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三十多年来,我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数十上百个医院信息化项目,既看到了卫生健康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持续繁荣与创新升级,也目睹过不少医院在数字化浪潮中折戟沉沙:一方面信息化投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动辄就换系统的现象屡见不鲜。斥巨资引入的“先进系统”沦为昂贵摆设,数据孤岛林立导致管理决策如盲人摸象,有些突击上线的功能与实际业务严重脱节……这些耗费数千万乃至上亿资金留下的教训,症结几乎都指向——盲目“动工”,缺乏科学、系统、前瞻的数字化顶层规划。
我国卫生健康行业即将迎来“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医保DRG/DIP支付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监测、患者体验升级、AI技术爆发等多重机遇与挑战,数字化已非选择题,而是关乎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必答题。一份高质量的数字化规划,可清晰“诊断”出医院数智化的短板与痛点,是需要“器官移植”(系统更换),还是“外科手术”(系统修补)或“内科治疗”(功能增补),并为这场转型战役提供不可或缺的战略导航和“精准施工图”。
掌握方法论,避开常见误区
为什么要做规划?信息化与基建楼宇一样,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基建楼宇大多成功而信息化建设满意的却屈指可数。仔细分析这些现象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基建楼宇有一套严谨的治理体系和顶层设计,医院即使建栋小楼,也不会盲目去建,而是会请设计公司进行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小楼自身的功能、结构、安全等要求,还要考虑小楼与医院院区的整体布局是否协调,要考虑人流、物流、车流等。
反观医院信息化建设,即使那些投入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项目,都较少进行规范的顶层设计,更不用说很多具体的信息系统,有的甚至都未纳入信息中心的统筹管理,更不用说纳入医院信息化总体规划建设之中。
既然规划如此重要,那什么时候要进行规划呢?
规划时机的选择,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基于时间维度(比如5年规划,结合医院的5年规划进行数字化规划)、战略维度(医院战略重大调整,如从单院区拓展到集团化、从专科医院变成综合医院等)、系统维度(核心业务系统需更换或重大升级)等带来的重大节点等维度进行全面谋划。规划的设计和制定,建议由行业知名专家领衔,提供全程顾问、教练式指导。
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做规划要“顶天立地”,既要有战略视野、明确目标,也要做好现状分析和落地实施工作。规划的过程本质与医生看病的过程无异,“证据”充分是“诊断”正确的前提,全面的调研、需求分析、必要的数据支持是规划方案的基础,且这份方案要用临床语言来书写,而非用晦涩的IT语言。
制定规划,应该避开以下5个常见的误区:
1.单一围绕政策,除了评级其他基本不考虑。须知,医院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政策则具有标准性和普适性,政策要求应作为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目标。
2.仅是系统建设,列出一系列系统清单,但不知道为什么而建、要解决什么问题。
3.盲目追求概念。可以理解,但要结合场景需求和应用价值。
4.目标面面俱到,大而全,不顾医院现实。
5.针对性较差,规划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
数字化建设的高风险与高投入特性,决定了规划并非可有可无。忽视规划或规划失当,带来的绝非小修小补的麻烦,而是战略级的风险与巨额损失,合理的数字化规划是确保投资回报的“安全阀”。
给“十五五”医院数字化规划的建议
一份有价值的数字化规划,不是简单的系统建设清单或政策合规对照表,它是承接医院发展战略、构建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蓝图,必须从战略、政策、技术、业务、应用层面综合考量,能够综合支撑实现医院发展新方向、政府新要求、科技新进展、业务新需求、系统新提升。
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年这一关键节点,既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也要谋划好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结合近期在重庆的一次学术分享,我对医院编制“十五五”数字化规划有以下建议:
战略锚定:支撑“第一曲线”(提质增效降本),创新发展“第二曲线”。
当前医院普遍面临经营压力,在药品耗材零差价、医保DRG/DIP 控费等政策影响下,过去的利润中心变成现在的成本中心,医保只能保基本,拓展非医保业务成为医院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一个五年规划,在一贯开展的开源节流(提质增效降本)之外,必须思考数字化如何成为医院新的价值增长引擎,开辟差异化发展道路,例如:如何构建互联网医院平台,拓展线上健康服务与院外市场;如何利用数据赋能临床科研,加速成果转化等。
