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医疗链系列谈(一)】从信息化看医疗链中的数据测量

从信息化看医疗链中的数据测量

医学上的测量就是各种检查检验。整个医疗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执行测量工作,产生大量的医学测量数据。比如体温单、医学影像图片、电子病历文档等等。

笔者认为测量有三个步骤:数据输入、数据校验、数据标准化、数据存储。

(1)数据输入

医疗链的执行需要依赖IT技术,而目前的IT技术基本上只能处理电子数据。因此,所有的测量数据必须转换为数字化内容输入到IT系统中。所有不能转换为数字化内容的测量结果可以认为对医疗链作用不大。

例如,以前医生手写病历,状若天书,不可利用;而电子病历的第一步就是强制医生在电脑终端上输入病历文本,实现病历文档的数字化。

另外,现在有一些医学测量仪器,没有标准化的输出接口,使得测量结果不能自动输入到IT系统中,也就进不了医疗链大循环中。对此,医院采购设备时,应该要求厂商配置好标准化数字输出接口。

这里的设备不仅仅指CT、B超等大型设备,还可以是体温计、体重计、血压计之类的简单设备。所有设备能方便接入计算机网络而自动输入测量数据,而且尽量做到病人自助测量。自助测量可能存在比较大的误差,不过可以通过多次测量,使用统计学算法来减少误差。

更进一步的,对于病历文本,可以让有条件的病人自助录入,可能实现的应用场景有:

第一,久病成医,部分病人会自学相关医学知识,能带点专业的描述自己身体的切身感受,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第二,住院病人不分昼夜的躺在病床上,无聊得很,很想找事做;另一头医生讨厌写字。于是可以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让病人使用自助设备记录其自身感受,回顾医生查房言谈,这样写出几千字也是可能的,而且这些文字对医生写病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甚至直接复制过来生成的病历质量也不会差。

第三,当病人回家休养时,既然是休养那就比较清闲,此时也可以要求病人每天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终端录入文字向医生汇报病情,写养病日记。这些文字真实可靠生动,也可组织进入病历资料。

这样,数据输入做到极致就可以实现“护士不录体温、医生不写病历”。让医护人员从繁琐的低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投入更高级的劳动中。这也是笔者一直坚持的理念:“Less interface time , More face time”。

Less interface time , More face time

Less interface time , More face time

(2)数据校验

外界输入的原始医疗测量数据,需要经过校验来确保其能反映出病人的客观病情。在此笔者借鉴一下“冷链”的概念。

根据百度百科说明: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医疗测量数据是一种比较容易“腐败”的数据,因为人体的状态会时刻变化,病情也会时刻变化,以前的医疗测量数据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出人体的当前状态,这种情况下,数据就“腐败”了。因此,理论上来说需要足够频繁的测量人体状态信息,产生最新的测量数据。不过旧的测量数据有一些没有“腐败”,需要筛查参考,还有些法律效力。所以,数据即使疑似腐败了也不能丢弃,仍然需要长期存储并能调用。

对于医疗链的任何环节,测量数据的真实性是基础,也就是说数据能反映客观事实而不是造假的。真实性差的数据天生就是“腐败”的数据,还要花精力判别剔除掉。

医学测量数据有客观性数据和主观性数据。客观性数据就是各种医学测量仪器产生的数据,比如体温计、体重计、血生化仪、B超、CT等产生的数据。这种数据精确可靠,数据验证也有定量标准。因此,客观性数据的真实性是有保障的。

主观性数据就是医生对各种数据作出的主观上的判断,比如医学影像诊断分析报告。有些主观性的数据还必须亲自面对病人才能作出,比如中医的望闻听切等。此时主观性数据的真实性全靠医生的技能和认真度了,数据验证也不容易。

医疗链能提高部分主观性数据的真实性。因为医疗链能做到人尽其用。在整个医疗链中,各层次的专业人士地理上是分开的,而使用医疗链,能将数据发送到更专业的人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能提高主观性数据的真实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区域PASC系统。

