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中英医疗信息化经验谈:中国的今天是英国经历的昨天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陈翠翠

中英卫生信息化研讨会暨数字医疗展示活动现场

中英卫生信息化研讨会暨数字医疗展示活动现场

2015年1月19日-2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英国医疗局、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联合举办主题为“数字医疗—应对21世纪健康挑战”的中英卫生信息化研讨会暨数字医疗展示活动。

本次研讨会的目的,诚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公使衔参赞兼首席运营官博睿思先生(James Bryce)在致辞中所言,希望本次研讨会能搭建中英交流平台,分享各自在数字医疗领域的研究、教育以及应用方面的经验。其次,希望能够向中国展示英国数字医疗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双方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合作。

学习借鉴全球最优的医疗服务体系

英国作为医疗服务系统评价满意度全球排名第一的国家,拥有引以为傲的、完善的国民健康体系(NHS)、较高的临床科研水平及丰富的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可能不为更多人所知的是,其健康系统信息化在多个领域同样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英国具有全球领先的医疗数据分析、规划和项目实施系统。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英国的医疗卫生领域,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切实有效的帮助。

国家卫生计生委交流中心与合作高卫中主任说:“信息化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支撑,更重要的是引领、重构、重塑。它正在日益显著地重构卫生事业,改变卫生体系的面貌,引领健康产业的发展。英国很早就开始医疗信息化建设,他们很多经验和反思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关于医疗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信息互联互通、整合建立国家数据平台、信息的安全保障、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雷海潮称赞英国NHS是全世界解决居民健康问题的范例和样板。他认为,NHS提供的是一个惠及全民的卫生服务,居民患病的经济风险由全体国民分担,把国民健康的问题作为全社会的责任。但中国当前维持和建设卫生事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主要由病患这个社会群体来承担。要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于“能不能把中国举办和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责任,由病人主要承担转变为全体国民共同承担”

雷海潮认为,进入“十三五”期间,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应该用在疾病预防、健康服务方面,因为卫生事业的成绩不是看治愈了多少人,而是保持人的健康状态。“实际上,我们更应该给国民提供一个预防疾病和健康保障的服务体系,而不是生病了才去治疗。在理念上,应该把促进健康作为卫生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北京在卫生改革当中,坚持把健康、提高效率、减少居民负担等放在第一位,应该是北京在推进医改的一大特色。”

“英国1948年建立NHS体系,彼时人均GDP只有943美元。而中国2013年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但依然没有一个覆盖全民的、公平的、高效的、统一的卫生制度。我们有没有理由使得这样的一个公平、有效的状态来得更晚一些呢?”雷海潮的反问,发人深省。

中国可借鉴英国医疗信息化的经验教训

2009年新医改以后,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入从2008年的185亿人元民币到2013年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仔细对比,中英两国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上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梁铭会指出,当前医院信息化面临六大问题:医院信息化推进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统筹机制和路线图;标准化滞后导致集成难的问题;产业薄弱,产品跟不上需求发展;整体应用水平有待提高;老一代系统面临升级换代的难题;资金投入和人才依然严重不足。

英国医疗局行业专家Madhukar Bose

英国医疗局行业专家Madhukar Bose

英国医疗局行业专家Madhukar Bose总结了四点英国在卫生信息化方面的经验:一是信息系统的引进,必须以医师的需求为主导;二是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必须明晰;三是在引进新技术时,人力和方法都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四是总部应该制定方向、政策、标准和目标,但具体决策应当由当地实施。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在互联互通和共享方面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雷海潮分析,原因在于缺乏信息统一交换、存储方面的标准以及信息交换的平台和机制。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北京市级的卫生信息平台,现在也已经完成了总体的设计,预计今年就将投入使用。

实际上,英国也很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信息的互联和共享,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国的医疗储备基础信息库。“尽管现在这个信息库信息量还很小,但是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很好的信息服务。有研究指出,这个系统可以降低60%的开药方错误率。” Madhukar Bose说。

数字健康创业“外强中干”凸显专业人才匮乏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李晏锋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李晏锋

2014年以来,移动医疗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健康创业热潮汹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教授李晏锋认为,数字健康创业的现状可以总结为“外强中干”。“外强”体现在数字健康创业迅速升温,资本推波助澜,2014年投融资金额超过40亿元人民币,还有就是BTA等互联网巨头的接入和布局。尽管造就了数字健康领域火热的趋势,但掩盖不了创业者的“内虚”。原因在于受限于政府监管、各方利益难以统一、互联网用户体验、唯快不破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数字健康行业。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完美的把患者和医生连接起来的解决方案。

“当前,数字健康领域创业最大的挑战是人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医学人才的知识面太窄。自古都是学医的人转行,但转行学医并成功的很少。所以,学医的人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健康创业方面扮演起引领的作用。”李宴锋说。

对此,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 Dave Hawkes 教授介绍,伦敦大学最有名的学科是生物医药和计算机学科。所有研发型的学科都有很强的沟通。此外还和很多研发机构有合作,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其中计算机研发中心主要针对医疗卫生领域进行研发,并与医院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陈东敏教授介绍,近年来,北大也一直在探索医疗领域的发展,一是成立北大医疗中心,重点关注医疗卫生领域;其次是积极推进学术研究到市场化的商业模式研究;再就是对新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包括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大数据等。

实际上,在数字健康人才教育方面,北大也一直在尝试新的教育方式。李宴锋介绍,2013北大开设数字健康创新课程,这与传统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核心是“人文”,改变了以往的技术驱动的创新方式。课程包括科研阶段和实践创新两个阶段。

“我们把数字健康领域划分成各个很小的领域,让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群体的特殊诉求进行创新,然后结合科技、医学、商业来实现。2014年,以北医为基础,在中关村成立数字健康创新工坊,目前有超过10个的创新点已经转变为新型的创业企业,其中有两家已经获得百万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实际上,开发这个课程完全超乎我的意料,结果也让我倍感欣喜。”李宴锋说,“这种模式,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二是重视跨领域的合作,邀请不同领域的人才和我们的学员进行对话,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学生也能够找到不同领域的一些专业的学生和他们进行合作。三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开展了一个以项目为基础的评估模式。”

本次研讨会聚集了中英两国数字医疗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医院决策者和企业界的精英共500余人参加论坛。此外,还设立了英国数字医疗示范体验展示区,涵盖医疗健康软件、健康与社会保障数据服务、大数据处理系统、老年失智症诊疗解决方案、临床支持系统以及移动医疗方案等多个领域。

英国数字医疗示范体验展示区

英国数字医疗示范体验展示区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中英医疗信息化经验谈:中国的今天是英国经历的昨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