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叶荔姗:人工智能需要跨越“科室级”应用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实习记者:何晓然

叶荔姗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叶荔姗

在4月21日举行的“医疗大数据服务能力建设研讨会”上,厦门市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叶荔姗就厦门市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应用最新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能够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各级医疗机构,能够在多样化的疾病和临床需求上产生良好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支持一、两个科室的产品,而是能够真正支持到一个地区的医疗水平提高。”叶荔姗说。

区域数据沉淀为医疗AI落地提供了基础

人工智能已经从科研项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可见,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医疗领域的这一创新性突破,鼓励并支持医疗机构通过基础设施及数据的收集,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服务应用于医疗健康行业,提升医疗行业的诊断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解决医疗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自2007年以来,厦门地区就收集了很多居民健康档案。通过十几年积累,大量医疗数据已经沉淀在全市各医院的信息系统中。目前,厦门全市36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覆盖了全市95%以上的常住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其中蕴藏了大量医疗知识和诊断治疗信息,这些都为区域性“医学+AI”应用落地提供了良好基础。

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时代到来,“医疗”的边界正在突破其传统含义。以往更受关注的是医疗和诊断,未来将会扩展到药品、保健、生物技术等医疗相关的各个领域。因此,要探讨人工智能对于医疗行业的结合,要综合考虑医院、体检中心、制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等参与者,还有健康服务公司、生物技术等医疗相关领域的参与者,甚至是保险公司的参与者等诸多利益攸关方

大数据国家试点落户厦门 人工智能应用亮点呈现

2016年10月21日,厦门获批成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城市。2016年11月29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试点工程厦门园区正式揭牌。

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根本,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融合共享为主线,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思维、新技术,开拓创新。

“目前在AI医疗领域,主要是在图像识别辅助诊断、中医体质识别、基于病历的自然语言处理、健康档案智能化、可穿戴设备的物联网平台、智能机器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叶荔姗介绍。

图像识别辅助诊断: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肺结节辅助诊断上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儿科智能辅诊平台在辅助识别儿科危重症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生按照电子病历模板输入患儿症状、病史、体格检查结果等信息,系统会自动给出诊断结果,并指导医生合理用药,能及早识别儿科危重症患者;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依托PET-CT、放射、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多模态数据,在脑功能疾病开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作,通过多模态的数据训练,实现了对于阿尔茨海默、帕金森等老年脑功能疾病的准确检查、病程分析和分级诊断,这对于复杂的脑功能疾病有着重要的学术和临床意义。厦门市第二医院将人工智能应用在职业病的防治上,采用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检查淋巴微核细胞率情况,对于提升检查效率、节约医生时间、避免人为失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将推动血液、细胞相关疾病的检查进入新的智能化时代。

中医体质识别:当传统中医与人工智能相遇,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四诊仪,让传统中医变得现代,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促进与推动传统中医产业模式向客观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现代中医产业模式转型。

自然语言处理: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开展海量医疗数据研究的前提。人工智能将海量病历自动批量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库,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自动抓取病历中的临床变量,生成标准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辅助专业者进行科学研究,挖掘患者行为、病史、基因与疾病潜在的相关性,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健康档案智能化:建立患者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健康档案。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结合患者家族史、就诊用药、检查等记录对海量健康数据分析、整理,以诊断和症状为主要关注内容自动生成主要健康摘要,提供给患者和不同专病的医生,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初步智能应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居民自我管理,辅助医护诊疗?厦门市通过开发全息健康档案视图,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管理为基础,形成儿童管理、孕产妇管理、慢性病管理等多种专题化的管理方案,提供个人健康画像、健康提醒、辅导就医等多种个性化服务。

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与人群健康管理的结合,将主要借助智能设备终端实现,并通过人机交互、参与疾病诊断治疗。通过不间断收集智能设备的数据,形成对患者或者健康人群的血压、血糖、心率、运动量等生理信号的持续监测,呈现受检者的各项参数的全貌,建立长期监测的人体生理信息数据库,从而对个人和群体作出相应的健康管理预案。厦门市搭建了基于物联网的可穿戴设备平台,在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平台上,居民在客户端绑定体征智能设备后,系统实时自动地获取到终端设备上传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满足医生对病患体征的实时关注需求。

智能导诊机器人:机器人智能导诊是解决医院导诊人数不足、导诊工作乏味、患者重复询问的主要方法之一。厦门市口腔医院因其专科性质,患者往往分辨不清应该挂哪个科室。因此,厦门市口腔医院在全市率先推出智能导诊机器人,指导患者就诊、引导分诊,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就诊环境、门急诊、住院的就诊流程及医疗健康知识等。今后将结合人脸识别技术自动进行身份识别,开展其他自助服务。

人工智能将从“科室级”应用走向区域和行业

实际上,厦门市还在心电、肝脏等方面进行着人工智能的实践。叶荔姗说,要提升医疗水平,包括医院的科研水平,需要从全院、全区域的高度进行部署和协调。因为从支持最终的临床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必须是多模态的,需要整合多种数据来完成一种疾病的诊断,需要多学科、多科室、多机构的共同协作。在大数据的整合应用趋势下,结合医院整体甚至是区域的整体数据共同完成,跨越科室级,迈向区域乃至行业的全局应用

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与健康有关的健康数据的融合汇聚,整合行业内和行业外的健康数据资源,为跨行业的健康数据共享、实现个人健康数据的全方位社会整合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叶荔姗认为,从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出发,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还是在医疗机构的智能诊疗。“通过人工智能将资深医师的经验、标记后的数据、随访的趋势进行综合学习,有可能在各级医院部署人工智能终端,协助医生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从筛查、确诊、治疗到预后评估的过程。这对于强化基层能力,提升各级机构医疗水平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同时,围绕智能诊疗,对于影像的人工智能分析、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加速药物研发以及慢性病的有效管理,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谭啸】

赞(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叶荔姗:人工智能需要跨越“科室级”应用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