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模块组成模糊不清
HIS是个“万金油”型产品:看起来包罗万象,实际上很多功能模块不精不细。如此,自然无法满足要求越来越高的患者服务、临床诊疗以及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于是医院又引进了各种各样专业化的信息系统,这就导致功能模块模糊不清。比如,预约及挂号是属于HIS还是患者服务系统?医生工作站是属于HIS还是属于电子病历系统?住院药房摆药系统是属于HIS还是ERP?核算系统是属于HIS还是属于成本核算系统?
3) 缺乏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没有形成以病人为中心、以医嘱为核心的闭环业务数据链。尽管这几年不同系统间的集成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微观层面数据之间还不能形成有效联系,大部分系统还不能实现可追溯管理。如医嘱执行到护士转抄后就失去联系,没有形成闭环医嘱功能;虽然收费是由医嘱生成而来的,但收完费后也与医嘱失去联系,没有形成医嘱开立、医嘱执行(如检查登记、拍片、报告)、物资消耗以及收费的全流程、可追溯的业务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等也没有与HIS、PACS等其它系统建立联系。如医院各种信息系统需要授权的用户都应该从人力资源系统中来,一旦人力资源系统中某人已调离,应该能够自动通知其它系统取消对该人的授权。
4) 无法有效管理数据
一是没有建立有效的主索引。各种主索引在牵引业务流程、实现系统整合和数据融合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必备条件之一。但目前医院信息系统除了病人主索引相对好一些,其它主索引如医嘱、工作人员、资产、科室等对医院运营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主索引基本都没有建立。
二是没有构建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尽管临床数据中心有一些雏形,但与电子病历要求的临床数据中心相距甚远;影像数据数据中心对于已建立PACS的医院有一定基础,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其它数据中心现在基本还是空白。
三是信息标准化程度较差。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遵循HL7医疗信息标准的,也没有一家医院建立完整的受控医学术语表(CMV)。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是各自定义,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还不能使用标准的医学词汇来规范医学概念。
5) 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
现有系统更多是作为信息采集、记录以及共享,临床知识库、临床辅助决策支持、临床路径、疾病追踪管理等系统还非常薄弱。信息系统对医院决策支持的能力还不够,辅助决策支持和综合绩效评价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