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朱晨
【编者按】
近期,HIT专家网创始人、总编辑朱小兵撰文《当你听到信息科主任轮岗不再惊讶时》,讨论轮岗问题,引发行业热议。本文是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信息处处长朱晨的轮岗心得。
HIT专家网开设“轮岗大家谈”话题专栏,欢迎医疗信息化同仁们就此继续探讨,可围绕但不限于以下问题:(1)您的轮岗经历和感悟?(2)面对轮岗常态化,信息科应该如何系统规划培养后备军?(3)轮岗后,新、老主任如何继续携手合作,实现平稳交替?(4)新主任应该如何尽快适应信息科主任岗位要求?投稿邮箱:gong_chen@HIT180.com。
HIT专家网组织行业讨论“信息中心主任轮岗”话题,作为一名曾经历轮岗又回归信息中心的从业者,我结合自身跨部门任职经历,谈谈对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轮岗制度的理解与实践体会。
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我曾先后履职医院医务、科教、信息、装备、门诊、质管等多个部门。2000年初,医院安排我到信息部门工作,从此开始了与医疗信息化的“不解之缘”。2016年11月,我从信息处轮岗到了门诊办公室,2020年1月又到质量管理办公室;2023年3月,医院又让我回归了医疗信息化一线。这样的经历,让我对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轮岗的意义、挑战与应对有了更多的体会。
首先,信息中心主任轮岗制度是当前政策要求下的必然选择。
此前,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轮岗仅为个别现象,近几年来已逐渐成行业常态,这与政策要求紧密相关。
比如,《全国公立医疗机构行风管理核心制度20条(2024版)》提出了“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关键岗位指涉及人、财、物等业务处置权或决定权的岗位,包括“信息”。该政策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制定关键岗位的轮岗制度,将轮岗工作纳入“三重一大”事项管理;涉及关键岗位部门的负责人在同一职位的连续任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届或最长不超过10年(每届年数按照各机构实际执行)。
信息之所以被纳入轮岗范围,是因为其涉及信息化项目招投标等与财务相关的工作。因此,在现行政策背景下,每一位信息中心主任任职者在踏上这一岗位之初,就应对未来的轮岗可能性有清晰的认知和心理准备,并将其视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有人认为:“信息中心是技术部门,为了医院信息化的长久稳定发展,最好不轮岗。”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财务、医工、药剂、基建等部门负责人的轮岗屡见不鲜,这些部门同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部门负责人都经历多年基层磨炼、专业技术过硬,但他们依然要遵守轮岗政策。这些部门与信息部门均属于政策界定的“关键岗位”,存在一定的潜在廉洁风险。因此,信息中心主任轮岗并非对其专业性的否定,而是基于岗位性质作出的制度安排,是医院管理者应具备的“制度自觉”。
第二,轮岗大背景下如何保障医院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在信息中心主任必然轮岗的大前提下,如何保障医院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行业应当聚焦的核心问题。
当前,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的任职期限通常为6-8年。对于新上任的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无论是内部提拔,还是跨部门调任,面对纷繁负责的医院信息化业务,在短期内全面掌握工作脉络与规律都存在挑战,尤其是从临床业务部门轮岗过来的新主任可能还要兼顾临床与信息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新主任要明确工作重点,既要完成任期内目标,更要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信息中心主任这个岗位而言,管理职责(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权重应高于具体技术细节的钻研。试图在短期内成为信息化所有领域的技术专家,既不现实,也非岗位核心要求。信息中心主任应将重心放在战略规划、科室流程、需求管理、协调沟通、团队建设等方面。
在轮岗大背景下,新任信息中心主任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建设,避免团队能力集中于某一人,要有意识地识别和培养团队成员的专项专长,形成互补梯队,使团队整体具备全面能力、能高效协作。一支有战斗力的信息团队应该可以是“去中心化”的,即便主任后续轮岗离开,工作也能平稳交接,避免医院信息化发展中断或陷入低谷。二是流程建设,包括信息中心管理、知识库累积、项目需求等流程,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和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不因人事变动而出现断层或偏移。
第三,轮岗后的原信息中心主任应该怎么做?
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清醒认知个人与平台的关系:个人成就离不开平台支撑。信息中心主任任内的工作成绩,本质上是医院整体平台赋能的结果。
医院的发展不会因个人岗位变动而停滞,唯有持续提升自我,才能在不同岗位上贡献价值,为医院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建议信息中心主任在任时要有意识地跳出纯技术思维,着重提升战略思维、系统思维、领导力、项目管理等通用管理能力,这些才是跨岗位履职的核心竞争力。
绝大部分信息中心主任对信息化工作怀有深厚情怀,轮岗之后会有不舍和彷徨,也会有一些“脱离苦海”的解脱,这些滋味夹杂在一起的复杂情感,我感同身受。不过,从信息中心轮岗后,也并非与信息工作彻底割裂,我们可以找到与信息化相关的新定位,并继续发挥作用。轮岗后的“老信息人”,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需求,更在于他们成为了连接业务与技术的天然“桥梁”。
2016年,我从信息处轮岗到门诊办公室,虽有临床背景,但刚到门办时仍感不适应。但凭借多年的信息部门工作经验,让我选择了从数据角度切入。比如,在负责医院门诊绩效考核数据管理工作时,在对数据质控、日常数据异动监控等方面,我能迅速找到数据异常的根源与改进路径,同时意识到医院信息化建设方向要从原来单纯生产数据、采集数据,转变为对数据采集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等全方位的把控,以数据驱动业务管理优化。
类似案例在行业中并不少见:信息中心主任轮岗到其他部门后,由于身处需求端,反而能从更实用和更细致的角度理解信息化,为信息化提出更贴合实际的需求,对之前的工作也是一种补充、优化和提升。比如,有些从信息部门轮岗到运营管理部门的主任,凭借对数据的精准掌握,能通过构建运营数据分析模型、优化成本管控流程等方式,为医院降本增效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可见,轮岗后的主任若愿意持续关注信息化,能从需求端提出更贴合实际的建议,实现对过往工作的补充与升华。
回顾轮岗经历,有同事调侃我回归信息是因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则自嘲是这是一名“信息化发烧友”的“为情(怀)所困”。毕竟,这是自己钟爱并为之努力过、奋斗过、付出过的事业,无论岗位如何变动,这份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热忱与责任始终不会褪色,反而会在不同角色的历练中显得愈发清晰。

【上期回顾】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