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崇铭
“云影像智慧医疗平台是一项好处多多的工作,但完成它并不简单。建设云影像智慧医疗平台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医院信息部门不仅是一个技术部门,有时还要负责业务的处理;不仅要思考怎样把工作做起来,更要思考如何让提升系统易用性和用户接受度。”
2025年1月18日,在HIT专家网举办的“2025年HIT热点趋势研讨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以下简称北京佑安医院)信息科主任杨丽坤介绍了医院云影像智慧医疗平台(以下简称云影像平台)的建设应用经验。
云影像平台助力诊疗增质提效
北京佑安医院的前身是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于1989年正式更名。北京佑安医院以肝病、感染性疾病为优势学科,其发展定位是集诊疗、研究、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中心。杨丽坤介绍,目前北京佑安医院大兴院区正在建设中。大兴院区将承担北京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职能,按照“平急结合,综合方向发展”的原则,在发展传染病专科特色的基础上,强化综合救治以及多专业协调能力。
作为北京佑安医院近几年信息化工作的一大动作,云影像平台于2021年底开始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解决医院在诊疗、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疫情期间有效减少患者往返医院取片的频次;减少传统影像胶片采购成本,降低医院运营压力;提高胶片读取质量,方便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减少患者到院后需重新进行影像检查的情况;为患者减少诊疗费用和“携片”到院的次数,进一步优化就医体验。杨丽坤介绍,云影像平台的优势可总结为四点:降耗、省钱、省力、提质。
云影像平台建设“两步走”
“云影像平台的建设始于2021年,当时的规划比较简单,近几年平台不断扩展,不知不觉间跟上了相关政策的步调。”近两年,数字影像服务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如《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持续推动医疗云影像发展。
杨丽坤介绍,北京佑安医院云影像平台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期建设目标是“实现胶片上云,患者在家即可查阅胶片”,因此云影像平台的架构也相对简单。基于私有云的医学影像云平台部署于内网DMZ区域(隔离区),PACS影像及报告数据通过内网交换机上传至云平台,实现院内影像数据的全流程管理(采集、清洗、汇总、存储、归档、发布、监管、共享、调阅),基于私有云平台面向患者提供互联网访问服务。
云影像平台最初由物理服务器承载,服务器分别对应发布、存储等功能。“由于CT检查技术不断发展,我们逐渐发现服务器的存储资源有些吃紧,但CPU比较富余。考虑搭建虚拟服务器,配合分布式存储架构来应对这个问题。”杨丽坤介绍,信息科在数据中心测试验证方案可行性后,将云影像平台切换为服务器和数据库“双虚拟化”架构。
“在云影像平台一期建设完成后,我们想到可以将它作为医院PACS系统的‘灾备’,即在PACS系统配置出现问题时,借助这个平台查阅患者影像。云影像平台的二期建设由此开展。”杨丽坤介绍,在一期建设内容的基础上,云影像平台二期建设实现了内网区域医生端共享调阅,为医生提供多场景影像调阅服务,提高影像系统容灾能力。
杨丽坤还介绍了云影像平台的影像数据归档范围和策略设计。上线初期,信息科将医院CT、MR影像上传到云影像平台上,由平台提供影像归档、管理以及影像浏览和发布功能。“后来,我们希望云影像平台承载医院更多影像系统的归档、管理和相关应用,现已将超声、心电、病理等影像系统集成到该平台上。”杨丽坤介绍,目前云影像平台还有一点“小遗憾”:超声、心电、病理的影像目前还不能在云平台进行浏览,但平台可执行数据发布功能,向医院APP和公众号提供影像报告数据。
云影像平台上线后经历了一段“磨合期”,信息科重点从医生端和患者端双向优化使用体验,让云影像平台真正建起来、用得好。
对医生而言,该平台带来的变化是要将医嘱中的检查申请和影像服务费用进行分离,需要由医生询问患者是否需要实体胶片,并将胶片数量录入医嘱中。在这一细节上,信息科提出了多种方案,根据临床使用反馈进行了多次测试和调整。最终采用方案为:将检查项目和影像数量绑定,医嘱系统会提示医生勾选是否使用云影像,并提醒医生将云影像的查询、下载等有关信息告知患者。
对于检查几天后想打印实体胶片的患者,信息科开发了补打胶片功能。但患者的医保报销需胶片费和挂号费绑定,这成为补打胶片的难题。对此,北京佑安医院向丰台区医保部门进行了备案,使医保患者可以单独报销胶片费。患者还可以通过公众号申请补打胶片,选择移动支付完成缴费、报销。杨丽坤介绍:“2022年、2023年要求补打胶片的患者还很多,2024年胶片补打功能已经很少使用了。”
数字影像服务具有查阅更快捷、数据更全面、诊断更准确、分享更方便等优势。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均可通过手机扫描报告单二维码的方式获取数字影像服务,门诊患者还可以通过短信链接获取全量影像数据,通过北京佑安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告查阅、下载和分享。
截至目前,云影像平台扫码调阅量超过54.6万人次,患者已习惯数字影像服务。借助云影像平台,医生在获得授权后可通过电脑、手机、Pad,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进行远程办公、病例研讨等。
探索云影像价值的更多可能
接下来,北京佑安医院将依托云影像平台,深化数据应用,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如标准数据库建设、远程医疗服务、科研教学、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等。
例如,打造区域影像中心,实现北京佑安医院与200多家联盟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推进联盟影像中心建设,实现医院资源下沉服务;引进影像教学产品,开展下级医院远程培训,提升整体医疗实力;构建影像标准数据库,推进影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等。
杨丽坤介绍,云影像平台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降低医疗成本,有效减少了医院的传统胶片采购成本。2023年,北京佑安医院传统胶片使用量节省了70%,节省医疗支出1000余万元。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更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加强远程协作,构建更紧密的医联体、医共体协作体系。“未来,我们将探索云影像价值的更多可能,打造‘互联网+健康医疗’样板,为医生、患者提供更多便利。”

精彩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陈曦 版式:明超】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