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基层机构移动医疗如何破局:小处着眼,贴地行走

表面上看去,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天生需要“移动”。但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无论是政府平台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系统,都已经成为产业了,反观基层医疗机构的移动应用领域,虽然从业人员和厂商越来越多,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移动医疗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应用格局,究竟应从机制、应用、模式等方面,如何突围?近日,在HIT专家网主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移动应用开发”沙龙上,围绕诸多问题,来自移动医疗、社区卫生、健康管理、远程心电、医学互联网等不同领域的十多家IT供应商代表,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信息化专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信息主管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代表了当今中国HIT界的最前端思考。

基层机构移动医疗如何破局:小处着眼,贴地行走
——“基层卫生机构移动应用开发沙龙”观点实录
HIT专家网                          记者 彭春红

HIT专家网主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移动应用开发沙龙合影

2013年3月28日下午一点多,位于北京牡丹园的“彼岸书店”一如既往的安静。如果不是放在门口的HIT专家网(www.HIT180.com)的指示牌,怕是难有人相信一场“头脑风暴”将在这里展开。此次讨论的主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移动应用开发”。活动由HIT专家网(www.HIT180.com)主办。所谓基层医疗机构,一般指最小的行政区划级别的医疗机构。现在的基层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县一级的医疗机构和小型社区卫生医疗站(或者医疗救助中心)。其大致定位是: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

沙龙定于下午两点钟开始,不到一点半,参会者就开始陆续到场。进门后,大家按席卡找到自己的座位,相互间小声致意。这是一场没有排场、没有装饰、没有“领导”的讨论。来自移动医疗、社区卫生、健康管理、远程心电、医学互联网等不同领域的十多家IT供应商代表,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信息化专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信息主管参加了讨论。
原定下午五点半结束的沙龙一直拖到了六点多,在座诸位仍意犹未尽。大家说,知道前面仍有激流险滩,但不去冲一下总心有不甘;大家说,只要脚踏实地地走,不久的将来,一定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天下!

现状:为何移动医疗迟迟未能实现产业化?

1)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移动医疗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

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

2005年,由于用户的触发,用友医疗开始涉及移动应用。近十几年中,我们做了四五件跟医疗有关的事,我个人感觉移动做得是最失败的,至今未找到很好的“点”。每年我们都做很多“尝试性应用”,但是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做到产业化。

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无论是政府平台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系统,都已经成为产业了。反观基层医疗机构的移动应用领域,虽然从业人员和厂商越来越多,但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个人感觉2013年和2006年没有本质的区别。

2)杭州创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方案

加入创业软件这一年多来,我觉得基层卫生机构在移动应用上缺乏长远规划。可能是卫生局领导头脑一热,有预算就做。我们公司对移动医疗的理解相对比较实际,公司也成立了移动医疗事业部。从医院、社区甚至到从个人,软件和硬件都在涉及,但还没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方案。

有卫生局长提出,能否设计无线的电子药盒,可以由医生通过无线网控制,装上患者一周要吃的药,可以弹出一个小的格子提醒患者按时按量用药。

杭州创业副总经理王勇

在上海闵行,基础电信网络跟卫生局有很好的合作。从120急救开始,病人一上到120车上,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往医院里面传。我们现在也在做健康管理。作为一个比较大的业务和益体康周总也在探讨合作。将来家庭里采集过来的数据,如何能传到健康档案里面,而且是合理合法的,现在大家都在试。

3)深圳中迈数字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学才:业务模式很好,经济账不合算

2009年成立以来,中迈走了不少弯路:开始做医疗设备,后来跟在英特尔后面做硬件;但是后来随着iPad出来,硬件受到冲击,中迈慢慢寻找自己的定位——把IT和医疗设备结合起来。

在移动医疗对基层卫生的支持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也遇到过很多问题,业务模式都很好,但是经济账不合算。我们做了一个调研,经过对需求的分析,提出三点的改变:第一,希望把远程会诊加入到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去,使之变成常态化的业务;第二,把院外的会诊变成类似于院内会诊的模式,这需要远程医疗和区域医疗的支持;第三,利用医生的碎片时间做会诊。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关的探索。

