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朱小兵
即将发布的《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标准》,在基础设施层面明确提出国产化要求,对国产版式文档OFD的支持(调阅、交换、存储、导出等)成为核心指标之一。由此,OFD进入医疗信息化领域视野,成为医疗信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全行业对这一新格式还感到几分陌生的时刻,南京市卫生行业早已先行先试,成为全国首个实现OFD版式电子病历规模化应用的城市。
什么是OFD?
开放版式文档OFD(Open Fixed-layout Document),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版式文档格式标准,旨在通过统一电子文档存储与交换格式,为电子文档的长期存储、跨系统高效读取及规范编辑提供标准化支撑。这一格式摆脱了对国外技术体系的依赖,以自主可控的底层架构成为信创产业的重要组成。
OFD的发展历经多年技术沉淀,已在政务、金融等多个关键行业领域成为标准化应用格式。基于OFD国家标准,各行业还衍生出适配自身业务的行业版本。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编制OFD卫生版本OFD-H,以便医疗领域发挥OFD的优势能力。如,OFD支持多种类型数据的“人读”和“机读”,医疗机构可借助OFD支持多媒体的容器特性,通过影像报告与影像胶片“合二为一”、二维影像关联三维模型等方式,让电子病历“活”起来;借助签名与加密技术,确保电子病案的来源可靠、程序规范和要素合规,实现可信电子病案的无纸化归档;OFD文件的版式内容在不同场景、设备下都能保持一致,让电子病历在互联互通中的“凭证”特性更有保证。
正是看到OFD在医疗领域的显著价值,最新《智慧医疗分级评价标准》对医疗机构的OFD应用提出明确要求:4 级需实现“归档符合OFD格式”,5级需建立“统一OFD病历调阅管理”体系,6级则需“支持OFD格式数据交换”。
南京卫生行业率先结缘OFD
2012年,全国电子文件管理试点工作启动,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承接“电子病历专用电子文件试点”任务。
谈及项目渊源,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原副主任陈平回忆:“2009年,在中办、国办的CA认证试点(基于国产商用密码技术的PKI/CA电子认证试点)中,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城市级卫生行业试点,成功完成全市各级医疗机构CA体系建设。这为我们提升电子病历安全可信管理积累了认知与核心能力。”
“病案也是档案,电子病案是未来发展方向。”在结束一期试点后,验收组专家推荐南京承接二期任务:建设南京市区域电子病历管理平台,推进市民健康档案服务。“这也是卫生行业唯一的试点项目。”
2017年,《电子文件存储与交换格式—版式文档》(GB/T 33190-2016)正式实施,OFD成为国家标准。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将项目全面转向OFD标准,调整建设目标为“建设符合国产数据标准的可信版式电子病历交互及应用中心”,构建“收-管-用”全流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工作:
收:针对电子病历文件来源端,部署统一的文件收集前置服务,负责电子病历文件的版式转化与签章确认。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收集分散在医疗机构各类临床系统的医疗数据,并转化为版式一致、内容统一的OFD文件。项目引入“可信电子病案管理系统”,采用独创的数据采集引擎,无需业务系统进行任何代码级的定制,便可完成数据采集和版式转化,不会对业务系统产生性能压力。
管:建设区域电子病历文件管理平台,对收集到的电子病历文件进行质量审核、归档、存储、交换、检索,以及设置权限管理等。
用:建立区域电子病历文件共享利用机制,面向机构和公众提供应用服务,如:病历调阅、病历质控、大数据分析等。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遵循标准先行原则。”陈平说,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根据医疗行业的特殊要求,对OFD标准做了部分拾遗补漏。
比如,分析电子病历数据构成,提炼归纳结构化元数据项。项目初期尝试纳入100个结构化字段,因OFD对大规模结构化数据支持有限,后调整为20多个核心字段(主诉、现病史、检验指标等),并基于此建设电子病历文件基础数据库。
又如,将OFD版式文件与电子签名有机融合。包括:基于国产商用密码,对医疗文书进行电子签名;将签名原文、哈希值、密钥等作为元数据封装在OFD文件里,实现跨系统的签名验证;综合合规、成本和电子病历承载性等问题,对OFD版式电子病历的签名节点进行规范性要求,避免因频繁签名导致的存储冗余等。
此外,在传输加密、存储加密等方面,南京也做了新的尝试。这一系列工作为江苏省地方标准《电子病案归档系统基本功能规范》(DB32/T 4805-2024)的出台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也形成了相关专利。
场景落地:从区域到院内
为验证OFD在医疗场景的实际价值、探索可复制的实施路径,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选择8家单位试点,包括两个行政区和6家三级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是试点医疗机构之一。
