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功能分级
要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尽快发挥最大化效能,笔者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以便为各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使项目建设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能将信息工程、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卫生行政管理三者有机结合,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建议按以下七个层次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功能分级:
级别 |
主要功能 |
O级 |
没有任何形式的跨机构或连接属于同一机构但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医疗卫生专用网络 |
Ⅰ级 |
有简单连接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或属于同一机构但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分支机构的医疗卫生专用网络 |
Ⅱ级 |
工程 标准统一,即遵循信息工程、平台建设及数据交换等基本标准,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简单统计分析,建成覆盖区域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专用网络,实现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结合 |
Ⅲ级 |
业务编码统一,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统计分析,同时有能力提供初步的包括逻辑纠错在内的咨询服务,初步实现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 |
Ⅳ级 |
业务术语统一,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较细致的统计分析,同时有能力提供包括逻辑纠错在内的咨询服务,提供个性化个人健康信息服务,实现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 |
Ⅴ级 |
全面实现区域内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全面建成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统计分析的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同时有能力提供咨询服务及个性化个人健康信息服务,实现业务及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科学而客观的区域疗效、满意度、费用等综合评价及排序 |
VI级 |
全面准确执行国家和相关国际标准,能与区域外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上传下达、医疗保健业务联动和垂直管理,并与其它(政府部门)系统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在此基础上,提供智能分析,支持临床、科研、教学、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和管理创新,促进个人健康维护 |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如果按以上分级标准,目前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大多处于Ⅱ级水平,即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标准,建成覆盖区域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的专用网络,可以进行患者信息共享及简单统计分析,是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成功结合。然而,由于缺乏与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及卫生行政管理的紧密合作,其作用仅仅为工程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而非智能化的应用系统。换言之,互联互通共享易,深度挖掘应用难。系统设计和建设之初如不注意解决好标准、编码、术语等相关问题,有可能使所采集的数据利用成为新的难题。换句话说,虽有大数据,但无可用性。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现功能II级简单易行,可以避免与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大量的反复沟通,实施方便,工程成本低。IT公司乐于将项目建设局限于这一层级而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当前的主流产品仅能实现功能II级。
令人鼓舞的是,级别更高的项目建设已经显现。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的一些项目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Ⅲ级、Ⅳ级的水平(区域内机构之间可进行一些比较分析)。而美国对于某些疾病综合疗效的排序统计,以及按疗效、质量、费用、效率等对医疗机构进行排名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的可行与光明前景。
这些范例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促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所有参与者必须回答如下问题:拟建设的新系统必须达到的最低功能要求是什么?如何实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