4)春雨移动健康COO李光辉:目前确实没有任何盈利模式

春雨定位不是医疗公司,而是移动健康。春雨掌上医生,主要提供一个医生和患者互动的平台,咨询一些与健康有关的简单问题。客户端还提供了一些自查,希望用户提高健康意识。

春雨移动健康首席运营官李光辉

至于盈利模式,目前确实还不够清晰。我们想做一个健康的新媒体,从客户端、Web端、微博、微信等几个比较主流的媒体发力。现在春雨已经有了大量的患者资源,也吸引了一些医生,怎样赚钱呢?比如医生诊疗收10元,春雨从中收取2元,这已经足够吸引风投了。但是医生只能提供健康咨询,不能诊断和开药。

其实社区的移动应用现在已经有了,医生的手机的号码是公开的,但是他们不愿意接患者的电话,因为毫无动力。社区医生有社交的需求,比如向专家请教问题,或者把手上的资源变成钱,卖给需要服务的患者。但是,我们觉得现在还不是时机。另外,目前政策还不太支持移动医疗,牵扯到寻医问药,还是比较忌讳的。

 

场景:移动应用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何在?

1)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移动应用的两大应用场景

基层医疗机构对于移动应用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大种场景:

第一种需求源于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即医护人员,这种需求很明确。较之于医院,基层医护人员还有一个更强的需求,就是把服务半径从医院院墙范围内延伸到患者的住所,所以从物理范围上就涉及到了移动的需求。我们从2005年一直在研究这个方向,尽管进展很小,但是我觉得这种需求依旧存在。而且这种需求对于英特尔这样的厂商来说意义非常大,因为基层机构天生需要“二合一”的设备:在医生固定的办公室,需要的其实是近乎于台式机的设备;外出随访和就诊时,移动设备更加便携。 除了计算机,基层机构还涉及到诊断工具的移动需求,也就是装备现代化的需求。除了把移动和固定式的设备一体化的需求外,还涉及到诊断工具和应用存储与业务设备的联动。我们的感受是:今天的服务提供者需要有一套家庭医生或者新一代的全科医生的标准装备。这一块的需求已经很清晰了,但是厂商没有生产出适合服务提供者需要的性价比的装备。

第二种需求源于医疗服务的需求者。我们发现,家庭自身对于移动健康设备的配备需求一直在增加。这一块相关的应

益体康总经理周钷

用很多,但是也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与医疗资源的业务结合度比较弱。另外,与二级以上的医院的移动医疗需求相比,基层医疗机构的真实需求并不是内生的,二者差距太大。在二级以上医院,我们主要研究医护环境的需求。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我们不能看医生护士的行为,因为他们本身没有动力,而是要看政府的需求,因为政府目前是基层机构相应投入的买单者。

今天,主流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平台已经确立了地位。特别是服务需求者的应用场景中,移动终端已经很普及,靠应用去推终端已经不现实。为什么手机厂家推得快?第一是手机有通讯功能,这是人们必要的需求;第二手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这时候,基于手机终端的健康应用就成了增值服务,自然可以基于主流移动应用平台的快速普及。

在移动医疗上,究竟什么设备可以往前走?我个人感觉,从基层卫生延展开去,有三条路径:从社区到家庭——这也是我们用友医疗的主要目标市场;直接通过社会化途径,通过健康管理到家庭、个人——这块很热闹,但是总量较小;将前两者进行结合,走商业化道路——就是将政府投资和社会化投资结合起来。

英特尔高级架构师吴闻新

2)英特尔高级架构师吴闻新:重点追踪两方面需求

用友医疗徐总的观点,是基于使用者本身已经有手机的前提的。但是很多时候,健康管理设备面向的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而这些人中很多是没有或者不会用智能手机的。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健康管理设备的最终用户到底是谁?很多都是儿女觉得很炫,买给父母表表孝心,但实际上老年人根本不会去用。以前英特尔有一个理念:可不可以有一个设备跟电视连接起来,让老年人以遥控电视的方式进行操作。

