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汪建华:创新无止境,从手麻系统到手术运营平台(上)| 回顾展望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汪建华

【编者按】

时光荏苒,一元复始。2025年伊始,HIT专家网延续惯例,推出年度“回顾展望”系列文章,邀请行业有识之士结合自身实践积累,分享年度洞察,以思想之火花,点亮行业前行之路。

作为一名医疗IT行业的老兵,我参与过“军字一号”工程的研发和推广,退役20年来深耕手术信息化,见证了HIT浪潮中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手麻系统)的诞生与发展。在HIT专家网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写下这篇文章,既是对初心未改的一份总结,也想借此与业内翘楚和同道们探讨手术运营管理的发展之路。

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杨智慧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建华

从无到有,敲开手术信息化大门

1995年7月,我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来到解放军301医院读研究生,有幸参与“军字一号”工程研发。毕业后,总后卫生部派我到上海去推动“军字一号”工程实施。在沪期间,我先后参与了长海医院、长征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系统上线工作。彼时“军字一号”的合作方中国惠普公司(安捷伦科技)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从欧洲采购了一套手麻系统,系统上线过程中麻醉科医生并不买账,他们认为系统中90%的功能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中国惠普公司代表李伟先生很是着急,希望我们能给予他帮助。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和我的师兄泡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和医生们事无巨细地沟通需求。经过了多轮打磨,我们设计出一套手麻系统的“定制版本”,科室主任和医生们操作后竟然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系统”,我和师兄大感欣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便是我和手麻系统的初次相遇。

2004年春天,我有机会来到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了解“军字一号”系统在该院的实施情况。在陈金雄主任的办公室里,我进一步分享了对手麻系统的见解,同时结识了衢州同乡——翁康先生。金秋十月,翁康先生专程来北京,提出一起开发和推广手麻系统。2005年2月28日,我和翁康、傅洪一起在北京中关村注册成立了公司,命名麦迪斯顿(名字源自MedicalSystem音译),这音义俱佳的名字伴随麦迪一路长虹。

当时主流的手麻系统由监护仪厂商主导,主要有美国太空实验室、日本光电、黑龙江华翔(北京易飞华通)、上海力新等,现场应用以麻醉科的局域网版本为主。麦迪的手麻系统围绕着麻醉记录单的产生形成来设计开发,以快捷录入麻醉事件和打印输出麻醉记录单等医疗文书作为建设目标。当时最大的技术门槛是床旁监护设备的数据采集。监护设备种类型号繁多,对外接口鱼龙混杂,数据输出端口和数据输出协议没有国家和国际标准。在傅洪的努力下,我们攻坚克难,麦迪的手麻系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麻醉医生的工作包含麻醉记录、备药、给药等操作,其中麻醉记录这项工作占时最多,广州某三甲医院有一组量化数据:当麻醉记录频次为5分钟一组时,麻醉记录占麻醉医生工作总时长的44%;当频次缩短至3分钟一组时,麻醉记录用时占比提高至53.5%;使用麦迪的手麻系统后,麻醉记录时长占比降至26%。由此看出,麻醉记录单的电子化可以极大减轻麻醉医生书写文书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想做弄潮儿。各大医院的临床和信息科虽被新事物深深吸引,但隔山望海者居多。我的解决办法是带着大家一起去“看海”:去样板医院考察,直奔病案室,去那里看看麻醉记录单是不是电子打印的。很快,市场验证的机会来了。武汉同济医院和广州华侨医院向多家厂商发出邀请,要求厂家带上各自的产品在现场由麻醉医生操作并为其打分。麦迪和友商们在手术间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终我们拿到了offer。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在客户的口口相传中,麦迪的手麻系统不断地落地生根。

2009年秋天,我入选了“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届科技领军人才”。次年2月22日,我带着18个麦迪的兄弟姐妹从北京来到了苏州,天意使然,2016年我们在归家巷222号建了麦迪科技办公大楼,苏州是我的福地。

随后原国家卫生部医政医管司发布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强调麻醉科是体现医院综合实力的临床专科,要求医院合理配置专科人员,加快麻醉科建设。至此,手麻系统走上了快车道,我的创业渐入佳境。

在随后的推广应用中,国外品牌因水土不服慢慢退出。几年过去,麦迪产品经过多次迭代优化,一路引领行业发展,国内市场占有率飙升至60%。

随着手麻系统的持续发展,市场出现了数字化手术室、智慧手术室、智慧手术部等各类产品;同时,手麻产品对“医”“麻”“护”“辅”“患”需求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后来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手麻系统逐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默认标配,麦迪斯顿在2016年12月8日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麦迪科技603990)。

从有到多,功能扩展带来多维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手麻系统跨越了“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系统功能快速扩展,产品覆盖面越来越广,手术室的信息化发展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过去了,我们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系统多:信息和数据零碎分散,每干一件工作都要打开一个系统,甚至在做同一件工作时要面对PC、PAD、PDA、大屏等不同终端。

壁垒多:众多系统之间信息不能互通,导致同样的信息要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录入;流程不合理,一项业务的多个环节需在不同系统中实现,更谈不上闭环了。

广播多:“谁谁谁到几号手术间!”的大嗓门每天无数次在手术室里响起,这种通讯靠吼的方式说明手术医辅协同效率低,信息化对接不够。

电话多:外科医生的停台、调台、分台、加台需要打电话;送标本、接送患者、喊保洁、取血等也需要打电话。

手工多:麻醉记录单实现了电子化,但手术排班以半信息化半手工的状态居多。排班耗时,停台、调台、分台、加台的调度效率低;排班耗人,需要专人全职对绩效、质控数据完成采集和统计。

数据多:由于数据未能实时获取,加之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致使统计查询结果不全不准;管理者依赖报表,而报表不及时、不直观、不通透,致使管理没有得力抓手,对手术运营很难做出精准评价,常常出现“一管就灵、一放就松”。不是“数据找人”而是“人找数据”。

对于以上“六多”的现状,有一位信息科主任做了经典的总结:“系统都在用、都离不开、但都在抱怨”。猛一听,是抱怨厂家服务没跟上,产品没有实现医院期待的需求;细分析,是因为当初手麻系统的设计围绕电子病历展开,以电子化代替手工作业为主要的目标,整体规划轻视运营,这背后缺少的是管理灵魂。

数字经济时代需要“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业务场景化、场景闭环化”,身在HIT行业的我需要与时俱进。(本文分上下两篇,下篇作者将介绍其围绕手术运营平台的二次创业经历,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作者简介】

汪建华,退役军人,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和解放军301医院。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白杨智慧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2009年入选“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届科技领军人才”,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赞(17)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汪建华:创新无止境,从手麻系统到手术运营平台(上)| 回顾展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