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CHIMA2020】薛万国:从30年变迁看HIS系统创新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

“在谈论未来的创新之前,不妨先回过头来看一看。”

8月29日,在CHIMA 2020的“HIS创新与发展”分会场上,解放军总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薛万国对HIS系统的创新问题进行了回顾,通过总结过往的经验与教训,展望HIS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顾30年创新的得与失

从1988年至今,薛万国主任投身医疗信息化领域已有32年。在这30多年时间中,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系统架构几经更迭,基于IT技术支撑的医院业务创新也始终没有停止前行步伐。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成功的经验有之,值得总结的教训亦有之。结合个人经历,薛万国从业务与技术的双重角度,回顾了创新的得与失。

1.业务创新的得与失

从业务角度看医院信息化的变迁,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30年前处于尝试探索期,当时的关注点是某个业务环节能否计算机化、能否被用户接受,难点在于计算机的软硬件条件有限、用户的操作水平不高,主要的探索包括门诊收费、医嘱处理等;20年前进入流程再造期,关注点在于通过信息共享,将点状应用扩展成线状应用,难点在于业务模式的改变与流程再造,典型例子包括基于分散式划价的住院收费等;目前进入深化拓展期,关注点集中在业务智能化、互联网服务模式等方面,难点在于智能化水平、专科化应用,典型场景如专科化的智能医生工作站、患者服务等。

“从一点一滴做起,医疗信息化对医院业务变革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但也有很多没有达到目标的遗憾。”薛万国认为,这些遗憾包括:精细化管理的愿景尚未实现,目前还不能做到“管理到每一片药、每一件低值耗材”;临床路径的愿景尚未实现,普遍存在临床路径应用率低、偏离路径多、软件灵活性不够等问题;医疗信息全面采集的愿景尚未实现,门诊病历录入的覆盖度、完整度都比较低;智能化应用的愿景尚未实现,既有的智能化功能(甚至包括合理用药)价值不高、体验不佳;病历录入结构化的愿景尚未实现,录入体验差、表达自由度受限、模板通用性差等问题,导致临床用户的接受度普遍偏低。

2.技术创新的得与失

从技术角度看医院信息化的变迁,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30年前的“主机/单机阶段”,在此阶段,数据库技术的出现奠定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处理+呈现”的软件架构基本形成;25年前进入“客户/服务器阶段”,C/S架构带来了信息系统的架构革命,显著提升了用户界面体验和系统性能,拓宽了应用范围;现在进入“互联网阶段”,新技术提升了系统服务的可及性,使得面向患者的服务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系统架构由集中向分布式发展。

薛万国认为,技术变革使得应用创新成为现实,但同时也有一些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获益不大,或尚未达到预期,例如:

多层架构,其宣称的提升软件复用度、便于业务逻辑修改、系统可横向扩展等优势特点并未真正达成,而由此带来的软件额外开销显著增加、业务系统性能普遍不高、开发难度增加、运维复杂度增高等问题,值得注意。

B/S架构,其宣称的优势是可简化软件的安装、更新与维护,但同时也会面临浏览器类型甚至是浏览器版本不兼容等问题,软件易维护的优势也并不比胖客户端突出太多。

智能化技术,在“辅助医生提升质量”等核心价值点上,现实情况远未达到预期。

Hadoop架构体系,由于医院处理分析的数据量绝大部分在百例以上、万例以下,Hadoop擅长处理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发挥并不明显。

敏捷开发,这是一种适用于需求尚未清晰情况下的快速迭代方法。但对于复杂的医院信息系统而言,必须遵循顶层设计,而不是敏捷设计。

薛万国认为,部分新技术或技术创新在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由其增加的复杂度难以平衡,这个问题值得反思。“就好像一个不太会和面的人,掌握不好比例,‘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功夫都耗费在使用新技术和解决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上面了。”

医院信息系统创新的分类、分层管理

1.医院信息系统创新的三个层面

在薛万国看来,医院信息系统的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创新、功能创新、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得业务系统易于维护、易于扩展,同时促进了新的业务模式;功能创新,是指借助业务系统易用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提高了业务环节中的工作效率;模式创新,是指医院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也是最高层面的创新。

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的“新”应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医院信息系统的创新,应注重三方面创新的同步发展。“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功能与模式的变革才是我们的落脚点。”薛万国建议要关注“需求驱动和技术创新的互动”。目前,医院在智能化、专科化领域的功能需求,以及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的转变,都要求技术创新予以支撑;同时,技术创新也有可能刺激一些新的需求、新的模式出现,从而实现“最高层面的创新”。

