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信息化助力医疗“放管服”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推进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管理

来源:健康中国

6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主要举措和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进展情况。

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是保障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资源,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更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管理方面探索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审批服务便利化。2017年4月,在全国全面启动实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电子化注册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上公开办事信息。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依托电子化注册系统,集中全面公开相关文件依据、办事指南、准入条件、常见问题、举报方式等,提供样例表格、填写说明,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询,尽最大的努力为申请人提供清晰的政策指引。二是网上办理注册登记。登记注册的申请、受理、审核、决定等各环节全部在网上办理,通过系统后台形成科学细化的审批权限,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电子化注册打破了传统审批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极大方便了行政管理相对人在办事过程中的方便程度,提高了效率。而且网上办理还提供了“不打烊”“不见面”的审批服务,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三是精简材料、环节。进一步精简审批材料,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解决了“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第二,加快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群众看病就医。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信息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后台关联整合集成,形成医疗资源配置地图,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分析医疗资源的使用、流动和运行情况,通过分析不仅仅加强了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同时也为更好的制定政策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健康中国APP、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登录电子化注册系统的信息查询端口,查询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第三,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医疗行业发展的活力。最近一年来,我委推出了一批简政放权举措,近日我委又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将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与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证合一”;组织清理“无谓证明”,就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这些证明一律取消,同时取消医疗机构验资证明,由申请人对注册资金真实性负责等等。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优化了医疗行业的准入政策环境,吸引了更多力量推动医疗行业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丰富医疗资源供给。前几天,我委刚刚发布了医疗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等3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加上之前发布的7类(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一共有10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这类新型医疗机构,一方面精准对接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差别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补充和加强了医疗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建立了平台化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共享。像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医疗消毒供应中心主要是面向不具备检验、病理、影像、消毒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既有利于降低基层医疗机构的举办运行成本,又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一举两得,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总的来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巩固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一是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各项改革举措,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

二是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加快推进电子化注册系统横向联通以及更广范围实现功能集成、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实现功能集成,让更多事项“一网通办”“一办到底”,努力做到申请人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甚至不跑路;

三是加强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不少地方(如北京、辽宁、浙江、山东、河南、四川、西藏等地)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推动改革,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总结推广,鼓励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放管服”改革再上新台阶,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

电子化注册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付强介绍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

电子化注册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医疗机构、医师、护士3个子系统组成,共有4个登录端口,即医师和护士个人端、医疗机构端、行政审批端和社会公示端。

(一)个人端和机构端的主要功能。全国所有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均已配发了个人端和机构端的登录账户和密码。个人端和机构端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生成个人(机构)专属执业信息档案,包含了个人(机构)的全部执业信息,并可以实时修改维护,这也是全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大数据的基础;二是业务办理功能,办理医疗机构登记、医师和护士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等均可通过个人(机构)端提交办理申请,并跟踪查看办理流程。

(二)行政审批端功能。全国所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均授予了相应层级的审批权限。行政审批端有两项功能:一是行政审批功能,对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业务办理申请,进行受理、审核和决定;二是统计查询功能,系统可以多层次、多维度调取、分析本辖区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数据信息。

(三)社会公示端功能。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基本信息通过社会公示端,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搜索查询。

电子化注册系统分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格式、运行流程和操作界面,各省分别建立各自的省级电子化注册系统,与国家级系统和省当地政府政务服务系统横纵对接,从而实现了数据信息的跨层级、跨地域、跨业务系统的畅通流动。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电子化注册系统与医疗机构校验、医疗机构质量控制、医师资格考试、医师定期考核、医疗监督执法等业务系统的协同链接,努力在更广范围实现信息共享。

二、电子化注册系统的特点

电子化注册系统的功能设计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操作便捷。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业务全部通过电子化注册系统办理,与线下审批大厅相结合,免去了申请人来回奔波之苦。系统的操作界面清晰、操作流程简单,使用电脑、手机均可以登录系统,能够随时随地的提交申请、查询进度,让审批不再“烦人”。

