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2015 HIMSS大中华区年会热点回放:院长们“赶考”JCI与HIMSS EMRAM评级有感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石晨露

5

左起: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院长夏慧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董军,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陈东风

“通过JCI评审后,我们医院连续出现5个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全部抢救成功的案例,这在以前是绝对做不到的。其中一个案例是有个老人在过我们医院天桥时摔倒,呼吸心跳骤停,刚好被一个医务人员看到,马上给患者做了一个基础生命支持,做了心外按摩,同时电话通知急救人员过来进行除颤抢救。”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在2015 HIMSS大中华区年会“患者安全/质量改进对HIT技术应用的需求与推进”的主题论坛上如此谈道。

JCI认证在中国会不会水土不服?

JCI认证是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用于对美国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认证,在进行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的时候,每家医院都会有一个踟蹰:JCI是国外的标准,不是本土的标准。对于这种观点,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董军并不认可,她说:“从JCI标准第二版走入中国,一直到今天,2017年即将出第六版,它越来越像中国的标准。JCI每年都会采集医院出现的不符合标准的问题,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排位,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对标准进行修订,两年出一次新版本。而且现在中国已经有50多家医院通过了JCI认证,JCI组织对中国医院的情况越来越清楚,所以说JCI的标准越来越像中国的标准,对中国的医院更有针对性。”

国内医院应该将国际的先进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标准和发展方法。每个国家和每个地区的医院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国外的理论不应该照搬硬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认为:“JCI以患者安全为标准,在全世界都是统一的,但是JCI有些标准也是确实不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比如JCI要求病人每一次看诊都要做门诊评估(量血压、测心率),可是我们医院一年的门诊量在350万人次,如果每一个病人都做门诊评估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所以,我希望针对中国医院的情况建立一个中国研究院,JCI组织可以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标准做相应的合理调整,促进中国医院不断改进医疗质量。”

在中国,通过JCI标准的医院并不是很多,专科医院与大型综合医院相比,通过的数量比较多一些,JCI认证对后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院长夏慧敏介绍:“我们医院每年400万人次的门诊量,一个医生一天可能要看一百个病人。按照JCI的评审标准,就拿门诊评估和诊前诊后洗手的要求来说,就算是评审的时候可以做到,但是评审通过后再继续坚持也是很难的。”

中国的医院很多时候达不到JCI标准的严格要求,一是很难统一地执行统一的标准;二是各个科室对同一个病的解释要一致,这也是很难的。5个人的腿绑在一起往前走50米是很容易的,但是把100个人的腿绑在一起往前走100米是很困难的,JCI的标准就是把全院成千上万名员工绑在一起步调一致一直往前走三年,说同样一句话,做同样一件对的事情,这是非常有挑战的。“JCI标准和中国到底应该‘谁适应谁’,若将质量和安全看做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和医疗本质的话,那么应该是中国的医院去努力适应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JCI标准,而不是去改变标准。”夏慧敏说。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认为:“我们崇尚JCI,但是也不能迷信JCI。我们应该学习JCI评审的优点,改善我们自己的评审体系和评审办法,这几年看下来,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评审越来越和JCI标准相融通,相似性更强。但是有再好的评审标准,评审专家自身的主观因素会对评审结果产生影响。JCI的所有标准也不全都是完美的,比如JCI要求消防安全指示灯必须装在下面,国内标准是要求放在上面,如果为了通过评审改来改去就会造成浪费。”

“但是JCI有一点让我非常认可的是,它是灵活的,每天早晨JCI评委会花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把前一天评审的情况反馈给医院,同时告知当天评审的重点,医院有权利对评审结果申诉,只要拿出客观依据证明做法对质量安全有帮助就可以过关,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国内的评审却是设置一个‘标准答案’,医院只能按照‘标准答案’来执行。这也是国内评审体系与JCI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应思考如何学会JCI的评审标准和方法,以及如何对专家团队进行培训和遴选,让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另外,我并不认为JCI的评审可以用来评价医院水平的高低,再小的诊所都可以进行JCI的评审,通过JCI只是对医院的质量安全和体系规范的认可,如果在这一体系基础上再加上我国的一些能反映医院其他水平的评审模块,那就是一个更加完整的评价体系。“江忠仪如是说。

