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院CIO普遍关注三方面需求(附视频)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 朱小兵

医院平时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对于抗击疫情突袭至关重要。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新基建热潮下,医院数字化转型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支撑?

10月22日举行的“VMworld 2020 China线上大会” 医疗行业CIO圆桌论坛,聚焦“新常态下医疗机构加速云化转型”这一主题,多所三甲医院CIO纷纷表示,医院信息部门的快速响应能力、医疗数据质量、网络与数据安全,已然成为医院最为关注的三方面需求

疫情加速医疗数字化转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介绍,这次抗疫,上海市政府、卫生健康委、医保局都有涉及医疗信息化建设配套的政策举措出台,需要医院信息部门在短时间内完成落地。特别是紧急加速互联网医院建设,为应对疫情期间患者不便来医院就医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开通的药品配送、复诊患者线上检查预约、在线医保支付等功能,都对医院信息中心快速响应需求、快速改造流程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是医院未来重要的信息基础能力,也是满足建设智慧医院的基础支撑,在未来3-5年将持续受到医院关注。

北大医疗产业集团互联网医疗部总经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黎介绍,北大国际医院是北京市第一批提供网上免费抗疫咨询的医院,100多名医生参加了网上抗疫咨询,提供发热咨询、药事咨询等,并专门为武汉开通在线抗疫咨询,通过远程方式支持援鄂医疗队抗疫。信息中心第一时间开通VPN,让医务人员在家里就能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线上服务也及时开通;为实现数据上报,及时提供相应的数据,开发上线流调表等功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数据中心主任张武军介绍,移动医疗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阅片,原来医生必须在放射科室或设备旁,现在通过移动设备、桌面云、VPN网络传输,医生可以随时随地远程阅片。在污染区域,可以通过智能语音录入,更为便捷。机器人也在院内物流、消毒等方面发挥了作用。通过云医院部署,帮助快速搭建方舱医院,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从2019年开始,全院就对网络设施进行了优化升级,并且打通内外网。无论是发热区还是隔离病区,都有高可靠的无线网络,可以对院内感染防护流程进行监控。电子病历系统全面集成了患者检查检验数据,基于此,可以为患者流调、医生接诊等工作提供后台数据分析能力。

深圳市人民医院信息技术部主任李体远介绍,疫情期间,患者需填写流调表,门诊前因此排起了长龙,极易导致聚集性传染。医院立即组织工程师开发了线上问卷系统。患者可以通过PC端、移动端提前在家填写问卷,也可以来医院后手机扫码填写问卷。分诊人员还采用人工智能头盔,对人群进行扫描。一旦出现发热患者,马上即可甄别并采取隔离措施。无论是线上填写流调表,还是头盔扫描,这些数据都可以自动导入到门诊电子病历系统,避免了患者排队,提高了医生就诊效率。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王琮禹介绍,疫情导致很多医院线下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该院紧急上线互联网诊疗、线上直播两个模块。患者可以免费咨询专家,其中不乏省外患者。信息中心有专人跟进咨询进度,提醒专家及时答复。院内自助机支持人脸识别,减少患者因为物理接触导致交叉感染。医院实现5G全覆盖,智能机器人可以帮助药房送药,经过电梯控制系统联动,自动开关电梯门、呼叫电梯等,中间没有任何接触,直达病区由护士接收。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网络信息部副主任卫荣介绍,在疫情期间通过已建成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医院紧急开通了“发热咨询”、“湖北直通车”、视频会议、会议直播等线上服务。针对医院复工后可能面临的患者院内聚集问题,信息中心很快实现线上分时段预约检查、采血,以及病历邮寄等服务。疫情发生以来,该院的医技预约达到38万人次,线上开药配送开展17万例。方便门诊也被搬到了线上,减少了患者在门诊、检查等科室的聚集问题。医院在2015年上线移动办公协同,2018年7月上线互联网医院平台,都在本次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医院业务应用的互联网化不仅是为了应急,还应是常态化工作。截至目前,医院互联网APP已累计下载320万次,用户120万,共有870名医生线上开展业务,诊疗人次累计达到80余万人次。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不仅优化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扩大了医院的服务半径。数据显示,有30%以上注册用户来自省外,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

医疗IT快速响应将成常态

“疫情催生了很多需求,未来也会成为常态化。比如,对医疗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快速响应、敏捷开发。这就要求信息中心一方面需要加快应用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云计算。”王奕主任表示,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设了规模化的私有云、混合云,可以支持业务需求的变化和应用的快速部署。