(3)数据标准化

医疗链中有很多数据输入点,这些数据意义千差万别,软硬件厂家很多,而数据需要随着医疗链大循环在各环节中流通,此时需要各个环节对同一个数据具有相同的理解而不产生歧义,此时数据标准化就很重要了。

目前,医疗数据主要有业务数据、病历文档数据和医学影像数据。业务数据基本上都是存在关系型数据库中的,虽然逻辑结构五花八门,但数据接口不难做,统计分析容易实现;医学影像数据方面已经有了DICOM的国际标准;而病历文档的数据标准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目前在业界病历文档有以下几种格式:

(1)纯文本格式。程序界面上就放一个大的TextBox来录入内容。很显然,这并不与时俱进。

(2)类似Word格式。程序界面上就是放一个MS Word、OpenOffice等类似二次开发的控件,存成专有二进制格式,但有的编辑器厂家故意加密文档而不让别人解析。虽然这样对于医院流程业务来说是满足了,但产生的数据基本上是封闭的不能二次利用。

(3)XML格式。现在一些医院采用专业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编辑器,产生的文件格式是XML格式。XML的批量处理和分析已经不是难题,技术也得到普及,而且各大数据库巨头都在努力实现XML数据库。使用XML格式能让医疗链的数据有产量有质量,为医疗链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在实践中,电子病历文档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很多存储格式不是开放的,更谈不上标准化。对此,国家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第十条第一款第一点明确规定“支持对各种类型的病历资料的转换、存储管理,并采用公开的数据存储格式,使用非特定的系统或软件能够解读电子病历资料。”。如果认真执行这条规定,相信很多医院的信息化评级是做不上去的。

病历文档数据标准化的实现路径是“病历文档格式标准→电子病历编辑器控件→电子病历系统”三个步骤,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回反复调整推进。

医疗机构在采购信息化系统时也应该对病历文档格式提出要求。目前病历文档没有具体的国家标准(HL7/CDA只是病历数据交换标准,不是存储标准),选择纯XML格式那是不会错的。

数据标准化不仅仅是病历文档,还应该是整个医疗链中所有的测量数据进行标准化。比如对疾病分类已经有ICD编码标准;而数据的测量位置、计量单位、测量频率、测量设备信号规格等也应该标准化。这不仅仅是指医疗测量数据,更进一步的是医疗链产生的所有的数据都需要标准化。

(4)数据存储

医疗数据按道理是属于病人的,在病人的授权的情况下,对医疗链的任何环节都应该能获取医疗数据。但现实中,医疗数据都是存在各个医院内网的数据库中,外界无法获取。

医疗链就需要采用云计算的方式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在病人的授权的情况下,医疗链任何环节都可以下载或上传医疗数据。云计算中心一般是由医疗行业组织或政府主管机构管理和维护。终端纷繁复杂,此时云计算体系的平稳运行有赖于上面讨论的数据标准化了。

【延伸阅读】

根据医疗数据标准化,笔者可以延伸出“数字资产”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资产就是指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

医疗数据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反统方的存在就证明了这点,在云计算时代更是以数据为基础的。因此医疗数据就是医疗机构的核心资产。可以说程序不完美可以凑合着运行几年,但对数字资产的完全把握是不容有失的。

数字资产是医疗链中所有人员长期辛勤劳动而日积月累出来的,非常宝贵,需要被重复利用才能更多的体现其价值,此时开放数据格式和数据标准就是基础了。如果一开始采用了不开放、不标准的数据格式,就像农民一开始播下了假种子,辛苦一年后白忙一场。

因此建议医疗机构以资产的角度看待信息化系统,尽量采购优质资产,避免劣质资产。确保利益最大化。

【作者简介】
袁永福,2001年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微软MVP。长期从事于电子病历文档技术的底层研究和应用、医疗软件UI层开发。现工作于南京都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 2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医疗链系列谈(一)】从信息化看医疗链中的数据测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