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南湖HIT论坛】王力华:北大人民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上线三年之思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力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力华首次在南湖HIT论坛演讲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特约通讯员:许艳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简称:北大人民医院)创建于1918年。对于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只是其最近四分之一历程的新事务;而集成平台建设则又只有大约信息化历程的四分之一。2011年,北大人民医院决定正式启动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建设,2013年10月,一期项目验收,从上线验收到运维至今整整3年。

当时,医院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点对点系统集成方式。而北大人民医院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走一条不同的路:通过专门的集成产品来实现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互联互通问题。

面对普遍存在的异构系统,如今医院集成平台建设已经蔚然成风,尽管对于这一路径的选择,业界依然有不同的看法。围绕北大人民医院这一率先吃螃蟹的“样本”的各种好奇,也一直在持续。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在HIT专家网主办的2016年南湖HIT论坛上,一直在一线和集成平台摸爬滚打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力华,分享了该院集成平台上线运行3年来的运维经验和感悟,可谓“干货”满满。

 平平常常:集成平台已是常态化组件

“如今,集成平台已经成为医院常态化运行的一个组件,和其他系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王力华十分平静地告诉现场所有同行,“从集成平台的建设期到运维期,医院信息中心能够感受到前后的明显变化。”

据介绍,2011年北大人民医院启动集成平台项目时,就规划了底层集成引擎,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立了临床数据中心、EMPI和一些公共服务。目前,北大人民医院的集成平台实现接入服务105个,接入系统87个,管理术语76个,每日数据交换量30万,消息的平均耗时是8毫秒。2013年以后,CDR在门诊、病房、药房逐步开始使用。

发展至今,北大人民医院的临床数据中心数据存储容量达到2TB,患者数量430万,数据量15TB,访问量每月10万次。进入CDR的业务子系统达到了35个。

谈到集成平台上线后带来的变化,王力华表示,有三个IT运维指标的减少非常明显:

    一是平台新增系统接入。2011-2013年,集成平台处于上线阶段,这段时间上线系统数量最多,2015年及之后,上线的系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并逐渐稳定。

    二是费用。从与厂商合作开发期间的费用到运维费,费用逐年降低。

    三是驻场人员。从2011-2013年上线期间,驻场人员的人数可以达到四五十人,之后每年逐步降低。2016年现场只有2名实施人员。“当然背后是有一个技术团队作为支持的,但是我们在2015年主动提出让他们离开,因为平时已经没有了那么多工作量。”王力华说。

 

 真真切切:享受集成平台的优势

王力华对集成平台给IT运维带来的工作模式的变化,感受很深。

首先,上线新的业务系统,不用再受制于低效率的点对的点接口方式。

以往,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如HIS、电子病历系统)常年忙着做接口,因为其他新的业务系统要接进来。现在,王力华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了。只要新上线一个系统,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找平台”,只要从平台上订阅一下相应的消息服务。平台那边也没有多大的工作量,只要做好订阅配置即可,仅有的工作量只是这个新接入系统的。

“从点对点的工作模式到接入集成平台的工作模式,这一变化确保了新建系统可以从平台上直接订阅所需数据,避免了不停做接口的低效率模式。”而且,对于接入平台的接口服务,都统一要求先做复用。接口的高复用率,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平台的优势。

其次,在使用集成平台后,临床数据中心数据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虽然现在数据质量还不是很完美,但是已经大大提高。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统一的服务设计管理,使得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质量、业务系统传送到CDR的数据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第三,原先点对点的接口方式是数据拉取的方式,而集成平台采取了数据推送机制。

这不仅减轻了数据提供方的性能压力,也降低了系统间的耦合性。同时,这一消息传输机制也确保了推送的数据得到提前处理。即便部分业务系统出现故障,由于数据已经提前推送出去,对其他业务系统的影响也将减小。此外,由CDR负责统一提供数据,减轻了业务系统集成的工作量。

第四,CDR视图的使用。

现在,医生、药房、检验检查科室人员都可以从医院系统里调用CDR视图。但是,这也令信息中心赶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对于CDR提供的整合后的数据用户非常认可。忧的是,一旦用上了系统,信息部门需要解决临床在使用中发现的各种细节问题。目前,北大人民医院CDR做了5种视图(门诊、住院、时间轴等),基本上能够满足医生的查看需求。“但是,医生对数据需求不断增加。尽管目前CDR已集成了35个系统的数据,但依旧存在较大缺口。”

