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药监
日前,全球首个“一键式”AI驱动心脏磁共振检查在北京友谊医院启用。这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宋现涛副院长、贺毅主任团队携手联影科研团队研发的创新性技术不仅将传统心脏磁共振检查时间缩短了80%,更借助磁共振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大幅降低了检查过程中对患者配合度和技师经验值的依赖,让高质量的心脏检查迈入了“无门槛时代”。
一直以来,心脏磁共振(CMR)存在三大棘手难题。一是操作复杂,检查质量高度依赖技师经验;二是长达30-50分钟的检查时间严重制约了检查效率;三是患者配合程度会对诊断的成功率和准确性产生影响。而这项“一键式”AI-CMR成功攻克了上述难题,将对心脏影像检查行业带来三大突破:
一键式零门槛,消除“技师经验壁垒”
传统CMR检查技术操作繁琐,需要技术员数十次的鼠标点击、复杂的定位技术及序列设置、对患者反复下达屏气指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图像不佳甚至扫描失败。可以说,传统的CMR是对技师和患者的双重考验。
“一键式”AI驱动心脏磁共振超快速检查使这一困境有了重大突破。技术核心基于联影科研团队最新研发的三大AI模块,友谊团队和联影团队共同创建融合以上三大模块的一键式扫描协议,将整个CMR扫描的几十次鼠标点击,变为一次点击后全自动完成。
AI 自动定位能够自动识别心脏位置,精准规划扫描层面,不再需要技师手动调整。AI 电影成像快速捕捉心脏动态,清晰评估心室功能。膈肌导航延迟增强功能实现了无需屏气也能清晰显示心肌损伤,彻底摆脱“患者配合度”依赖。
北京友谊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12名不同经验层级(含无CMR专项经验)的技师操作该方案,图像质量和扫描时间几乎无差异,技师经验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仅为0.3%。这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无需依赖资深技师,即可实现标准化CMR扫描。
10分钟“躺平”完成全流程
北京友谊医院宋现涛、贺毅团队通过整合联影磁共振的AI电影成像与膈肌导航延迟增强(Nav-LGE)技术,将传统CMR需要30-50分钟的标准检查流程压缩至9.1-11.9分钟(中位数10.7分钟)。
更关键的是,该技术无需患者反复调整姿势、频繁屏气,全程“躺平”就可完成。彻底解决了传统CMR扫描时间长,心衰患者、老年及儿童群体的配合难度大,检查成功率低等影响流通量的难题。
99%检查成功率,“技术下基层,质量无差异”
在121名多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验证中,99%的人成功完成检查,仅1人因幽闭恐惧症中止。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独立评价图像质量优异且高度一致,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患者均能稳定提供清晰影像。
“一键式”技术+高质量结果,真正实现了“技术下基层,质量无差异”,为CMR下沉服务,惠及更多患者提供了关键支撑。
10分钟“一键式”AI-CMR,将重构心脏影像临床路径,有助于重塑标准化范式、提升服务能级、破解人力困局,标志着心脏磁共振从“经验医疗”向“标准化技术医疗”转型。未来,该检查模式有望成为行业新标准,让更多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也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断服务。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明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