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激荡20年】首届北大HIT论坛特别报道:锲而不舍20年,脚踏实地前行路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陈翠翠  朱小兵

北大HIT论坛现场3

这是一次空前的聚会。不是因为规模,而是因为一段沉甸甸的中国医疗信息化的历史。

11月1-2日,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共同发起和主办以“激荡20年”为主题的“2014第一届北大HIT论坛”在北京举行。

激荡20年,正是以1994年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医疗独立软件开发商北京众邦慧智公司的诞生为一个起点,以2014年继承了HIT光荣血脉和历史的北大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改组创建为另一个新的起点。20年风云激荡,历经了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对于每一位HIT从业者,意味着生存与发展,更是理想与见证;其中的蓬勃兴起,曲折起伏,三言两语,道不清,也说不尽,但对后来者确有其深刻的启发借鉴意义。

20年弹指一挥间,来自业界的新老HIT“达人”齐聚一堂,忆往昔,看今朝,正如上午论坛沙龙环节的主持人、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名誉主任委员、HL7 China 主席、北京协和医院原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教授所感慨: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妨从时间轴上追溯HIT过去的20年足迹!

拓荒:中国人自己完成一体化HIS研发

北大HIT论坛-拓荒

左起:李包罗、任连仲、曹德贤、何雨生、尚邦治

1994年至2002年,是以医院管理为重心的一体化HIS应用的“拓荒”阶段。

一个行业的发展,源于一代管理者的远见卓识。曾经组织领导全军卫生信息化、直接推动了“军字一号”工程落地的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原副部长傅征少将出席论坛并在致辞中深情追忆:“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卫生部老部长陈秉章。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工作大会上大声疾呼,国内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在分头探索,零散开花,但是还没有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一体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并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认识下,才催生中国医院信息系统(CHIS),也正是北京众邦慧智公司成立后所承担的“八五”科技课题。不久,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也启动了“军字一号”的研发和应用推广。1995年军队又集中力量研发网络版的军队医院信息系统,而后在全军200多家医院和50多家武警医院统一推广应用,同时还研发和推广应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远程医学科技情报查询系统、卫生机关网络信息系统。卫生部曹荣桂老部长亲自批示,把军队这些创新工程纳入国家卫生信息化的统一规划部署,并正式颁发文件命名为“金卫工程”军字一号、军字二号、军字三号。

1994年,李包罗在卫生部的健康报社开展的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医疗IT要产业化。这在医疗信息化还是一片荒芜的年代,一时语惊四座。一体化的大型医院信息系统应用,成为中国医院信息化“拓荒”阶段最的主战场,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CIO、IT工程人员,最早一批本土HIT企业也应运而生,中国医疗IT产业化进程由此开启。这个进程虽然极其艰难,很多企业甚至九死一生,但是时至今日,中国医院信息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由本土医疗软件供应商作为主力军所承担和支撑的。

从无到有,这是中国卫生信息化“拓荒”的阶段。这一阶段有一个共性,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最先起跑的地方,几乎都是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缺乏资料,但中国医院所使用的系统,全部是自己研制和应用成功的。“外国的一些大公司很早就想进入中国市场,最后无疾而终。他们对中国医院和HIT企业达到的水平之高、投入成本和价格之低廉,十分惊讶。事实证明,HIT要建设符合中国的实际和需要,这个过程归根到底要由中国人自己完成。”傅征说。

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原主任任连仲教授直接主导了“军字一号”高级版的研发。“‘军字一号’能扎根落地,最根本的原因是按照中国实际、中国的文化系统,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出来的系统。好的HIS系统都是在医院的环境下孵化出来的,这是一个规律。”任连仲说。

1995年,北京众邦慧智公司与北大人民医院合作,上线全国首个一体化大型医院信息系统。时任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回忆,医院刚上众邦HIS时,系统一星期要死机2-3次,死一次机需将近24个小时才能恢复。即便如此,这套HIS还是对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是第一个大型的、在全院范围的医院信息系统,展示了医院在计算机管理下的基本流程。