3)益体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钷:村医的移动需求其实很简单

关于利用数字电视通道做居家健康服务,我们也做过一些方案,和一些知名的广电运营商有过一些合作,但是涉及到一些问题:服务跟不上,医生资源短缺,包括结算、付费都没法做,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是我认为广电的方式也是一种形态,移动应用指的不光是手机,而是应该从广义来说怎么样对个人和家庭的云的泛在网的应用。

我们发现村医的需求其实没有那么多。我们曾经捐赠一些设备给村医,但是出来的数据他们看不懂。基层的真正需求,首先是获取更多的业务信息,其次是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为患者服务。村医的业务水平有限,但是他们有大量的病人。现在有的村医自发建立了微信群,遇到自己看不懂的病症,就拍照发到微信群里,大家一起讨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

4)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主任洪卫华:关注基层与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需求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科主任洪卫华

客户与用户分离,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移动医疗中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脱节的现象:硬件技术已经达到了,但是就医模式还是传统的。移动医疗技术提供商和政府推动的大多是一些趋势性的东西,但是用户还停留在当前的就医模式下,所以肯定会有一个市场导入的过程。但是我觉得移动医疗是必然趋势,等条件成熟了,肯定是会应用起来的。

基层移动医疗的需求,不仅存在于医生和用户之间,还存在于基层医生和大医院医生之间。比较复杂的数据可能还要医生去采集,然后与大医院的医生进行会诊。像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信息采集和数据共享、上下级医院的沟通,将存在这方面的需求。

5)移动健康物联网创始人杨枫:移动医疗应引入语音技术

移动健康物联网创始人杨枫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对于移动医疗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两类。在社区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是要用HIS、EMR这些系统来工作,没有键盘肯定不行。但是,在给用户看病的时候,可能要需更加流行的技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语音电子病历技术?中国电子病历为何做到现在这种程度?因为我们电子病历的输入要比美国慢。美国的电子病历更多的在数据的展现和收集,而我们的电子病历是各个科室需求的模板。

6)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实时性远程会诊大有可为

我走了几个地方,感觉到有一个需求可能比较迫切:实时响应的远程会诊。很多医院都建立了远程会诊,事前要预约,然后传资料,医生也要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会诊。这样的模式,解决不了紧急状况。实际医疗机构中的远程会诊设备使用率也很低。如果有移动设备能够实现实时性会诊的话,就可以解决紧急会诊的问题了。如果能实现的话,肯定有市场。为什么这么讲?很多病人就不用转院了,病人方便、接诊的医院也有积极性。

山海树科技有限公司CTO赵邑新

7)山海树科技有限公司CTO 赵邑新:服务要落实到人

山海树科技是做健康管理相关的小公司。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开始我们从智能家居开始,但是做了二十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后来觉得做健康也许是一个好的突破。进来之后我们先从独居老人的健康入手。实际上在我们的医疗方案中,最初是给老年人用的,家里有触摸式的平板电脑做健康管理终端。一路做下来,我们的体会是:第一,服务一定是要落实到人的;第二,系统要有反馈,要让用户切实感受到好处,才能有用下去的热情。

 

动力:医疗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

1)深圳中迈数字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学才:医生对远程会诊没有积极性

移动医疗为远程会诊提供了一种途径。目前,医生通过远程会诊可以得到一定报酬,但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他线下会诊的收入比线上高出不止三五倍。

2)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息科主任洪卫华:技术、法律、激励机制缺一不可

远程会诊的需求是有的,但是医生比较忙。医生是不是有足够的时间开展远程会诊,还是个问题。从医院层面上来讲,也是有需求的。医院的主要盈利还是靠自己,想挣钱就要吸引大量病人。医院也属于服务行业,很多医院都存在远程会诊的需求,甚至很多医院鼓励大夫去开个人微博。

