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朱小兵
导读:
新医疗时代的患者信息“集成”,一定不是信息技术的集成,而是医疗服务的“集成”。
谁来负责“集成”患者的信息?从事医疗信息化(HIT)的同行或许会哑然失笑,这还用问吗,医院、区域卫生平台,我们有集成平台、还有360度患者视图。
对此,我想先分享近期个人的一点感触,看看对于现有健康医疗数据“集成”的逻辑,是否应该进一步理顺并使之合理化。必须声明,本人关于医疗的感悟大都是通过见证亲朋好友或自己十分有限的就诊经历获得,因而难免有失偏颇。毕竟医疗体系极其专业、复杂,对于医疗专业常怀景仰、心存敬畏。
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且不说被批评为“只看病、不见人”,缺少温度;就疾病的诊治本身而言,其实是一种碎片化、不连续的服务供给模式。从医疗信息化的视角,则表现为所谓的“信息孤岛”,其实质是医院不同医疗科室在现有生产组织模式下形成的固有孤岛,是临床各个部门、科室之间缺乏统筹协作的副产品。
不可否认,西方医学日益强调专业分工、专科化发展。这一规律,在它的发源地,自然有其道理。由于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是专科化、专业分工的一环,那么,谁来负责整合如此专业的分工,推动其围绕患者的需求提供连续性服务呢?对于普通患者而言,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一站式”医疗服务专业指导,而不是凭一己之力在碎片化的诊疗过程中摸索。从患者信息“集成”的逻辑看,当前医患之间的供求关系存在严重错位。
常常耳闻,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由真正意义的全科医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承担了“一站式”专业服务的入口、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守门人可以帮助提供连续的专业问诊、专科推荐、治疗路径的辅导和患者康复的指导等。要实现这一图景,全科医生必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在如此分工协作体系下,守门人才是患者信息的“集成者”。这应该是我国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原因。
换个角度看,谁最应该了解你的全部医疗健康数据和信息呢?首先是你自己,能够安全整合和管理所有个人健康信息的互联网服务必将兴起,数据必将回归患者;第二位才是能够常年专业帮助你看病、管理健康的人,即全科医生。综合型医院或专科医院的专科医生,应该是后续需要看到数据的人。对于这一问题,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的看法十分中肯:“让全科医生什么都能干,不现实。但作为守门人的全科医生是要解决患者的大部分健康问题并为患者提供指导与转诊服务的,这是全科医生的职责。目前中国的问题是,全科医生大多不会主动履责,一是没有积极性,二是没有能力。让全科医生真正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是让机制起作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是让信息技术工具起作用。二者的量级不一样、应相互结合,不可舍本逐末。”
也许,有患者庆幸自己“聪明”、会看病。但除非医学专业背景,就算你很努力,也很难成为“聪明”的患者。毕竟,许多疾病的专业性、支付机制十分复杂,如果不是亲力亲为,亲眼所见,是没法理解正确的就医路径的。医院流行集成平台、CDR,更多解决了患者在单体医院的数据集成和展现;也有一批十分优秀的医生,会耐心教育患者,前来就诊时尽可能准备好自己的病历资料;近年来大型公立医院日益兴盛MDT(多学科联合诊治),也只是局部的改进,不是根本性的生产模式变革。因此,就算单体医院或区域数据整合得再好,在一个旧的生产模式下,其产出效果也十分有限。
刚刚在杭州结束的云栖大会人气空前,从新零售到新制造,即将退休的马云总能洞见未来,虽然他在医疗行业很不受医生的待见。在互联网信息社会条件下,零售、制造等传统行业都在酝酿深刻的组织变革、模式变革、管理变革。相比而言,医疗行业的进步,还是慢了许多。正因为如此,才有理由更加坚信,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新医疗时代一定会到来。过去5年来,医院逐渐接受并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挂号、缴费、查询),对于患者就医体验带来了明显的改善,但这一切依然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数据驱动医疗的智能化,前提是推动医务模式、诊疗协同的变革,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落到诊疗本身。
信息化建设不是目的,还必须不断反思业务流程、生产模式、数据产生和使用的逻辑。唯其如此,才能全面释放信息技术的效能。正是从患者的立场出发,呼吁医疗信息化(HIT)全面回归临床。
新医疗时代的患者信息“集成”,一定不是信息技术的集成,而是医疗服务的“集成”。正是进一步从患者的立场出发,期待推动医务组织模式、供给侧的深刻变革。
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请添加“HIT专家网”小助手微信好友后提交你的申请哦
(请注明姓名、单位名称、职务、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以便有针对性加群)
【责任编辑:谭啸】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