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苏大附二院汪春亮:以“456”为目标,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信息化规划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456’评级目标。”

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二院)信息处处长汪春亮阐述了这个目标的主要内容:在现有评级基础上,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通过6级评审、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通过五级乙等评审、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通过4级评审。

苏大附二院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实现这个目标会不会有点难?汪春亮坦言:“设置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为实现‘456’评级目标,我们将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勇于登攀。”

在各类评级要求的指引下,苏大附二院将加强各类系统与应用的建设,夯实信息化基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不断深化线上、线下智慧服务,为医院业务开展、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技术支撑,力争做到信息化建设与服务需求提升相匹配、业务流程优化相融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息处处长 汪春亮

短板不短,高峰要高,信息化建设要助力医院发展

1997年,苏大附二院开始信息化建设,先后经历了费用导向、临床应用导向、数据导向、智能导向等多个建设阶段,目前建成各类系统累计160多个,包括HIS、EMR、LIS、PACS、临床路径、集成平台与数据中心、治疗系统、人工智能、移动护理、移动输液、院内导航、互联网医院、远程会诊、一体化平台、OA、CA、CDSS等,其中包括自主开发的体检系统、集中预约、排队叫号、银企互联、工资查询、支持转运等系统,硬件数量在5000-6000台之间。

汪春亮本科研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硕士阶段攻读软件工程,2002年进入苏大附二院信息处工作,历经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他的感触是,与团队一起,走稳每一个向上的台阶。

在过去的几年里,按照“短板不短,高峰要高”的建设思路,苏大附二院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频频发力:2016年,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苏大附二院作为试点医院之一,顺利完成了“智慧急救平台”的建设工作,急诊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推动院前院内的有效衔接,争取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救治效率。

据汪春亮介绍,该项目对救护车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移动信号将音视频、车载病历、患者生命体征信息等数据及时传到院内;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数据的自动采集,并自动记录到患者病历、抢救记录单、患者视图中;苏大附二院的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与院内业务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以胸痛中心为例,在其诊疗所需的40多项数据指标中,已有70%以上可以实现自动采集。

2018年,苏大附二院浒关院区投入运营,通过对原有HIS、LIS、PACS 等系统进行支持多院区的改造、重构,实现了统一患者管理、统一支付管理、统一成本核算、统一绩效考评,满足了医院对多院区一体化、同质化管理的需求。同年开始推动“一个平台(集成平台)、三个中心(临床数据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科研数据中心)”的建设,2020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

为了强化业务协同,实现门诊/急诊/住院一体化、医/护/药/技一体化,以及临床/科研/管理一体化的目标,2020年,苏大附二院推进基于微服务化的一体化工作平台建设。以医生工作站为例,苏大附二院将专科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辅助决策等信息模块进行全面整合与交互,以一站式、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医生使用。汪春亮介绍,对于医生而言,相当于拥有了适合工作所需、完全个性化的工作门户,有效提升了软件系统的易用性,同时也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IT基础设施要提供强有力支撑

2019年,苏大附二院共计推进65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上线了24个系统;2020年,推进46个项目建设、上线了24个系统。大踏步向前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得益于一体化平台提供的集成能力,另一方面也来自全院IT基础架构的健壮和弹性支撑。

首先,IT基础架构保障了业务的连续性,关键业务要高性能。目前,苏大附二院的HIS、EMR、LIS、PACS等四个核心业务系统采用高性能X86服务器+全闪存存储的架构,其他系统则全部采用虚拟化部署,并搭建了两个集群。其中,高性能集群承载着四大核心系统之外的业务系统,比如手麻、心电、体检、重症监护,以及财务系统等;普通集群则承载着一些非重要的业务,比如网站、共享FTP等。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双模架构,并将虚拟化拆分成两个集群,主要出于对性能与成本的综合考虑。

其次,IT基础架构保障了数据安全,核心数据不丢失。苏大附二院机房采用两地三中心架构,四大业务系统采用双活模式,并通过数据分层、持续性保护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汪春亮认为,新时代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正逐步进入“数据导向”和“智能导向”的新阶段,业务应用产生的数据量将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数据中心必须性能稳定、灵活可扩展、支持快速部署。传统的存储产品已逐渐表现出性能不足的“乏力感”:不但读写速度慢,延时高,调优过程复杂,而且由于架构性能较为单一,缺乏云基础设施与实时处理大数据的能力,难以迎接面向未来的挑战。

为此,苏大附二院引入了业界技术领先的第五代存储,这是一款现代化基础架构平台,采用端对端NVMe(专为基于内存的存储而设计的存储协议)架构及全闪存阵列,有效提升性能,灵活的体系架构便于进行纵向与横向扩展;借助AppsON功能,支持容器技术和敏捷开发(DevOps),可以在存储上直接部署、运行业务应用,包括各类云原生应用,为传统数据中心向云数据中心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汪春亮认为,第五代存储帮助苏大附二院提升了数据中心的性能和工作效率。比如,数据缩减功能是始终开启的,压缩比的大幅提高有效节省了机房空间与IT预算;超低延时等性能提升了临床一线的工作效率,用户的直接感受是“业务不停、系统不慢”。

“IT基础设施的产品选型,首要考核标准是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与高性能,要有灵活的体系架构便于进行纵向与横向扩展,有较高的压缩比来节省机房空间与IT预算,有超低延时的性能来提升临床一线的工作效率。其次,供应商的技术服务能力也很重要。”据汪春亮介绍,无论是在数据库迁移、系统切换等关键节点,还是在日常性能调优方面,选择技术服务能力卓越的供应商才能为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谈及未来,汪春亮说:“我们在部分虚拟化业务系统中计划引入超融合,打造计算、网络、存储三位一体的IT基础架构。在医院发展的关键阶段,IT基础设施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业务的前进步伐。”

核工业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全国一流三甲医院、核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附属医院、高度国际化的医教研融合临床研究中心”。汪春亮认为,信息化的发展一定要跟得上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设定“456”评级的高远目标,以患者为中心,信息团队将始终围绕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秦勉】

赞(7)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苏大附二院汪春亮:以“456”为目标,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