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汪建华:创新无止境,从手麻系统到手术运营平台(下)| 回顾展望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汪建华

【编者按】

时光荏苒,一元复始。2025年伊始,HIT专家网延续惯例,推出年度“回顾展望”系列文章,邀请行业有识之士结合自身实践积累,分享年度洞察,以思想之火花,点亮行业前行之路。

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杨智慧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建华上篇文章中回顾了手术麻醉系统如何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本篇主要介绍其围绕手术运营平台的二次创业经历。

2019年下半年,我辞去麦迪斯顿董事和总经理的职位,从苏州回到北京,恰遇老熟人——原总后卫生部“技术支持中心”、曾经一起推动“军字一号”工程实施的战友李国宝、郭歌、黄勇。彼时他们刚脱下军装,正在寻求创业机会。2020年5月,我在他们仨的游说下,糊里糊涂地上了“宝总”(李国宝)的船,我这个医疗IT老兵会同几个伙伴开启了二次创业。

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做?创业伊始,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杨智慧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建华

从寻找问题入手,以新需求为导向

问题是动力,需求是导向。在医疗机构普遍引入了手麻系统的情况下,市场还有哪些新的需求?我开始思考手麻系统的未来发展。

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计算机中心张晓祥主任(编者注: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所所长)对我们的鼓励和帮助。在他的启智下,我们去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工作过的地方寻找答案。2021年起,宝总带队驻扎武汉同济医院,一边调研新需求,一边做封闭开发。这样一干就是两年,团队先后完成了四个版本的迭代,“白杨科技”孕育而生。

在此期间,我和创业团队一起拜访了不少医院信息中心的老朋友,茶叙间经常聊到一个话题——信息科说“我有了”,手术室说“我需要”,日均手术台次过百的手术室护士长更表示“我迫切需要!”

对于信息科说的“我有了”,我们理解为:医院上了手麻系统,“有”了电子化的麻醉记录单,但相当一部分医疗文书仍处于半手工处理状态。而手术室说的“需要”,是指需要一套包括完善手术物品清点在内的若干操作规范。例如:要遵循双人逐项清点、同步唱点、逐项即刻记录,以及遵循原位清点等四项原则,并且要符合手术切口清点、一键清点、结构清点等要求,以此满足护理质控的要求,实现术后的有效追溯。

在手术物品清点方面,不少医院需同时在PDA、PAD、PC三种终端上协同才能完成,有些则需要在打印出来的《手术物品清点单》上完成手工记录再誊抄到PC机上。这种做法在增加誊抄的步骤的同时,也增加了出错概率,还会导致物品清点的过程无法追溯,使得手术安全管控的风险显著上升。

如果已有的手麻系统足够强大而且好用,那么上述问题早已迎刃而解。

恰逢其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发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提出加强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的风险管控。

结合该《行动方案》和调研结果,我们初步归纳出若干新的需求,诸如:现有业务管理流程需要优化、现有手术物品管理需要优化、需要建立并管理好“日间手术室”;多院区、多手术部的医院客观上提出“一体化管理、同品质医疗”的管理要求等——从业务需求向管理需求转变,成为现实而急迫的需求。

手麻系统是基于麻醉专业需求的纵向业务系统,其核心是麻醉科的业务需求。而手术则涉及全院的管理需求,核心是安全高效地提升手术间使用率,医护人员都渴望“早回家”。在规划新的需求、确立新的目标时,我们意识到:已有的“手麻系统”必须来个“转型升级”。

实现管理模式转变,建立整体运营平台

上述问题要想得到全面解决,只着眼单个问题的“手起刀落”是行不通的,必须对整个手麻业务做全盘分析,手术信息管理需要整体转型,需要建立智能化“运营管理平台”。

转什么?怎么转?转成什么样?二次创业的我们对“手麻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

手术室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之一。手术室已成为医院最大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是综合性医院运营的“发动机”。DRG/DIP支付方式的实施,要求提升手术收入占比;手术室的运作效率关乎医院整体运营效率;手术质量标志着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手术过程记录下的数据是医疗数据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数据的“成色”。因此,加强医院手术全过程的管理十分必要。

手术室涉及全院级的管理。手术涉及全院的人、财、物的管理,其核心任务是保证安全、高质、减少手工操作,全方位提升手术间的运作效率,也关乎到医护人员能否“早点回家”。这一套管理是全院级的。手术室是平台科室,平台科室需要平台方案。

