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
“作为全院最大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手术室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已箭在弦上。”
2023年11月11日,在2023年南湖HIT论坛上,白杨智慧医疗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杨科技)总经理、首席架构师李国宝认为,当前医院手术室使用的各类信息系统已经无法回答医院管理者对“如何提升手术运营整体效率”“如何评价科室与医务人员手术能力”“如何持续提升手术质量安全管理”等问题的关切;新一轮手术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不再止步于“一张麻醉单、一套护理文书、一套质控报表”等业务流程数字化的基本需求,而是要全面提升医院的手术运营管理水平。
“军中小白杨,手术智慧数。”白杨科技创始团队全部来自退役人员。自成立以来,白杨科技致力成为手术运营管理专家,助力手术运营的数字化转型。手术室运营管理应对标机场运管和调度,做到安全、准点、协同、高效,李国宝从手术调度、首台管理和衔接、细化保障、运管与绩效分析等举措入手,介绍了白杨科技推动“手术智慧运营”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
10个重点环节,10项关键举措
将手术室信息化与机场信息化对标,李国宝认为:航空公司对应外科科室,决定手术成败;跑道对应手术的主战场——手术室;塔台对应手术室总调度——护士长;地勤对应配合手术的医辅科室、医辅人员。两者的核心目标都是面向运营管理,追求安全、准点、吞吐量、满意度和效益等指标的全面落地。
2023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提升手术质量安全提出了8项重点监测指标;而对于手术室人员而言,“早开台、不拖拉、衔接紧、早回家”是其最朴素的需求。如何才能借助新一轮手术信息化建设,实现这些关键指标的提升?
基于手术室工作机理,白杨科技认为应在以下十个重点环节采取关键举措。
举措一:增强信息服务,科学安排调度,实现手术信息的“飞常准”。为避免医患双方在手术准备环节的“不必要等待”,可通过多类信息服务加强调度,提升手术进程时间节点信息的准确度。比如: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科学合理的人员周/日排班;通过移动查房功能,方便手术室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各院区各手术间实况,以便及时分台、加台;通过设立在手术室转运通道、走廊、办公区等位置的“千人千面智慧屏”,同时依托短信、公众号、App等手机端应用,帮助手术相关人员(包括患者)实时掌握各自重点关注的手术进程实时信息。
举措二:建立首台准点开台管理闭环。首台准点率对于保证手术室运营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交管执法”模式,从服务医生的角度,通过术前及时提醒、延迟告知等方式,减少“医生等患者、患者等医生”现象;从制度执行的角度,通过延迟划刀术后申诉、专家会审、大屏公示等流程,辅助医疗制度的落实。
举措三:提升手术技能,缩短手术时长。信息系统可基于历史数据,精准预测手术时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建立手术360视图,预测各手术间的手术进程与手术衔接情况,避免有的手术间过早下班、有的手术间拖班,从而达到合理“削峰”、提升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全院同类手术时长中位数、抗生素使用、用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实现对手术医生技能水平的客观评价。
举措四:缩短衔接时长。白杨科技采取一键“下单”、平台“配送”的方式,帮助手术室实现“人联网、物联网、系统联网”,在患者转运、手术用血、标本快检、保洁、物品补充等各环节之间进行有效衔接,缩短手术室翻台时长。比如,在患者转运过程中,首先由手术室护士向病区发出接患者通知,病区确认后填写交接单,后台自动通知工勤人员,工勤人员“抢单”后按时接患者到手术室。
举措五:精细化保障。从人、机、料、环等因素切入,构建智慧有序的手术信息环境,为手术室运营管理提供精细化保障。如:建设手术室的物联网信息环境,包括智能环境、智能管控、智能终端等;建设外来人员/进修人员准入系统、设备集约化管理系统等。
举措六:运营指挥。通过视频监控与数据监控大屏,为手术室护士长打造手术运营数据监管中心,帮助他们实时了解手术室运行情况和关键指标,并可随时通过电话、音视频等进行指导。
举措七:数字化交班。针对多院区,系统可借助院内局域网实现视频交班,提升交班效率。
举措八:绩效考评。基于系统数据与绩效权重模型,系统可一键生成手术室人员绩效考核表,有助于激发人员活力。
举措九:综合态势,辅助决策。通过手术室综合态势感知平台,帮助医院管理者掌控全院手术概况、重点关注手术、首台准点情况、手术接台时长等手术室运行全貌。“移动手术态势系统”帮助管理者即使在出差途中也可随时随地掌握手术室运营情况。
举措十:分析改进,迭代提升。白杨科技将手术室业务流程拆分为多个节点,帮助手术室管理人员通过各项数据,分析、拆解影响手术室运营效率的原因与问题,找到责任主体,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优化措施。“数据如同‘照妖镜’,改进如同‘捉妖记’。在一次次的分析改进背后,是循序渐进的手术室业数融合过程。”李国宝说。
创新场景,全面提升手术质量安全与运营管理
基于以上切实举措,白杨科技打造了新一代“手术智慧运营平台解决方案”,并已在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切实落地,全面提升手术质量安全与手术室运营管理水平。
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为例,汉口、光谷、中法3个院区开放124间手术间。在新一轮手术信息化建设中,武汉同济医院按照“整体化规划、继承式发展,创新性理念、互联网思维,平台化路线、智能化应用”的思路,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合作伙伴白杨科技协同攻关,整合拓展现有软硬件,为手术相关人员打造和定制智能化应用系统,建成覆盖智慧手术业务、智慧手术服务、智慧手术管理、智慧物联感知各域的手术智慧运营平台,实现多院区手术室同质化、一体化管理。
据介绍,白杨科技协同武汉同济医院原有手麻等系统供应商,查漏补缺,为医院建设了手术护理与安全闭环管理、一体化手术安排调度、手术智慧服务、手术室质控与绩效、首台准点开台监管、手术运营态势等系统。经过新一轮手术信息化建设后,医院的首台准点划刀率平均值由过去的50%左右上升为90%以上,手术量由原来的日均400多台,增长到现在的600台左右,麻醉和手术衔接时长大幅下降。
当前,武汉同济医院打造的智慧手术室可实现数智化交班、移动查房、多类信息推送、远程访视与患者宣教等多项功能。而这些应用的落地都源于对临床需求的洞察,“手术室信息化建设要注重细节,切实解决临床痛点”。另一方面,武汉同济医院还通过移动手术护理、手术运营驾驶舱、手术运营综合态势等系统应用,基于数据驱动,打造了手术三级运营指挥体系:手术间微观级、手术室护士长中观级、院领导宏观级。
“新一轮手术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不是推翻原有系统,而是在原系统上进行全局规划和深化设计,通过数据治理与信息架构优化,建设全新的智慧化手术室。”李国宝认为,手术室是一个“平台科室”,手术室的数字化转型更适合采用“平台化、模块化的方案”。
“创新是手术室数字化变革的引擎,越痛、越难的地方就越能体现信息化的价值。”李国宝认为,在手术室这个特殊部门,系统不好用,就是不能用;产品需要不断迭代创新,上线交付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而这正是白杨科技一直以来秉承的产品观与服务观。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晓青】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