姜杰认为:“任何标准都不是完美无缺的,JCI也是在不断地完善。有人甚至认为民营医院和小医院也能通过JCI,就说明这个标准不怎么高级。但是JCI评审并不是看医院规模的大小,也不评价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而是考核质量安全。过了JCI,并不代表这家医院是最好的医院,而是一家让患者觉得最有安全感的医院。”

用JCI的标准做质量改进,还有必要过JCI吗? 

董军认为:“JCI认证是很有必要做的,它是院长管理医院的最好抓手,通过目标管理才有动力去不断改进,只有在战场上才能学会真正的战斗,只有真正地下水才能学会游泳。如果没有目标的推动,泰心医院可能花3-5年的时间才能做到HIMSS 6级到7级的评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用半年的时间就能全部通过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建成之初就定下一个奋斗目标——建立成亚洲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打国际牌,走国际路线,应用国际标准来考量;国内评审太多,寻找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以不变应万变。”江忠仪说:“我们是儿科界第一个吃螃蟹的,JCI无论从它的设计理念,还是考量标准来看,都是真正意义上以病人为中心的;其实是作为一个质量管理的工具,对医院长效长待的管理有很大的作用;它的评价有独到之处,检查方式是追踪检查,验真本事。没有JCI也可以做到质量改进,但是有了JCI这个目标,会设置一个时间节点逼着自己进步,自我加压比自我革命效果会更好。”

“就像一支足球队,传球什么的都练得很好了,但是偏偏不去练射门,不去参加比赛,只是自娱自乐。然而只有参加比赛才能真正地衡量你是真好还是假好,医院可以把JCI认证当作是一把尺子衡量自身的质量安全水平。”王建安如是说。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是在2007年由儿童医院和妇婴医院这两家百年医院合并组成的,而这两家医院的做事形式、风格、制度、文化系统完全不一样。夏慧敏说:“我们医院成立的目标是做国际一流的妇女儿童医院,于是就决定在2009年的时候开始做JCI的认证,希望通过国际一流的标准统一两家医院的制度、结构、文化。没有经历过JCI的历练不是一支好队伍,评审过程中面对的压力对医院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心的考验,学习进步的速度会非常快。”

如何让JCI标准更好地落地?

与其他标准不一样,JCI认证并不是设置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让每一家医院都交上一份符合正确标准答案的完美答卷才能通过。“JCI只是提标准和要求,怎么样去实现并没有硬性要求,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姜杰说。

通过JCI认证除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质量安全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一家医院过没过JCI,很重要的一点是质量安全文化能不能建立,绝大部分通过的医院发生的质的变化就是建立了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文化。在通过JCI创建过程中的学习、培训和熏陶,使医院里的职工都建立起保证患者安全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建立会给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姜杰说。

怎么样去达到JCI认证设置的最终目标,对于JCI这一国际先进理念的理解尤为重要,只有把标准吃透,才能和中国的实践真正地结合在一起。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陈东风认为:“标准如何落地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理解JCI标准评审的目的,吃透JCI的标准,把工作落到实处,而不只是机械地完成。比如国内对三甲医院手卫生合格率的要求是达到80%,但是达到60%的合格率就可以通过 JCI标准了,这是因为JCI标准的内涵是持续改进,是看医院安全质量逐渐改进的过程。医院要让职工理解JCI标准的内涵,了解这样操作医护人员的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提升,病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职工就会主动地去实施,而不是机械被动地行动。此外,我们医院的门诊量也很大,JCI评审要求的门诊评估我们也不能实现,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方式也是靠对标准目的的理解,门诊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筛查高危、高风险患者,根据医院的情况,我们通过年龄、行动、表情这三个要素来评估:超过65岁以上的老人及5岁以下的儿童,行动不便的和表情痛苦的患者均可判定为高风险人群,问题解决了那么标准就达到了。”

