自动工作模式。系统可自动检测退药、停医嘱等操作,实时追踪任意时刻每组液体的调配和使用情况。
为保障医护人员安全,引入可对仓内数据监控和设备自动控制的上位机系统,实现生物安全柜、水平层流台风机定时自动开关,紫外消毒定时自动开关功能,无需提早30~60分钟到岗进仓开关,减少工作人员紫外照射。
静配中心信息系统具备智能审方功能,配套自定义医嘱配伍审查系统,外接电子病历和化验指标数据,为审方药师提供精准便利的辅助。
“差错数据也极具管理和科研价值。”静配中心实行日常差错无纸化登记,差错数据直连PDCA项目管理平台、QCC项目管理平台,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新科研:坚持“面向临床需求”原则
科研方面,李惠利医院坚持AI技术服务面向临床需求这一原则,通过开放性创新实践,为医院学科发展探路。
智能化核医学中心建设是实现精准诊疗的重要举措。李惠利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徐凌斌介绍,医院核医学中心在全院独立部署物联网AP基础上,实现多种设备、多种系统的同时接入,计划建成全场景智能化核医学中心。
“湿度、排水都属于智慧核医学中心建设范畴。”比如,衰变池对排气、排水有特殊要求,建设时要配备温湿度监测器、放射性活度监测系统、水位感应器等,并要实现远程监控。
再如,核医学中心的结构布局相对封闭。医院为此引入智能灯光调节系统,使灯光色彩接近自然光照条件,并可根据日夜节律自动调节照明效果。
另外,核医学科属于交叉学科,应注重开放合作。为开发一套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移动辐射监测系统,李惠利医院通过院校合作、院企合作等方式联合研发,共同申请发明专利、发表论文。
李惠利医院精准医学中心(质谱代谢实验室)副主任李旎介绍,当前,精准医学实践面临“效率低,多环节阻滞导致精准与高效难以兼顾”“响应慢,难以匹配临床即时性需求”“普惠性不足,基层用不起、用不上”等问题。为此,李惠利医院开展基于临床需求的标准化精准检测项目,打造急症场景的精准急救闭环。
如对ICU脓毒症患者采用宏基因组测序(mNGS)快速鉴定病原体,同时AI模型结合患者肝肾功能、抗生素耐药基因及本地耐药谱,直接输出推荐用药方案+剂量调整。缩短病原体确认-抗生素使用时间,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此次走进李惠利医院,可以感受到以患者、医护人员为本的人文理念,渗透进AI应用的每个细节。比如,医院正在努力打造院区内“没有找不到的车、没有寻不到的人、没有传不到的信息、没有查不到的设备”;再比如,秉持“惠文化”价值观的“惠AI”已汇聚多个大模型应用,正成为医院专科医生的智能助手。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晓青】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