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两会观察 | 关于医疗AI,代表委员们都在考虑哪些问题?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 整理

3月11日,2025年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行动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2025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提升了大模型技术的可及性,医疗行业迅速掀起医疗AI的应用热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医疗卫生界的代表委员提交了多个医疗AI相关提案。从这些提案中可以看出,代表委员对医疗AI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同时也已敏锐洞察到其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建言献策,力求探寻医疗AI的稳健发展路径。

为大模型筑牢“数据根基”

从通用走向垂域,这是大模型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必经之路。医疗垂域大模型的构建和训练,依赖于标准化、高质量、广范围的医疗数据。

在数据治理与安全共享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建议:夯实普惠底座,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建设“国家医疗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跨机构数据协同;由相关部门牵头研发开放“隐私计算”技术,推动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建设医疗大模型数据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多源医疗健康数据,提供数据收集、处理、标注等工具,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傅小云建议,组建专门的健康医疗数据管理部门,对全国医疗大数据实施管理和整合,打破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壁垒,同时积极推广数据标准化技术、主数据管理技术,强化数据治理。

人才培养:实现AI普惠而非技术鸿沟

人工智能产业已步入发展黄金期,医疗行业面临复合型人才的短缺问题。“医生除了要懂医疗,也要懂AI”,这为未来的行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认为,当前医疗教育体系仍以单一学科培养为主,全国仅不足5%的中医院校开设AI相关课程,而专业AI工程师往往缺乏中医背景知识;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跨学科教育试点,在中医药高校设立“中医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培养兼具中医思维与AI技术能力的“新中医人才”。

还有的代表委员关注到,在推动医疗AI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其能达成“AI普惠”的目标,而非造成新的技术鸿沟,就要特别关注如何利用AI赋能偏远地区与基层医疗工作者。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基于发达省份医院、高校海量的前沿医学知识、医疗专家经验等高质量数据,构建“智慧培训大模型”,根据基层医生个人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和培训课程,辅助基层医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临床技能训练和能力素质培养;开发“模拟诊疗系统”,让基层医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操作训练,并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反馈和指导,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确立技术边界,严守伦理底线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医疗AI的终极目标不是取代医生,而是通过减轻医生的机械性劳动,帮助其更好地投入到与患者的深度沟通和人文关怀之中。每一次技术的迭代升级,都应以临床价值作为衡量标准、以患者安全为根本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认为,将AI嵌入医疗诊疗流程、推动AI技术面向患者,应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要更扎实、更慎重,必须经过严谨论证与评估,确保其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不会对患者的健康和权益造成潜在风险。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当前还面临着‌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安全性问题突出、存在‌伦理学难题等难点。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建议,‌加快AI医疗立法进程,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建立分级的AI医疗责任制度体系,明确医疗机构、医生、患者、AI生产商等各方责任;建立AI医疗监管与评估制度,实行医疗AI产品“双备案制”(技术备案+伦理备案),建立医疗AI事故责任认定专家库等;建立AI医疗标准体系,制定AI医疗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等。

医疗AI应用前景广阔,未来有待业界各方在数据治理、知识利用、人才培养、法律标准等方面协同发力、精准施策,方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注:文中涉及“两会”提案,均来自公开媒体报道)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两会观察 | 关于医疗AI,代表委员们都在考虑哪些问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