能力构建:聚焦数据资产与AI应用两大基石。
数据无疑是医院未来最核心的战略资产,是驱动AI创新应用的核心“燃料”,建议由医院主导,优先做好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同时,“十五五”规划须将AI置于核心位置,医院是医疗AI的主战场,核心优势在“数据、场景、专家”,应用应聚焦能带来明确业务价值的场景,避免“为AI而AI”。
梅奥诊所(Mayo Clinic)在AI布局上树立了标杆,其Mayo Clinic Platform战略计划,利用去隐私化的临床数据,支撑内部高效协同,并通过数据授权(药企研发)、AI模型商业化(如中风检测)、云服务订阅、生态孵化,将数据与技术能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化收入,打造了强劲的“第二曲线”。国内研究型医院可以借鉴梅奥模式,思考如何构建多模态医疗数据中台,支撑AI应用,探索数据价值化与生态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业务支撑:价值导向是核心命题。
数字技术基于要素泛化、连接穿透、智能协同,将掀起医疗范式变革,让个体单打独斗转向借力数字化工具形成业务倍增效应,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大部分个体,这都是很好的机会。医院要通过数字化规划,主动拥抱、积极布局,精准识别核心业务痛点,并把数字化建设任务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价值,如:把上“一套手术室管理系统”转化成“手术室利用率提升10%”。这正好回归了第一性原理,用户为价值埋单,而不是为系统埋单。
落地聚焦:“立地”是起高楼的关键。
“图纸”的价值在于建成高楼,一份好的规划方案,要充分考虑落地可行性,其中包括:技术可行性——技术路线符合行业趋势,基于医院技术积累和人才结构,考虑没重大技术风险;经济可行性——编制合理的预算和充分的预算制度依据,针对详细任务清单、方案选型、服务成本进行科学测算;风险可控性——困难与挑战识别充分,做好问题识别和应对措施;执行有效性——职责分工明确,有明确计划和步骤等。
别把规划锁在保险柜
医院数字化规划是一份聚焦战略落地、能力建设和分阶段实施的详细施工方案,基于详实“证据”,明确起点与挑战,是分阶段、可执行的任务书。
“数字化规划”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很多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也并非没有做规划,而是把规划锁进了保险柜,没有执行到位。再完美的规划,缺乏强有力的执行保障,终是空中楼阁,确保规划从“图纸”变为驱动医院发展的武器,要完成3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明确规划组织,规划可由信息化办公室主导或委托设计。一份具备前瞻性、针对性、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的规划内容,正如万丈高楼的那块“平地”,是地基一般的存在。有了内容的保障,还得有组织保障,谁来组织事关资源保障、破除壁垒等核心任务,所以这个“组织”的地位一定要高,建议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
第二步,在全院范围形成规划共识。没有凝聚全院共识的规划就只是纸面文字,只有形成共识并全程执行,才是确保蓝图落地的关键。在这里强调一点,达成共识不仅要全员参与,也要求整体提升认知。
第三步是形成IT治理体系,通过制度性安排指导医院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医院决策层应该直接参与信息化委员会运行,通过院办公会(党委会)机制保障信息化战略、规划、关键项目的落实。信息化委员会作为核心决策机构,由院领导、核心业务科室负责人、信息专家组成,把握信息化方向,制订政策制度,并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年度建设计划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信息化办公室是执行中枢,可由CIO领衔,牵头组织信息化规划、计划、实施工作。
规划难,落地更难。这里要强调一点认知,信息化是医院的信息化,不是信息科的信息化。这就要求全员参与,所有人都应该是运动员,不能大部分是裁判员。唯有如此,规划才能从纸上蓝图,变为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展望“十五五”医院的发展,本质是战略能力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一份高质量的数字化规划,是医院在未来发展中赢得主动权的战略宣言和行动纲领。这就要求院领导深刻认识到规划的“必答”属性,要求规划者以工程师的严谨,精心绘制精准“施工图”,更要求全院上下以战斗队姿态,将蓝图转化为现实。
如果忽视规划,代价可能是推倒重来的经济损失、与战略机遇的失之交臂。这道“必答题”,您准备好了吗?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封诚 版式:明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