第五,基于CDR开展科研。

这是医院对于数据利用的重要方面,北大人民医院的科研平台已经实现了从CDR中提取数据。目前全院已经有35个临床科室都使用CDR开展科研数据分析,占到了医院全部科室的80%。从科研项目、写论文、前期研究、研究生课题到临床实验等,科研平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扎扎实实:处置集成平台带来的新问题

从集成平台的建成到如今平稳的运维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王力华表示,该院在集成平台建设方面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根据产生的新问题,建立了常态化的处置措施。

      首先,要全面加强对所有IT系统厂商的管理。作为集成平台项目,一开始医院会十分重视对集成厂商的要求,而忽视了对业务系统厂商的管理。所以最初只要消息出现问题,信息部门就会去查找是不是集成平台的问题。后来经过仔细排查,其实大部分问题,出现在作为消息的提供方和消费方的业务系统。

      其次,对于业务系统的数据使用情况,也不容忽视。通过集成平台,业务系统获取数据非常方便,但数据是不是真正地用起来,需要医院信息中心更多地监管。

      第三,开展日常巡检,及早预警集成平台可能发生的故障,保障集成平台的核心作用。现在每天巡检的项目、指标非常的多。根据发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改善平台的性能。运维管理还要不断的做技术优化,及早发现问题,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避免对医院业务产生大的影响。

第四,新技术会带来以前想不到的新问题。例如,原来出现故障问题,可能只是一个系统厂商的系统出现问题,现在则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两个厂商、两个应用、不同的功能同时出现问题。例如移动护理的入科功能和HIS的发卡同时不能使用了,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经查原因是平台的注册服务的服务器端口出现了问题。这都需要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

第五,运维集成平台,需要配套建立新的沟通模式。厂商负责什么,信息中心负责什么,要分工明确。集成商负责判断问题,不管是发送方、平台,还是接收方,任何环节出现的问题,都由集成商负责排查。业务厂商主要负责查找自己系统的问题。信息中心负责督促、解决问题,同时反馈用户问题。

 

   点点滴滴:思考集成平台热点问题

最后,王力华谈了这些年来建设和运维集成平台的一些思考:

第一,如果建立了集成平台,在数据交换上是否都要使用?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力华对于集成平台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力华对于集成平台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对此,王力华认为,如果需要数据交换,应优先使用平台的传递方式,充分利用集成平台的优势。但是,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数据交换,都要使用它。事实上,北大人民医院目前也不是全部数据交换都通过集成平台。有几种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点对点方式。“比如,有数据交换,对时间性能要求非常高,比如两个连续的操作,这种情况下就不适用集成平台,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另外,技术上比较复杂的特殊接口,不具有共性,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

第二,传递数据的消息大小,是否对集成平台的性能也存在影响?

对于平台而言,即便是高峰时期,高峰时段每秒需要处理14条消息,集成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还是有富余的。反倒是需要考虑业务系统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处理能力。

第三,数据交互到底要不要实时?

目前北大人民医院80%的数据交换,都能够在1分钟之内完成。技术复杂性和实时性是双刃剑,实时性的要求加大了技术复杂性,如何处理这对矛盾,需要较好地去平衡。比如,非实时数据传递能够很好的满足科研需求,但对于业务数据交换需求则无法满足。

第四,整合后的数据处理过程,有时候会变得比较复杂?

这个问题和集成平台本身没有关系。只要做了数据集成,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全院数据整合到一起后,一旦需要修改,就需要从头开始,逐一处理,才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数据集成后的手工拆分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王力华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个病人姓名、出生年月完全相同,在办理入院误合并为一个人,发现后需要将数据进行手工拆分,就涉及到比较大的工作量。”

王力华最后小结道:“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认为,集成平台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异构系统的方式。集成平台项目的实施可以统一规划,逐步推进,而不是一刀切。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不能只看到了好处,需要对实施和运维的难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还要建立新的沟通管理方式,跟上这种集成模式,才能保证集成平台的运维,能够平稳地继续下去。”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南湖HIT论坛】王力华:北大人民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上线三年之思考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