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郑西川
现代急诊医学科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信息化要求能快速支持病人疑难危重抢救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医院没有专门针对急诊急救的信息化体系,信息软件基础架构无法满足急诊业务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市民生活方式改变,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严重多发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且发病人群正在快速年轻化,对市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人员密集流动给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防控,以及突发性群伤和灾害性事件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医学研究表明,在起病初期,特别是急诊阶段,只要处理及时,治疗得当,可以以较小的医疗成本,极大地改善病人预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性以及抢救、治疗过程不确定性,给急诊管理特别是急诊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困扰,急诊电子病历应用成为医院临床信息化深入的难点。目前医院急诊信息系统也难以保障急诊业务流程的有效落实,病人大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由于区域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院门诊下班后,大量病人涌入急诊,如何为急重症患者建立快速抢救的绿色通道,并有效地管控诊疗过程质量,有序妥善地管理一般患者的治疗过程,充分发挥急诊医疗资源价值,已成为摆在医院管理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急诊预检分诊的价值
急诊病人管理的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多,病人流量大,患者登记信息不全。由于缺乏科学的病情分级评价标准,病人的危重等级评价及急诊分诊,依靠人工经验分诊。从而导致分诊正确率低,随意性强。同时,由于信息不全,导致急诊工作出现了大量繁琐的手工工作量统计,工作人员效率低下。目前国内医院临床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病历应用已相当普及,信息系统功能也趋于完善,但急诊信息化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没有专门的针对急诊病人特点的临床信息系统,医院急诊业务系统部分采用门诊、部分采用住院,信息系统不能满足急诊业务需求。急诊预检分诊是急诊信息化的重要部分,是病人分类分区域医疗的基础。
要解决预检分诊信息化,需要首先研究急诊分诊标准。国际上,美国、加拿大、澳洲和欧洲普遍采用5级分诊标准,即按病情危急程度将患者分为5级,1级病情最为危急,需要立即进行复苏,5级为非急诊患者。对患者分诊后,按照分诊级别安排就诊顺序和就诊区域。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规范流程》,指出要逐步推行急诊患者病情分级与分区相结合分类管理方法,并首次颁发了4级分级标准。应用专门的急诊预检分诊软件,对合理分流急诊病人,降低病人候诊期间安全隐患,提高急诊医疗护理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据调查,国内目前尚未有一套对急诊病人个体进行分诊的智能化预检软件,也没有形成急诊分诊预检的具体应用规定和程序,将信息技术与急诊流程改进相结合,对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急诊分诊电子化的内容
急诊分诊软件根据预检分诊标准,利用数据对急诊病人根据病人情况进行分级评价,分出病人就诊的优先顺序,推荐分诊流向,能够缓解急诊病人拥挤情况,提升急诊工作效率;建立医院急诊分诊智能化软件并进行应用,对建立急诊分区管理模式,提升医院急诊信息化应用水平有重要作用;也是急诊管理研究的基础,实现医院急诊病人流向跟踪分析,对医院急诊特定时间内病人监护、检验检查、诊断等数据等进行整合集成,有利于探索利用信息数据分析,优化急诊流程,有效配置急诊资源的模式。
急诊预检分诊电子化至少包括以下功能:(1)急诊病人病情评估。参考国外急诊分级标准,以卫生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结合国内急诊预检工作现状,总结急诊分诊预检经验,对急诊就诊病人病情分级评估提供信息工具,并能对病人分诊评估指标进行验证和修正;(2)基于临床数据的病人智能分类。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中病人临床数据,进行临床分级预检分类,并与现有的工作环境进行无缝集成,实现与HIS系统数据对接,实现医疗资源的调配;(3)病人流向跟踪与统计分析,以病人病情评估为基础,结合病人排队系统,为分区管理分流病人提供信息导引,提出缓解急诊拥挤的解决方案;(4)效果评价与资料积累。能够实现急诊、急救病人的资料积累,建立科室疾病分析电子档案库,为效果分析评价提供信息工具和数据支持。
急诊预检排队智能化趋势
医院急诊流程涉及院前急救、急诊分诊、病人排队、急诊观察室、留观病房、急诊检查等环节,充分利用临床数据和信息预警预测技术,对急诊病人全程全方位进行计算机流程模拟,建立数据模型,利用信息化技术缓解病人急诊拥挤等矛盾,已成为急诊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物联网、移动互联、电子病历等新技术应用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急诊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在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尤其要注重以下技术的应用:(1)移动互联技术。无线网络、智能终端等设备的应用,消除了固定工作站信息传递到用户最后50米的距离,使信息化更加贴近用户。急诊是人群流动高度复杂的场所,对移动技术应用更加迫切,移动技术与智能排队、集成平台、评估预测等相结合,在急诊信息化建设大有可为;(2)智慧医疗技术。信息集成、模型分析、知识库等应用,使急诊系统更加智能化。急诊是信息高度集中的创所,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研究急诊流程优化方法,发展急诊专科电子病历,实现技术创新,对医院临床信息系统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3)物联网等技术。特别是与救护车、区域转诊平台实现病人急救信息互联互通,对智慧健康、智慧城市建设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发展我国急诊分诊信息化的建设,能提高医院急诊急救管理水平。医院急诊信息化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建设:
(1)提供高层次的数据分析功能,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统一的评分标准,具体的量化指标可提高预检分诊的整体水平,确保分诊准确率,保障患者就医安全,同时亦可避免医学上没有必要的住院治疗;
(2)合理的标识设计和流畅的就医流程是相辅相成的,建立舒畅的流程可以大大缩短患者就医时间和就医成本,为患者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同时能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3)完善效果评价体系。定期对分诊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临床诊疗救治时间、平均等候时间、住院率、死亡率和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实现软件系统改进完善;
(4)新技术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信息设备、临床信息集成等技术应用,能够提升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水平,满足医院急诊临床信息化的新需求。
作者简介
郑西川,男,教授级高工。1965年元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CHIMA)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CMIA)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上海分会常委;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医药信息分会常委;《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特约审稿专家。研究方向:①基于PACS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共享;②HL7/XML电子转诊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③ 区域临床信息共享及协同医疗信息技术研究;④数字化医院的相关标准及实现技术。
近年来,先后承担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经济信息委信息化专项基金以及院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