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于雪梅:如何借助信息化实现“合理用耗”?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龚晨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业务场景需求有些特殊,它的压力不单纯来自医院内部,更来自外部监管——那就是医疗耗材管理。医疗耗材供应链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合理用耗’更是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的迫切需求。这些风险与需求和信息化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运用DeepSeek等新技术来解决现有的技术难关?”

在4月12日举办的“AI时代的医院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培训会”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原医工处处长于雪梅以“合理用耗”为切入点,介绍了医疗耗材供应链风险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应关注的重点。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原医工处处长于雪梅

医疗耗材管理的现状与挑战

医疗耗材的管理需求主要聚焦于临床管理和运营管理两大方面。临床管理旨在保障患者安全,实现耗材的合理使用;运营管理则着重于成本管控和提质增效。当下,绩效考核与合规监管成为医院面临的重要压力来源,在各类巡查巡检中,这些内容备受关注。

医疗耗材分类复杂,涵盖医用卫生材料和体外诊断试剂,需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进行监管;若想进入医院物资准入供应目录,需经过严格审批流程;目录外的临时采购是监管重点,须确保采购过程合规。

不同类别的耗材,管理难点和重点各异。例如,高值耗材存在流失与溢库并存、临床选择缺乏共识、合理使用难以界定等问题;普通收费耗材面临溢库普遍、临床损耗与流失、二级库管理困难等挑战;非收费耗材的难点在于支出规模逐年递增、临床床日消耗不断增加;检验试剂则受临检业务快速增长、试剂独占议价困难、检验项目成本攀升的困扰。

当前,医疗耗材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据于雪梅介绍,以“高值耗材追溯”为例,上级检查时要求追溯历史记录,不仅局限于耗材与患者使用的对照关系,还要追溯与此耗材的供应链形成关联关系,例如每位患者使用该耗材所对应的发票编号、支付日期等详细信息,但医院因既往财务结算与耗材管理的颗粒度不同,在实操中难以一一对应。

耗材结算历史数据追溯”同样困难,需要人工对账,且需提供客观证据,整个闭环过程的记录需要信息系统支持。“费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耗材降价与收费未能严格同步,医院可能面临违规罚款。“不良事件闭环管理”不能只上报了事,相关处置必须及时跟上,保证形成完整闭环。此外,“行风相关问题”如不合理使用、违规支付等,任何细节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在药耗管理中,‘合理用药’因长期积累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库,具有相对权威的规则。由于耗材的特殊性,当前行业尚未形成‘合理用耗’较为全面和权威的知识库体系,但这确实是医院管理中的真实需求所在。如何在被监管部门指出问题前,我们自己就能主动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关键所在。”于雪梅强调。

医疗耗材管理信息化要点

“在医疗耗材管理中,管理部门总会提出,某些工作离开了信息化便无法开展。这说明信息化在医疗耗材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需共同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于雪梅介绍了医疗耗材管理信息化工作要点。

第一步,全面识别风险。

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识别风险,需从医疗耗材管理的业务场景及信息系统使用的全流程、全周期、全角色的角度制定风险清单。

于雪梅指出,在新品准入与遴选、日常供应与物流配送、临床使用、财务结算与支付、绩效评价等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例如,日常供应可能出现供应不及时、配送不及时、人为操纵订单、验收入出库不规范等问题;财务结算可能存在超预算、计费不及时不准确、未按规定账期结算等风险;在临床使用环节,DRG/DIP组内差异会带来医保风险。

第二步,强化风险管控。

通过事前规划、事中管控、事后分析,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于雪梅指出,事前规划主要是理清数据源、业务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并做好内控点的设置;事中管控注重流程管控、预警和实时监控;事后分析强调数据统一管理,基于数据展开临床使用评价和绩效评价。

第三步,信息规划与建设。

在信息规划方面,为实现全业务覆盖的精细化管理,补上信息化建设的“短板”尤为重要。例如:新品准入和遴选的全过程记录、评价指标量化与数据提取;日常供应和物流配送的条码化管理、动态库存管理、效能监控、供应商评价;紧急采购与应急调配的过程追溯与评价;使用过程中的“合理用耗适应症与禁忌症”、重点耗材监管、高值耗材追溯等;财务结算与内控节点;运营绩效指标实时监控等。各部门间需在细节磨合方面加强协作,消除信息盲点。

信息规划的重点还包括业务闭环和数据集成。关键闭环涵盖采购遴选、订单管理、配送管理、供应结算、临床使用、不良事件等方面,每个闭环都有需特别关注的薄弱点,如物资字典维护的授权审批、多码合一、物价联动等。

