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年终特稿系列之三】产品经理眼中的分级诊疗:纷纷扰扰一盘棋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德振

2015年可以称为“分级诊疗年”,这一年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地。

分级诊疗政策频出

2015年3月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指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平台;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云,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建立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模式。

2015年6月,《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促进大型设备共享,建立区域性检查中心,实现医学影像中心资源流动和共享。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并要求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资本和市场活跃

政策红利下的资本和市场都比较活跃,一、二级市场的活跃也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增量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经济下行形势下,资本希望能够投资稳定的医疗领域,作为对冲;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红利刺激了医疗市场互联网化的进展,也促进了资本的逐利;最后,国外一些同类型公司的上市使得国内的机构和厂商看到了曙光。同时,社会对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需求迫切,医疗信息化技术应用成熟度已经很高。在项目建设中,大部分卫计委主管部门、医院主管信息化院长、医院CIO都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技术不是大问题,问题在于钱从哪里来,项目如何运营。这些都是开展分级诊疗的有利因素。

从2015年实际情况来看,各地分级诊疗建设项目颇多,但落地情况不是那么乐观。从各地分级诊疗项目建设状况来看,资金来源如下:

1.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卫生计生委出资。但是在经济下行趋势下,政府能投资的钱缩紧,地方政府和卫生计生委的钱袋子都捂得紧紧的。除了东部沿海等GDP较高以及原本在医疗上投入就较多的省市外,其他省市的医疗资金很难到位。这也是今年项目成交周期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国家投资建设试点往往沦为样板工程,无人使用。

2.采用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进行建设。资本市场的投资更多的是采取类似投放的方式,投放硬件和软件,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和卫计委、医院等共建平台,收取后续的运营费用。国家对远程医疗等的收费标准没有准确定义,目前的运营都是在打擦边球。另外,由于PPP模式兴起时间不是特别长,兼有其他行业不成功的案例存在,各地对采用PPP模式和选择投资方上持保守态度。

3.民营集团医院往往是由投资方来出资建设。通过和公立医院建立分级诊疗关系,扩大病源,增加收入。

(对于前期免费建设,通过后续运营收费的情况不包含在内。)

从承建方来看,三类公司比较活跃:一是初创的医疗器械或信息化公司,希望能借助分级诊疗的东风扩大市场;二是获得融资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烧钱打底盘,换流量;三是试图通过迎合中国分级诊疗政策打开中国基层医疗市场的外资医疗器械、信息化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是和国内的公司抱团打市场。

从项目推进方式来看:资本市场虚火,少部分公司拿到风投,进行免费建设,用互联网模式烧钱。大部分公司还是采用传统思路,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推进。

从运营模式上来看,有这么几种:

1.政府/卫生计生委作为运营主体,这也是最传统的模式。

2.政府/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建设厂商及其他参与方组成运营公司,建设厂商和其他参与方免费建设,通过后续的业务来收取费用。

3.项目完全由建设公司来做商业运营,参与的机构仅收取场地费等费用。(极少)

4.民营医院集团,集团投资方和管理者作为运营主体。

效果差强人意

从各地政策上来看,分级诊疗往往还是围绕大医院来展开,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推进分级建设,比如:通过医保政策,提升基层首诊报销比例;大医院专家和医生到基层坐诊,作为对专家、医生本人以及上级医院的考核指标;限制大医院的床位数,防止虹吸现象。

这些制度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1.长期来讲对上级医院无利益,上级医院不愿意持续下去,有些地方的项目建设一年多,无分级诊疗开展。

2.大医院通过分级诊疗扩大病源,跑马圈地,虹吸现象并不能解决。

3.医保政策无法促进小病不出乡,尤其是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归根结底是基层医疗水平不高。

4.不能因地制宜地指定分级诊疗政策。

5.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曾经有卫计委官员指出,分级诊疗如果不像国外一样提升到立法的高度,很难贯彻实施下去。

分级诊疗需做好规划

从建设厂商的角度来看,行业壁垒愈发被打破,外部压力增大。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内部运营压力也是逐年加大。因此,通过新的产品和市场包装以及商业模式来突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今年的市场上竞争尤其激烈,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财政紧缩的情况下。同时,兼有硬件和软件的厂商具有更好的议价能力。

从厂商提供的产品来看,同质化程度较高。根据对现有医疗机构体制的改变程度来看,主要有两类:一是医疗机构间业务协同,包括医联体和医院集团;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医生自由执业。第二种还远谈不上成熟,这里重点说一下第一种。第一种通常来讲是平台类项目,典型的例子是影像中心、区域信息化平台、移动医疗区域平台,这也是2015年各省成交的分级诊疗类项目的主要种类。

以影像中心和区域平台为例,实质上是区域PACS、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集合,是通过平台的集成,达到病人数据的共享和交换。远程诊疗是其中的重头戏,远程诊断和远程会诊(多学科)对促进医疗资源平衡有重要作用。移动医疗从解决院外问题入手,逐步扩展到院内,目前力度仍不大。通过号源分配,辅以业务上的协作慢慢地实现医疗资源的调配,但由于医生的业务在移动端的参与度和业务实现的难度比较大,深入到院内还需要时间。

从分级诊疗所需的信息化技术和建设团队上来看,云、移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市场上产品外在形态愈发丰富。有平台型建设经验的公司越来越多,项目建设的风险减小,团队越来越成熟,人才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就2015年情况来看,在资金不足、运营不善的情况下,做好分级诊疗要从项目开始就针对以下问题做好良好的规划:钱从哪里来?谁来建设?公司提供什么?卫计委等主管单位做什么?谁来运营?医联体或者医院集团内部管理、财务如何协调?费用如何划分?如何保障医疗质量,如何引导患者?

项目成功还需要有以下几点作为保障: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融资;信息化平台保障,保证各医疗业务主体的积极性;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并辅以政策扶持,有效的市场引导,落实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多方协作以及资源整合。

总之,2015年的分级诊疗是纷纷扰扰、乱象丛生。改革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医改尤其如此,需艰难中砥砺前行。

分级诊疗未来市场

分级诊疗是方法而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分级诊疗来平衡医疗资源、实现真正的价值医疗,而要做到这一点,强基层是首当其冲的。因此,在2016年国家将继续出台支持分级诊疗的政策,加强对基层医疗水平的建设,真正做到基层首诊,让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守门人。

2016年,各地的分级诊疗项目依旧热火,招标周期会更长;分级诊疗市场中的资源整合将是项目投标中取胜的重要因素;将会催生一些新的医疗服务商业模式;资本对分级诊疗的投入力度仍然会较大;相关的建设厂商竞争加剧,互联网和资本的热度则会将竞争带入到白热化;另外,为了赢取单子,厂商之间又存在多种联合的可能;厂商之间的相爱相杀会非常热闹;分级诊疗的信息化产品形态会更加细分,更加垂直。

2016年,分级诊疗的C端市场还无法大范围展开,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自由执业还不是特别成熟、患者的接受度、医生的接受度、医生不愿意利用碎片时间看诊、没有法律保证医疗流程和质量等。

(本文作者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产品专员,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沈媛巧】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年终特稿系列之三】产品经理眼中的分级诊疗:纷纷扰扰一盘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