JCI与HIMSS EMRAM认证有何关联?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既通过了JCI认证,又通过了HIMSS EMRAM(电子病历采纳模型)七级认证,而且JCI标准还过了三次,专病种的标准也过了。作为这家“考试”经验丰富的医院常务副院长,董军认为,这两个“考试”都一样难:“这两者共同的难点是都需要建立起一种医院文化,特别是安全文化,所谓文化,就是标准和制度,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按照标准和制度来进行,形成非常好的习惯,从而形成了文化。”

JCI认证的难和HIMSS EMRAM评级是不一样的,“当在做JCI的时候,对组织构架和标准的理解会比较容易;而HIMSS评级对信息化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既懂得医疗,又懂得信息化,最好是再懂得一点管理,我们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人才,缺乏这种桥梁式的人才,医院的管理人员不懂信息化,也没有流程思维方式,信息部门和实际应用人员沟通脱节。既没有桥梁式的人才,又没有很好的组织构架来促进沟通,所以说HIMSS评级难上加难。”

夏敏慧也很认同这种观点:“医疗IT行业的队伍基础和人员素质赶不上医院信息化的需求和要求,学过医、又学过IT、还学会医院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

JCI认证和HIMSS评级的评审过程也有区别,“JCI的评审专员一直在给医院指出不足,而对医院做得好的方面视而不见,评审委员不会表扬做得对的地方。由于HIMSS在人才和组织架构上的难度,评审委员会一直对医院的工作进行引导,医院也在这个过程中修正错误认知。比如CDR(临床数据中心),过去我们认为CDR和电子病历是直接挂钩的,其实是不对的,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董军说。

JCI认证要求医院为病人提供满足其健康需求的服务,协调各服务流程,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HIMSS评级是对医院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施和利用状况进行审查,对于JCI认证和HIMSS评级之间的关系,院长们一致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王建安说:“JCI是一个院长抓医院管理的非常好的抓手,JCI深入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对信息化的进一步要求,信息化进一步的提升反过来有利于JCI的持续改进。”

夏慧敏认为:“三句话可以概括JCI和HIMSS 评级之间的关系,JCI 重视患者安全,以患者为中心,所有标准转化为制度,制度转化为流程。HIMSS评级和JCI认证是可以相互补充的,JCI是从制度和流程上明确了医院的管理者、医生和护士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流程化;而HIMSS评级从体系上面设置,信息化可以把流程化的事情加以固化。”

外科医生出身的姜杰格外看重信息化对医疗的辅助作用,“过完JCI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固化,让JCI贯穿在我们今后信息化工作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姜杰说,“JCI标准有16大章节1200个条目,几乎每一个条目都要跟信息化结合起来,没有信息化就实现不了,信息化对医院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过了JCI之后,发现信息化可以把它固定下来,要坚守的东西都没有退步,都在继续做;而没有通过信息化固定下来的东西,只通过人为操作的,很多都没有固守下去。所以说‘划线走路’这个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我们是福建省第一家做JCI认证的医院,在艰苦的情况下,坚守下来并建立一种文化,形成一套制度,培养一批人才,增加了自信心和空前的一致性,这些要素如何固化下来很重要。一是信息化的‘划线走路’,合理的操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定下来;二是把质量考评部和JCI办公室合并成立质量管理部,把JCI所有合理的条款作为医院今后质量安全管理的条款来进行指导工作;三是把医院所有的考核跟JCI联系在一起。除了将JCI标准固化之外,医院还要进行‘瘦身’,根据医院的实践,把过于繁琐、给医护人员造成负担的部分进行简化,从而赋予JCI更多的生命力。”他说道。

【责任编辑:沈媛巧】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2015 HIMSS大中华区年会热点回放:院长们“赶考”JCI与HIMSS EMRAM评级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