造成医生对于远程会诊不积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第一,技术上还是有瓶颈的,最主要的是在远程医疗中,触诊等很多医疗活动通过现阶段的远程技术很难实现;第二个是法律问题,远程医疗中权责界定不明,医生怕惹来麻烦,自然会比较谨慎;第三个就是远程诊断中利益分配的问题。

3)麦迪斯顿副总裁汪建华:激励与保护医生的积极性并重

麦迪斯顿副总裁汪建华

我问过很多做医生的朋友:像远程医疗这样一些能够拉近你和患者距离的业务,你愿意做吗?答案分成两派:学术知名度不高或科室能力较弱的,比较积极;实力强的,谈都不谈这个话题。这对于远程医疗制约很大。我自己参加了五六例远程会诊,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专家愿意在诊断结果上签字。因为医生看到的,只是传输过去的有限的病历,不了解前面的情况,无法进行举证倒置。

因此,我有两个感悟:第一,政府要有激励机制,让医生能够参与到远程会诊中来;第二,要妥善保护医生。如果这些根子上的问题解决不了,移动医疗想要落地并且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基本是不可能的。

4)厦门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勤学:院外移动医疗,障碍多多

我们看到,区域卫生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是,大部分地区的医疗资源问题解决不了。第一,没有协作医院之间的关系,医疗资源解决不了;第二,医疗质量保障不了;第三利益机制解决不了。大牌专家是非常不愿意做远程会诊的,因为得到的利益要比现场出诊少,而且要承担很多风险。除非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另外,支付平台解决不了。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没法做院外的移动医疗,但是院内可以自己做。当然,也面临着一些具体操作的问题,比如移动设备的消毒。尤其是传染病医院,如果用平板,还面临消毒怎么解决等医疗行业特有的问题。

突破:小处着眼,细分与协作才是移动医疗希望所在

5U家庭医生CEO钟宏

1)5U家庭医生CEO钟宏:亟待构建微生态

如果我们想为健康管理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一定要做微生态,就是把很多想法具化。不同科室、不同专家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只能从特别细分的领域入手,尝试满足微生态的需求。

目前,移动医疗产业界在很多领域交叉重复,协作不够。如果大家再细分一点,每个人只做一个点,但是围绕同样一群客户来做,这样产业才能更健康。

厦门智业副总经理赵勤学

2)厦门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勤学:细分是现实之选

现在我们一做基层卫生机构就要搞成大而全,很多东西是应该分割开来的。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囊括进来,移动医疗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比如,基于健康档案,完全可以开展移动医疗,包括健康指导和保健。主要的问题是我们希望移动医疗无所不能。这是不行的。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如果细分一下,可能更容易实现一些。

3)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明确移动医疗的出资者

移动医疗需要明确出资者,核心是要把出资者找到。为什么大家热衷于健康管理?因为出资者的概念非常清晰。事实上,从医疗行业特点看,不是医院有研发需求。临床的信息化为什么一直落后于管理?是跟需求有关系的,因为管理是用来赚钱的,但是临床可以按照传统模式进行。

健康方面,大多数人都是在真正生病之后才会考虑加强健康,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病的。日本推进医疗信息化,保险公司积极性最高,因为这与其业务直接挂钩。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从卫生经济的视角考虑移动医疗的应用。

现在关于医疗信息化,我们谈的最多的就是临床,很少考虑管理的需求。而不少行政管理者对于医疗都是外行,很难看出移动医疗的收益。现在,移动医疗同样没有这方面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如果能够从监管手段、管理者需求出发,那么可以预见,移动医疗的出资者应该主要分为两大类:行政主管部门和医疗保险公司。

4)英特尔数字医疗集团业务发展经理黄庆春:从平台角度助力移动医疗

英特尔数字医疗集团业务发展经理黄庆春

英特尔在中国成立了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的部门,大概十个人负责全国的移动医疗业务,希望更好的了解行业需求。从平台角度出发,提供给大家适合的平台方案。愿意跟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因为行业用户中没有人为了买电脑而买电脑,而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去买信息化的设备,所以这个设备中一定是含有一个软件硬件甚至是网络等等的组成。从平台的提供商来讲,希望跟大家有更好的、紧密的合作。