“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医院信息化的技术不成熟,更多的是技术和管理上的突破;而今天,HIT已经发展到了更深层次的应用,抓住机遇,再创HIT辉煌,成为新一代HIT人的使命!”何雨生对当今中国HIT产业的综合实力充满信心。

“1995年,我们到北大人民医院参观,第一次看到不同的数据在网络环境下能够一次性录入数据库,并在院内的多个部门实现共享——当然不是今天所指的‘共享’。正是基于当时的环境,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同仁们第一次提出了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北京宣武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尚邦治对此印象非常深刻,“这在当时来说,确实很不容易。HIS实际上是一个历史产物。”

20年,对一个人来说很长,但对社会的发展来说却很短。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曹贤德教授认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处于一个“慢,也不慢”的状态。“慢,是因为对于卫生信息化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之组织体系很不健全,导致错失了一些历史机遇,未能获得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不慢,是经过20年艰苦奋斗,中国形成了本土的HIT产业。从90年代以后,在众邦慧智和军字一号的带领下,医院信息化系统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可以说是带动了一个HIT产业的发展,这对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曹德贤深有感触地说:“我在HIT做了40多年,现在也还不肯放弃。我想,HIT的发展,需要思考的还很多,也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发展:临床信息化从懵懂到清晰

北大HIT论坛-发展

左起:李包罗、薛万国、沈韬、陈金雄、栾材富、刘海一

2003年至2008年,是为以临床业务和电子病历为重心的应用阶段。

解放军301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军字一号系统主要开发者之一薛万国回忆,在军字一号研发过程中,就“懵懵懂懂”地提出“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理念。“最初医嘱进入系统的时候只是为了计费,但是已经进入到临床这个分水岭上,并沿着医嘱这条线,把零零散散的点连成一条线,连成一个面,逐渐深入各个临床业务过程。”

“在电子病历使用初期,医生投诉病历的质量大大的下降,院长压力也很大,甚至讨论要不要继续使用电子病历。病历质量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结合临床的经验,把病历变成结构化的模板,增加可选项、质量监控指标,病历质量问题基本得以解决。2004—2005年,电子病历才进入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推动过程。”薛万国说。

北医三院信息中心主任沈韬认为,医院的需求体现在医院管理和临床需求两大方面。实际上,对于国内大多数的医院,临床信息化特别是电子病历,包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临床信息的整合,都是在2009年之后才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非常感谢医院信息化让我们搞IT的人在医院有了用武之地。”福州军区总院计算机应用管理科主任陈金雄对于作为一个HIT人而感到自豪。1998年南京军区福州总院上军字一号工程,1999年傅征副部长到医院考察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说军字一号工程在福州总院全面开花。“2000年初,我们干两件事情,一是开发一套门诊工作站,二是开发PACS系统。”陈金雄回忆,“当时开发PACS系统,面临带宽、存储、系统设备采购等重重困难,后来提出PACS后台自动传输和分中心调度的创新理念,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全院PACS。2001年元宵节,全军医学影像研讨会在福州总院召开,真正的开启了临床系统发展的热潮。

烟台毓璜顶医院党委书记栾材富感慨,“我从2005年当副院长就分管信息化到今天,医院现在应用的子系统有100多个,并且全都是一次性成功上线,这得益于前面的‘拓荒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早期投入很大,中间瓶颈是推动难,担心质量上不去。如今,我们的病历是95分,而卫生部规定是90分。而我最深的体会是‘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医院的现代化’。”

2011年11月,原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举措及标准(试行)》。该标准把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成八个等级(0-7级),0-2级是初级应用阶段,4级的要求主要是互联互通,4级及以上要求信息系统要全院的沟通以及智能化应用。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曾先后任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信息管理处处长的刘海一介绍,2011年全国参加评级的医院只有不到300家,并且都是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评测结果是3级及以下的医院占90%。2012年,全国有905家三级医院参加评级,结果3级及以下占95%。2013年参加评估的两千多家医院中,二级医院占了将近一半,评估结果是3级及以下的医院升至98%。“总体看来,信息化互联互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智能化的应用需要再继续努力和发展。”