手术室VS机场。我们不妨将手术室信息化与机场信息化对标:航空公司对应外科科室;严密规划的跑道堪比手术的主战场——手术室;安排调度的塔台则对应手术室的总调度——护士长;忙前忙后的地勤对应配合手术的医辅人员。手术室和机场的核心目标都是在容量有限的前提下,通过良好的运营管理实现安全、准点、吞吐量、满意度和效益等指标的全面落地。机场信息化需要全盘调度,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同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院一盘棋。

手术室作为平台科室,过去纵向的、烟囱式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医护人员“早开台、不拖拉、衔接紧、早回家”的愿景,手术智慧运营平台应时而生,它包括以下内容:

智慧手术业务:通过一体化管理,实现排台、排人、排物的科学调度;提供涵盖医麻护辅的高质量电子病历、闭环流程和安全保障;供应链实现精细管理,整合SPD、智能柜、物流机器人等。

智慧手术服务:基于钉钉和微信,为医护患提供信息提醒、手术宣教等服务;智慧屏则提供千人千面的信息查询服务。

智慧手术管理:通过运营态势的感知,为院领导提供可视化的手术运营指标展现;通过监管指挥系统,为麻醉科主任和护士长提供有效的监管手段;通过运营指标分析系统,为管理者提供指标设定、问题追踪及反馈督导。

平台建设,数据先行,一是质量,二是精准。关于数据质量,简单画出单个手术间的手术进程图就能看出端倪:当两台手术出现时间重叠时,众人往往会心一笑,而这在麻醉记录单里是无法看出来的。关于数据精准,我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医院是否愿意接受真实数据呢?例如首台准点开台率,院领导所看到的指标通常是90%上下,可是,我曾经在某三甲医院的报表看到多台手术的首台开台时间都是8:59,众人又是会心一笑;又如患者转运和接台时长,是从患者推进手术间开始计时,还是从划皮时间计时呢?究竟哪个时长能够更真实地反映手术协同效率?只有当医院愿意接受数据精准时,才能真正实现手术运营管理从 “人治”向“数治”的转变。

为保证数据质量与数据精准,必须建好两个抓手。

第一个抓手是面向医院管理层的运营抓手。数据堪称医院运营的“照妖镜”,运用好数据就能上演“捉妖记”,进而解决四大难题:如何持续提升手术质量、如何评价外科手术能力、如何提升手术间动用率、如何评价手术运营情况。

第二个抓手是面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数据服务抓手。对内抓人文关怀,对外抓人性化服务,进而改善四大现状:患者等待时的不知所措、病房护士术前准备时的无奈、外科医生等待手术时的焦躁、护士长调度连台手术时的无助。

建立整体运营平台,就是以提升全院手术运营水平为出发点,依照“整体规划、继承发展、创新应用、平台支撑”的理念,对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建设成“横向覆盖手术业务链、纵向打通手术管理链”的应用系统。

武汉同济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陈红认为:“手术室产生的各类数据,都应该成为运营管理的基本信息来源。”武汉同济医院手术室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在业内属于领先地位,助力手术室运营效率提升,为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据报道,武汉同济医院各中心手术室每天有500余台的手术量,通过信息化平台自动通知辅助、首台手术积分制管理及PDA关键节点控制等举措,多部门协作有效缩短术前等待时间,目前首台手术的准点划刀率维持在92.33%左右,手术接台平均时长持续下降。最新数据显示,该院的CMI值较既往提升29.33%,住院手术占比提升8.33%。数据层面的改善,无疑是对武汉同济医院疑难疾病诊治能力和手术室运营效率的最客观肯定。手术智慧运营平台的成功搭建,也为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借鉴范例。

“荣誉至上”,对退役军人来说是一种基因镌刻。一棵白杨,一个哨所,一种精神,代代相传。如今,小白杨已扎根并蓬勃生长,我们迎着朝阳一路前行。

后记

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以信息化推动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原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自2023年4月1日启动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新标准或即将发布。围绕“手术运营”,我的二次创业故事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朝阳产业的春风里,我拥抱着数字经济,开启了手术智慧运营的新征程。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有所期待:戎装数载承军志,奋楫扬帆启新程。有梦不觉天涯远,怀志更感前路宽!

【作者简介】

汪建华,退役军人,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和解放军301医院。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杨智慧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2009年入选“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届科技领军人才”,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上期回顾】

回顾展望 | 汪建华:创新无止境,从手麻系统到手术运营平台(上)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赞(1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汪建华:创新无止境,从手麻系统到手术运营平台(下)| 回顾展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