信息规划还需注意基于流程管控的全过程管理,以物流管控措施约束临床部门的耗材使用行为。不过,于雪梅认为,流程管控解决的是合规性、可追溯、基数控制、总量控制、物资盘点的效率和准确性等问题,不能解决新品申购的必要性、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成本管控的可行性、绩效评价的权威性等问题。这就需要在信息规划中引入另一项重点内容:“基于数据分析的医用耗材综合管理”。

数据分析需在整合HIS、LIS、PCAS、EMR、HRP等临床数据与运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统一规划的指标体系。医疗耗材涉及的指标体系很多,一部分是通用的,一部分是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求设立的。“在合理的管理成本下,我们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捕获敏感因素,遵循二八原则抓重点,首先管住最关键的20%的事,以获取80%的成效。”

信息化赋能下的管理升级与思考

于雪梅介绍了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在借助信息化加强医疗耗材管理方面的落地实践经验。

在优化流程方面,医院除完成了条码化全程管理、多级库房实库存管理、自动订单生成、定额与定数包管理、预警提示等基本流程外,还基于CA进行全流程电子可信文档管理,与财务共同优化流程,减少纸质流转文档的打印。基于院内导航的医疗耗材配送路径追踪,有效解决了配送纠纷;通过对配送效率的分析,还可进行供应商评价。可视化闭环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拣货配送进度的可视化,既方便物流管理人员追踪订单到货情况,又能让临床及时了解配送状态,减少询问电话。

在深化数据应用方面,基于医院已有的临床数据中心,整合物流和运营数据,建立运营指标、临床用耗、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挖掘数据,实时监测、提取问题、分析根因,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在“临床用耗监管”方面,抓住“病组用耗偏离”这一敏感因素深入分析。首先关注耗占比高的疾病组和同组费用波动大的情况,层层挖掘数据到具体病例,对比不同科室、不同医生、不同时期的用耗情况,为临床用耗管理提供参考。也可建立对照分析,以院内重点监控敷料为例,通过测算科室使用量、选择使用量最大的科室和排名前三的疾病诊断,测算使用与否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耗材费用,从而制定合理用耗方案,充分体现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医疗器械临床应用评价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注业务及管理风险的同时,不能忽视供应链中的数据安全在遵循医院整体安全管理规划和要求下,做好耗材供应链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医院应针对供应链管理特点,建立医疗耗材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构建医用耗材信息化管理安全可信体系。于雪梅介绍,医疗耗材数据安全管理的需重点关注和加强:患者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库审计(防耗材统方和数据非法应用)、权限合规分配及使用等;另外,SPD模式下,相关物流信息系统等保定级应与医院核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相匹配,并在合同中明确提出等保测评要求等。

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于雪梅对医疗耗材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如下思考与感受。

第一理性看待新技术于雪梅认为,在管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DeepSeek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作用,例如为医疗耗材管理提供较为完善的思路和方法,在生成分析报告等方面能显著节省人力。但在积极尝试新技术的同时,应关注其局限性和可靠性,例如在判断耗材不合理使用等方面,DeepSeek的分析“方向都对、基本全面”,但结果并不完全正确,需要验证,细节上要斟酌;可借鉴其思路,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调整优化。

第二,建立适配的管理模型。各医院的管理指标体系、关注重点、角色方向和数据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耗材管理中需要建立适配的模型。通过对真实数据的训练和分析,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策略。

第三,紧跟大数据监管趋势大数据监管已成为医保和审计的重要手段,医院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利用大数据工具加强自我监管。同时,希望相关监管数据和工具能够与医院共享,解决医疗耗材管理中的权威性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第四,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医院信息部门应与医工部门加强协作,在医疗耗材管理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意识,避免管理盲区。医院在与SPD厂商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安全责任和要求,强化人员权限管理和口令管理,保护患者隐私,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医疗耗材供应链管理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合理用耗’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一个业务场景。今天,我从被提需求的一方变成提需求的一方,给大家提出这些建议,希望有更多同仁加入我们,共同推动更多的创新实践落地。”于雪梅说。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HIT%E4%B8%93%E5%AE%B6%E7%BD%91%E8%AE%A2%E9%98%85%E5%8F%B7.png
关注HIT专家网微信订阅号
精彩不容错过!
寻求“商务合作”请扫码填写需求
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责任编辑:陈曦】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于雪梅:如何借助信息化实现“合理用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