二是动态及时。电子化注册系统为所有医疗机构、医师、护士都配发了账户和密码,可以实时修改上传本机构和个人信息,这就让所有医疗机构和人员都参与到电子化注册系统数据的更新和维护里来,最大限度的让系统数据“动”起来、“活”起来,建立了政府医疗行业治理的大数据基础。

三是开放共享。电子化注册系统的数据信息是开放的,政府、行业、社会都可以享受到数据信息服务。政府部门通过系统后台,动态掌握医疗资源的配置、使用、流动等情况,为编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推动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其他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向。社会公众通过电子化系统查询有关信息,这既是广泛参与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也方便了自己看病就医。

北京市率先开展电子化注册工作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委员高小俊介绍了北京市在推进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的工作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电子化注册工作的开展情况。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电子化注册的工作,时间是2015年的11月,我们在北京的朝阳区电子化注册试点工作。随后相继开展了护士、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11月,我们在朝阳区开展了医师电子化注册试点工作。通过两年多的推进,建立了由医师、护士和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系统共同组成的北京市医政医管电子化注册平台,并不断地拓展工作内容,并陆续开展了美容主诊医师、知名专家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电子化备案。2017年5月份,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了相关通知,目前北京市的医师、护士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已经在全市全面实施。截止到今年5月底,全市有10万余名医师、12万余名护士完成了个人的电子化注册账户的激活登记,激活率超过了95%以上。多个办事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办,最多跑一次,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办事的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精准、更加优化的服务。

第二,工作特点

(一)实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幅提高审批效率。优化审批服务是电子化注册的重要功能。电子化注册系统同时开发了网络端和手机端功能,办事人可通过互联网端直接录入和核对信息,提交办事申请,查询办理进度。系统对医师、护士的资格、注册等信息进行自动验证,避免错误信息提交;行政部门可在网络端对有关信息进行查验并进行在线指导,大大减少了办事人来回“跑腿”补正材料的困扰。借助网上流程,大幅减少和合并功能相似的材料,整合有关办理事项程序,医师注册共减少办理材料10项,护士单件申请材料件数从“5-20页”精简为“0-6页”,办事时间也大大缩短。

(二)完善电子注册档案,强化自我管理主体责任。电子化注册实施后,信息系统的用户从行政部门拓展到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实现了辖区内医护人员执业生涯全周期动态管理。机构、医师和护士在获得更多信息和管理权限同时,也负起了更多自我管理的主体责任。通过信息系统,医疗机构可对本机构医师、护士资格、执业、多点执业等信息进行查询和统计,为加强内部管理、合理进行人员岗位调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医护人员可激活个人账户,查看自己的资格信息、注册信息、历史执业记录等个人档案,并进行学历、毕业学校、任职资格、照片等信息的更新。以上措施使全市医护队伍的信息更加精准,静态的档案变成了实时更新的“活档”,也大大调动了机构、医师和护士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信息公示共享,促进社会共同监督。实施电子化注册后,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执业和许可信息数据进一步完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行政许可和医师执业等信息的主动公开力度,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官网上建立电子化注册平台入口,优化了面向公众的查询公示功能,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增加了二维码;群众可以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网站的“北京市医政医管电子化注册平台”栏目中查询本市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执业注册信息,还可以通过扫码验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真伪,全面强化了公众对行业管理的参与共治和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促进注册系统与信用信息等系统的联通,为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四)探索跨区域注册试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落实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医疗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方式、建立更高效率的跨区域医疗人才流动机制已成为迫切的改革需求。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北京市与津冀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了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医师区域注册试点工作的文件,简化京津冀地区医师区域注册要求,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医师、护士、机构注册的电子注册改革,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提高注册和管理效率,为深入推进区域协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和政策基础。

下一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将继续积极推进电子化注册和网上办事服务,完善系统流程、优化方案设计,提升服务和管理功能;以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构建配置合理、运行规范、监督有力的准入管理模式,为社会办医、医生护士执业打通审批环节的“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孙鹏】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信息化助力医疗“放管服”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持续推进医疗机构电子化注册管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