医院内部的移动医疗,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希望从硬件开始去做信息化。所以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平台上能够为用户做更多。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今天,英特尔将更注重触控等技术的应用。从今年开始,市场上基于Intel芯片技术的笔记本,有60%都采用了触控技术。

5)HIT专家网总编辑朱小兵:推动建设移动医疗产业协作联盟

第一,我们希望HIT专家网能够在各位热衷于医疗IT的厂商的支持下,来搭一个台,从而成为大家协作的联盟,和各位寻找协作伙伴的平台。

第二,细分确实移动医疗业界当务之急。通过细分,明确哪些需求是可以吃到嘴里的,哪些是碗里的,哪些是锅里的。


创新:从业务的角度规划应用

任连仲教授

1)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没有医疗业务模式,技术终将无法落地

发展移动医疗,技术本身一定很重要,但是对于移动医疗方案提供者而言,最主要的还是要思考应用。健康管理服务很热,创新的空间很大。移动医疗方案提供者,要从业务角度规划设计应用。

2011年,曾经有一家厂商把心电检测等功能结合到智能手机上,每个手机价格5000多元。他们主动赠送50个这样的手机给三零一医院。但是医院召集科室讨论之后,决定不用。根本原因是,无法落实运作模式。手机信号传输给医生之后,医生就要做出回答,这个时候,要求医生给出的意见一定要比较准。没有经验的医生肯定不行,而资历比较老的医生又没有积极性,远不如自己接诊病人来得实惠。再加上现在远程诊断法规一直没有出来,所以一直不敢用。所以,移动医疗的应用,需要从业务模式能不能开启来考虑,技术应该是辅助手段。

陈竺部长曾经说,医改下一步应该搞医疗联合体。无论做医疗软件的还是移动设备的公司,都应该好好研究这一新模式。先别考虑用什么技术,要先搞明白医疗联合体的业务模型,上下之间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描述出模型之后,再讨论哪个环节要用什么技术。

宜康网CEO李智晖

2) 宜康网CEO李智晖:移动健康产品的设计要综合考虑

我们两年一直在做移动健康的应用。就移动健康产品设计,提几个建议:

第一,硬件方面。移动设备应该是尽可能不花费大家力气的情况下就可以测数据,可穿戴式的设备就很好,走路就可以测路程、卡路里消耗。硬件应该是高度集成、被动采集。

第二,软件方面。如何提高用户依从性和积极性去采集和传输数据,软件的设计中要嵌入一些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有趣因素。

第三,关于服务。首先,服务的提供中一定要有人工干预,做健康和医疗要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小规模的公司一定要做垂直细分。其次,关于买单问题:保险公司等这样的机构是很愿意买单的。

3)中卫莱康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健:做移动医疗要“贴着地走”

中卫莱康副总裁李健

我们养了一大批医生,天天给客户在后台看心电图,连大年三十晚上都不能休息。我们没有太多理念,只是做了一个工具,把心电图能够让个人能用、很方便。

我们的体会是:只有真正为客户做一些实事,才能得到认可。我们发现,真正的高端医院,术后随访,可以作为一个功能检查的补充。在厦门,14岁的小孩查心电图时抓取不到图像,配上我们的设备后,家人就能采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能解决传统医疗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另外,城市的社区条件还比较好,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村医。村医如果有了我们的智能机,对病人进行测量后,就能得到远程指导。

城市社区卫生中心用了我们的设备后,因为可以给居民做一些附加检查,入户采集就变得容易一些了。所以这也是医生和用户沟通、拉近距离的手段。要深入基层,找准什么是能用起来的因素。

其实,医疗是个很传统很保守的领域,只有真正扎进去,站在医生的角度,才能做出符合实需求的产品服务。从长期看,还要贴着地走。我对移动医疗的前景充满信心,下一个时代就是移动医疗的天下!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基层机构移动医疗如何破局:小处着眼,贴地行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