李包罗教授表示:“现在说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实际上已经超出医院互联互通的范围。区域卫生信息化,其中一个条件就是首先得实现电子病历和互联互通,如果这一点没有做好,谈什么区域呢?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光在嘴上说,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集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是重点

北大HIT论坛-集成

左起:李包罗、王才有、赵韡、刘帆、邹悦、于广军

2009年至今,是为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重心的新阶段。

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说:“我国医院信息化经历了以管理为中心以及面向临床应用两个阶段。现在医生对数据的需求和利用越来越多,医院现在用集成的方法建立数据库,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互联互通只是一个手段,实现信息共享不是全部共享,因为我们对数据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只要拿出我们认为共同的部分,把已形成共享资源用来推进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来帮助产生更正确的决策、更正确的推测和更正确的判断。”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信息化基本上靠院内的力量发展起来的。该院信息中心主任赵韡戏称其为旁门左道的“DIY”。 随着行业的发展,赵韡对 “集成”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在DIY环境下,对集成的认识是能不跟别人打交道,就不跟别人打交道,因为别人的信息系统不成熟,自己东西自己内部使用。

“到了2002年,医院信息化上升到很很重要的位置。医院核心的信息系统还是自己做,但DIY的同时也面临院内的许多争议,所有的部门对我们的系统都不认可。”赵韡说。他回忆起曾有一位院士开会时说,“我们应该把所有的信息在发出地点录进去,供大家使用。”这改变了他对集成的认识,所谓的系统集成应该从根源上挖掘,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功能集成,而是本身业务的集成,共享的应该是全所有业务的信息,到后期应该是一个大规模数据的应用。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刘帆认为,北大人民医院获评HIMSS7级,仅仅是一个开始。它只是为临床深度应用提供一个架构和平台,而下一步数据如何去应用,如何让大数据真正发挥价值,如何打通院前、院内、院后,如何把个人的数据从临床信息到健康信息,到家庭信息,到基因组学的信息的纵深打通。

北大医信首席技术官邹悦认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信息机构体系和标准体系上。医学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所以医生之间的交流非常的顺畅;但要说数字化医学的体系,虽然在理论模型和数据上有共识的体系,但这个体系还没有达成了行业内和产业链的共识。另外,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不仅仅只是IT人员的事。HIMSS大会参会人员50%以上是医生,但反观国内类似的大会更多的是乙方。有了统一的体系和统一共识,才能把产业链里面的甲方深刻引入进来,为未来纯信息技术走向一个实用的信息学打下基础。

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亦是十分感慨:“从2006年到2012年,这6年里可以说是尝尽酸甜苦辣,但也很自豪,上海市现在有3000多万电子病历资料和健康档案资料在数据中心,覆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成为国内最大的一个医疗健康大数据,更重要的是给老百姓带来了便利。”

对于未来的发展,于广军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移动互联,第二是健康物联网,包括在慢病管理,在预警预测方面的应用,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传统的IT人群,还有感知设备的厂商、通信厂商以及大数据人才,只有跨界融合才能创新。第三个方面就是大数据。大数据是强调“大脑”,移动互联则是把“神经网络”和“内分泌系统”加强了。

“激荡20年”主题沙龙,成为首届北大HIT论坛的最大亮点。余音绕梁中,既有叱咤风云的拓荒前辈,也有在一系列工程中成长起来的一线骨干和领军人物。他们从深厚积淀中发出的肺腑之语,再次搅热HIT这个细分艰深的行业,让HIT后来者们倍感自豪!

正可谓:锲而不舍20年,脚踏实地前行路!

赞(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激荡20年】首届北大HIT论坛特别报道:锲而不舍20年,脚踏实地前行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