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编辑整理:陈曦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模型、多模态融合等技术的兴起,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近期,中国信息协会算力网专委会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委员梅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借鉴电网模式,致力于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实现多源异构算力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共享。“中国算力网的发展愿景是构建像电网一样便捷高效的算力服务网络。未来,用户将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地使用算力资源。”
据介绍,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已形成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的核心布局。2023年10月,中国算力网粤港澳大湾区调度中心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算力网项目全国首个区域级资源调度中心,已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算力、数据、网络等资源云际互联、融会贯通;鹏城实验室牵头的中国算力网研究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一期工程连通20多家公共智算中心,汇聚智能算力规模达12E。
“到2025年,网络传输节点带宽达到10Tbps,30个以上规模算力节点接入;2030年,算力汇聚达到50E,关键节点实现100Tbps通讯宽带;2035年,形成完整的体系,达到全网100Tbps的目标,为国家提供坚实的基础算力支撑。”梅建平介绍,目前很多研究机构都提出了各自的算力网络结构,但算力体系的构建仍然存在一定复杂性,如算力枢纽定位不清晰、资源调度难度大、能源成本高、网络延迟问题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尤其是在算力节点互联方面,尽管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互联节点,但目前还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互联。
面对奔涌而来的医疗AI浪潮,算力作为驱动技术落地的核心底座,其建设与应用模式也成为医院信息部门关心的问题。医疗机构的算力建设通常包括自建算力、租赁算力和混合模式三种。
自建算力,即独立投资建设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等算力基础设施。这种模式的自主性与可控性强,建设与运维成本较高。部分三甲医院在推动大模型落地应用中采取自建算力模式。不过,目前医疗大模型的院内应用场景有限,算力瓶颈尚未凸显;如将来拓展应用范围,绝大部分医院的已有算力都难以支撑。此外,自建算力难免存在利用不足问题,在某些时段(如夜间门诊业务量减少时),相关设备算力可能大量闲置。
租赁算力,即向第三方运营商、云计算服务商,或接入国家/区域算力网络,按需付费使用算力。这种模式具有轻量化投入、弹性扩展的优势,可动态调整算力规模,降低成本压力,因此也受到众多医疗机构的青睐。
混合模式,结合自建与租赁优势,核心敏感数据在自建算力平台处理,非敏感业务或算力峰值需求时调用外部资源,在保障安全与优化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着眼未来,医疗机构应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算力建设与应用模式?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后,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小型医疗机构是否仍有必要部署本地算力?欢迎参与“微调查”,分享您的观点与建议。(文中摘编内容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作者:王查娜)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