南京鼓楼医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苏逸飞介绍,医院将试点任务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直击纸质病案归档痛点,借助OFD实现病案电子化归档,解决纸质病案存储占用空间大、调阅繁琐、易破损等问题;二是拓展OFD电子病历的社会化服务应用,在商保理赔核验、医疗纠纷司法举证、驾考体检报告跨部门核验等社会化场景中实现互认,发挥电子文件的凭证价值。
2019年,南京鼓楼医院推进全业务流程电子签名应用,引入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字认证”)作为合作伙伴,建设可信电子病案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深度对接院内系统,自动归集各类医疗文书并提供OFD格式转化能力,助力业务系统形成OFD文档;提供OFD电子签章与签章鉴别能力,保护OFD文档的真实、完整、可用、安全,实现了电子病案在法律效力和可信度方面的双提升。
据了解,数字认证深度参与了南京市基于OFD的电子病历文件管理试点工作。数字认证安全电子文件解决方案专家杨丰华介绍,基于OFD的医院可信病案无纸化管理平台,将OFD和国密电子签章相结合,构建了电子病历文件可信管理的基础设施,不仅能解决纸质病历归档的效率与成本问题,还将病案质控范围从10%提升至100%,数据利用率从5%增至100%,且实现“零损毁”。
通过可信电子病案管理系统建设,南京鼓楼医院在院内应用中已实现病案调阅、质控抽检的数字化;在患者服务层面,通过互联网医院小程序搭建云上病历中心,支持门诊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的线上查询,让患者随时掌握自身健康数据。
苏逸飞坦言,项目推行初期存在“双轨制”阶段,即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同步归档。这源于部分医疗文书的电子化瓶颈,如知情同意书未实现无纸化签署、外院转诊病历多为纸质、高值耗材条码未进行电子化关联等,导致电子病案“归不全”,不得不保留纸质归档作为补充。但双轨制的弊端显而易见,医护人员需同时维护两套档案,既增加工作量,也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2025年,南京鼓楼医院参与OFD-H标准试点应用,与数字认证携手基于OFD-H继续推动医院的电子化流程改造升级,实现院内系统电子签名的全面集成,可多途径实现患者签名,推动知情同意书、患者须知等文书无纸化,目标是取消纸质归档。
目前,南京鼓楼医院实现了集团医院间OFD-H文档的流转共享:将医疗数据与电子签名深度嵌入OFD-H文件,集团平台可对文档内容进行标准化解析,实现“文档即资产”,为集团内可信医疗数据资产的沉淀、溯源与价值挖掘奠定基础。
南京鼓楼医院还在积极探索区域内可信文档的共享调度。苏逸飞说:“我们希望实现OFD电子病历与业务系统的解耦,无论医院使用的是哪家厂商的电子病历系统、哪家CA机构的电子签名服务,最终归档都是统一格式,并能支持跨系统的调阅与验签。”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在数据结构化提取精度、系统架构跨平台兼容、信息安全交互协议、版式文件长期可读性等维度持续突破。
应用生态的完善,还需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OFD版式电子病历在区域内的标准化、全流程管理,初步形成基于可信版式电子病历的医疗数据共享应用生态体系。”陈平说,全市已累计汇集电子病历文件超过2300万份、医疗健康数据70亿条,并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南京卫生12320门户等系统,相关应用覆盖全市医疗机构和500万以上居民。
南京试点证明,OFD在医疗领域拥有多元应用机遇,公共卫生、分级诊疗、商保结算等社会化服务场景已初见成效,通过标准化的OFD医疗文书流转与互认,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并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另一个重要的场景是科研。”陈平说,基于OFD的电子病案可提供完整原始病历,为临床研究追溯诊疗全过程提供可靠依据,弥补此前需查阅纸质病历的局限;OFD保存了多模态数据,解决部分数据无法检索的难题,可作为现有科研数据库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将其与AI技术结合后,可为医疗大模型的训练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撑。
展望未来,杨丰华认为,智慧医疗新标准将推动OFD-H、可信电子病案管理系统成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新标配。“一个关键问题是,须基于国产商用密码构建包括信任基础设施在内的密码保障体系,才能保证OFD电子病历文件采集、存储、传输等全生命周期安全,为场景应用构建安全屏障。”
不过,制度创新须与技术创新协同推进。2025年6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电子病历信息使用管理的通知》,旨在通过压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措施,进一步保障患者医疗信息和医疗质量安全。比如,医疗机构要确保电子病历系统历次操作痕迹、操作时间和操作人员等信息可查询、可追溯。
苏逸飞谈到,电子病历共享调阅在技术上不是难点,但如何平衡患者隐私保护等问题,法律层面还未形成清晰的权责界定。当前患者端的病历查阅局限在门诊范围,住院电子病历如何提供给患者使用,还需要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保障。“既要方便患者,也要流程合规。这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细化的医院业务规范协同发力,为OFD在更多场景的深度落地扫清障碍。”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