2020年,北大国际医院获得了北京市颁发的互联网诊疗资质。李黎主任认为,互联网医疗有自己的特点,新的技术会推动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的应用快速变化,需要快速迭代;互联网业务,运营为先。这对医院信息部门提出挑战:如何快速迭代,需要改变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部署模式。

王琮禹主任介绍,疫情加速了互联网医院的建设,每家医院都进行尝试,但是大量外网的接入,需要配套安全措施的跟进。而且疫情期间,网络安全厂家人员也被隔离,安全保障任务成为信息中心的一大挑战。

卫荣副主任介绍,疫情之中,医院内部对于信息化依赖度剧增,各个层面对信息化也更加容易接受,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如何在关注已有、常规的信息化建设及数据管理、上报等工作的基础上,抓住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契机,快速完成信息化项目设计、上线、快速迭代等工作,对于信息部门的快速响应、工作分配、项目管理能力构成挑战。这就要求医院信息部门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思路,引入新技术应用到相关业务领域,比如虚拟化、混合云的弹性基础架构,互联网行业的极简模式、快速迭代等先进理念。

疫情暴露医疗数据质量短板

王奕主任介绍,疫情期间,各部门数据上报和共享需求特别多,对于数据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推出了互联互通等数据标准,但是目前各数据上报的标准和口径不一致,导致医院各条线上报的数据结果不一致,而且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

“数据的质量问题凸显。数据上报过程中,发现数据还是不够细、不够严谨。需要对医院的数据模型进行梳理、治理。”李黎主任认为,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北大国际医院所有的核心系统都已经私有云化。公有云也是未来趋势,由于担心数据安全、带宽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医院会采取私有云和公有云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公有云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可以根据应用的特点和类别来逐步过渡。存放到公有云的数据,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进行脱敏,确保数据安全。

张武军主任表示,要构筑临床大数据中心,数据质量的提高是必然。首先要有空间容纳数据,其次要有能力把无效的数据暂时过滤并保存,第三要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肺部结节的诊断,不仅可以发现肉眼观察不到的病灶,还能与蛋白组学、生物组学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形成医疗设备的AI能力。

医疗数据安全问题突出

“网络安全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重心。”王奕主任说,“越来越大规模的云计算设施,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通过各种扫描、渗透和监测手段,每次多少会发现一些安全的漏洞。”此外,由于缺少统一的数据安全体系,不能保证数据共享之后的安全性。

李黎主任认为,原来医院数据不能出医院,但在目前的互联网、云计算环境下,内外数据完全不进行交互已经不可能。如何既能满足业务发展要求,又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对日益丰富的互联网应用进行体系化管理?这些问题都摆在医院信息中心面前,需统筹考虑。李黎主任也十分看好公有云的应用服务,比如人工智能、算法。“未来,CDSS等AI应用可能会更多地基于公有云的方式部署:一方面用知识库支持CDSS,另一方面知识库的形成又需要通过机器学习训练,不断完善。设想如果各家医院各自形成脱敏的知识库,共享到公用云,并将各家医院的知识库汇集到一起,形成更完善的大知识库,反过来为各家医院提供服务。一旦形成这样的模式,就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

李体远主任说:“我们聘请了专家团队帮助进行安全防护,因为医院需要定制的安全防护措施,帮助发现安全的薄弱环节。比如医生开通在线问诊后,各方面漏洞比较多,需要有专业团队开展漏洞扫描,制定安全防护策略。此外,公有云如何在法律层面保护患者隐私?既往法律是默认隐私数据在医院,如果要出医院,是否要经过患者同意?我们更重视私有云建设,既保护隐私、保障安全,又能充分发挥云的技术优势。”

卫荣副主任也提醒,疫情期间很多系统快速上线,往往容易忽略系统安全、数据备份工作,尤其是患者的隐私保护方面。

针对医院CIO们关心的问题,VMware大中华区CTO李刚建议,医院信息系统经受住了疫情这一“压力测试”,彰显敏捷性确实是医疗IT团队的重要能力,需要持续积累锻造。云计算架构可以在短期内增强敏捷性,信息部门需要构筑面向多云环境的管理能力。

VMware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严俊介绍,VMware智慧医疗云平台在医疗行业可以得到深度应用,通过私有云、混合云、多云的任意组合并且统一管理的分布式云平台基础架构,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医疗应用开发和运行平台,按需提供安全的智慧医疗服务交付模式,为智慧医院提供坚实的“数字化底座”。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医院CIO普遍关注三方面需求(附视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