薛万国强调可以借鉴国外电子病历应用当中曾经提倡的“Meaningful Use”的理念,开展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 Innovation)。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对创新的价值有所甄别与判断。

2.医院信息系统创新管理的三种策略

在对医院信息系统创新进行管理时,薛万国借用Gartner提出的节奏分层应用策略(Pace-Layered Application Strategy),也即按照变革和创新的速率来管理创新,将典型的信息系统分为三个层级,如表1所示。

表1 三类典型的信息系统创新管理策略

系统分类 变化节奏 生命周期 开发方式
记录型系统 较慢,每6~12个月有一些小变化 10年以上 瀑布式开发70%+交互和增量式开发30%
差异化系统 中速,每3~6个月 1~3年 瀑布式开发40%+交互和增量式开发50%+敏捷式开发10%
创新型系统 快速,以周为单位 0~12个月 瀑布式开发10%+交互和增量式开发30%+敏捷式开发60%

将此模型对应到医疗行业中,薛万国认为:

记录型系统包括HIS系统、PACS系统等基于事务处理、完成医疗记录的基础业务系统。这类系统非常注重宏观的、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对于业务端需求无需事事响应,需要经过全局考虑之后统筹兼顾。架构方面通常采用大型、模块化设计,开发方式建议采用70%瀑布式开发+30%交互和增量式开发。

差异化系统包括一些智能化应用、绩效管理系统、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等,各个医院各有特点与导向。这类系统的管理模式应是响应式的、由业务端的需求主导。架构方面建议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结合新老模块套装软件的组合。开发方式建议采取40%瀑布式开发+50%交互和增量式开发+10%敏捷式开发。

创新型系统包括患者服务系统、互联网医院等,管理模式灵活、随机,强调随时应变,架构方面通常采用轻量级、突发式的,以移动和云计算技术为主导,开发方式建议采取10%瀑布式开发+30%交互和增量式开发+60%敏捷式开发。

3.重构稳固的医院基础信息系统

在上述三类系统中,记录型系统无疑是基础与重点;构建稳固的医院基础信息系统,也是医疗信息化的首要工作。所谓医院基础信息系统,是指在整个医院信息化应用体系中,提供基本业务功能,对整体起到基础支撑作用、采用一体化设计的系统集合。

医院基础信息系统的功能任务包括:支撑核心业务流程(以全数字化工作流程为基础,重构内部信息流)、构建医疗数据资源池(实现电子病历一体化,形成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核心)、开放数据接口服务(建立开放系统,为外部系统集成提供条件)、建立核心功能服务(为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业务模式需求提供统一业务逻辑)等。

作为“基础”,稳固是第一位的要求。但目前医院使用的基础信息系统基本都是从早期系统发展而来,当时的系统设计不足以支撑目前的全数字化业务流程需求,只能采用“打补丁”的方式进行演变,普遍存在外挂式的CDR、系统不开放等历史遗留问题。因此,“重构稳固的医院基础信息系统”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创新任务之一。

“医院基础信息系统应该做到20年不做颠覆性改变。”薛万国曾在3月28日举办的“新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这一观点,并引发了业内讨论。针对这一问题,薛万国再次进行了阐述:“20年不做颠覆性改变”不但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回顾过去30年甚至更早的手工时代,病历记录内容与核心医疗流程都没有发生改变,这是支持一个稳固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基础。同时,业内对于医院基础信息系统的认识与理解正在逐渐进步与成熟,这也为我们重构一个稳固、长期的系统提供了认知上的保障。

寄语医信工程师:认清创新本质、保持技术简单

回顾过往三十年,薛万国寄语年轻一辈的医信工程师:

首先,要认识到在医院信息化创新的三个方面中,业务创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支撑。所有的创新都应围绕业务创新展开,医信工程师要对技术创新的价值有所判断,避免无谓创新。

其次,面对技术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概念”与“热词”,应认清技术的背景和本质,不跟风、不盲从,谋定而后动。

第三,技术上尽可能地保持简单,不人为复杂化。“我觉得一个工程师的能力表现在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技术、最低的成本去解决。并不是技术越复杂的方案越先进,脱离应用价值谈先进不应该是工程师的追求。”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赞(4)

评论 1

评论前必须登录!

 

  1. #1

    接地气、务实,可作为执行纲领参考;
    每个系统的业务场景不同,设计和关注点应该不同,目标也不同,评价标准也应区分开;任何绝对的一刀切、蹭热点和过渡包装、频繁翻建,都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

    maico1014年前 (2020-09-0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CHIMA2020】薛万国:从30年变迁看HIS系统创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