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镇江区域卫生信息化6年:将根牢牢“扎”在服务基层

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朱月兰

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朱月兰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2016年1月初,一个很稀松平常的日子,HIT专家网走近镇江康复医疗集团下辖的一家社区卫生中心,但见前来就诊、做康复保健的病人,络绎不绝。在这里,病人不但可以享受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而且,一旦需要转院,可以由社区中心医院和三甲医院预约转诊治疗。打通这座信息沟通之桥的,正是已经积累了近6年的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就是累!”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朱月兰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感受时如此感慨,“2010年的时候,信息中心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天天晚上加班。”她笑着说。

从“借力”起步,从覆盖基层入手

2010年,林枫出任镇江市卫生局局长,这位镇江医改的主政者,十分重视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上来力推区域卫生信息化。当时的大背景是: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新医改方案,镇江市成为全国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镇江市为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路径,将城区7家医院和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组建成两大医疗集团,即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滨医疗集团。两大集团通过优化和整合卫生资源,以重构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技术和服务为纽带,最终形成医疗集团与社区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协作机制。

镇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正是在这样大力度的改革当中起步的。当时,朱月兰孤身一人,受命组建镇江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初期挂靠在市疾控中心下面。

由于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镇江市卫生局一开始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就是“借力”。为此,镇江市卫生局经常组织有关单位部门展开协调会议,包括借力本地高校和医院信息科的计算机专家,为区域信息化制定了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规划”方案。

根据这个方案,第一步,2010年先建设基层卫生信息化网络,即把镇江市33个社区服务中心、100多个村卫生室全覆盖,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当时,对于数据如何部署,我们花费了一些心思,后来决定:根据基层卫生服务的业务特点,将公共卫生数据实行大集中部署。”朱月兰说。

从2010年到2011年,镇江市花了两年时间集中做基层的数据集中部署。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正好与后来国家主导的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合。

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库建立之后,围绕着健康档案的信息进行关联,调阅健康档案,就能了解居民的体检、诊疗、用药等信息。考虑到基本医疗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即时响应的要求也很高,这些数据都只在夜间定时上传。2011年底,镇江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将基层的源头数据集中在一起之后,就开始着手建立集成平台。

朱月兰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用友医疗功不可没,“我们和用友医疗的关系用林枫主任的话来说就是‘婚姻关系’,共同经营好一个‘家庭’。”但朱月兰也在反思:“我们这几年可能过分倚赖于公司的技术人员了。”

集成平台上线之后,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建设,仍然将技术力量和资金集中在社区。同时,将全市各大医院的数据导入,对所有医院的系统进行梳理。制定三年计划,要求医院按照计划接入数据,并按照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

镇江润州区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中心

镇江润州区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医学中心

数据收上来之后,“怎么用好”遇挑战

2012年,镇江市开始把医院的数据逐渐导入健康档案系统中,一开始导入的是医院的独立系统的体检数据,第二步就是医院的诊疗数据,包括用药信息、基本诊断、检验结果等等信息。

朱月兰介绍:“‘十二五’,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做了基层社区和医院两大模块,‘十三五’做的则是公共卫生系统和综合卫生管理这两部分。公共卫生系统,目前主要是把预防、接种资料进行整合,后期会把个人的免疫、接种信息与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关联。综合卫生管理,实际上就涉及到已经收集上来的数据利用的问题。”

2014年,为了实现数据关联,镇江市开始推行居民健康卡。在推广过程中,实行了奖励机制,比如,用健康卡就医,可以免去2元挂号费。目前,居民健康卡已经覆盖镇江市40%的人口。

“发放居民健康卡的目的,不是统一ID,而是让健康信息跟着人走。”朱月兰说。居民健康卡和市民卡进行整合之后,关联数据库里的信息,方便老百姓除了医保结算功能以外,还能完成其他缴费功能。

医疗的数据上传之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就可以对机构进行管理。比如社区的收入、医疗机构大处方的监管等。今年很多基层妇幼的数据,都是从这个系统里面统计。“我们希望基妇管理部门将数据用起来,只有用,才能知道数据对不对。”朱月兰说。

朱月兰坦言,综合卫生管理系统目前使用的情况还不够活跃。不过她坚信,2016年会用起来,因为“全市开始要求业务部门使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数据的准确性。而且伴随卫生计生机构改革的到位,下一步,全市计生的信息统计工作也会纳入进来。

让朱月兰主任备感欣慰的是,基层已经用得很“顺溜”了。现在,病人在社区卫生中心的结算,全部在基层完成。老百姓也很愿意在社区缴费,社区缴费比例低。而且,社区交完检查费、做完检查后,再去三级医院看病。

保证数据质量,让健康档案发挥实际作用

为了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真正用起来,镇江市做了大量的保障数据质量的基础工作。

朱月兰介绍:“我们首先是做了匹配,一个是和医保的匹配,一个是公安数据的匹配,匹配完之后把原来单机版的健康档案导进来。通过第一轮数据梳理,清理无效档案,特别是发现有的地区建档率超过100%,这里面存在重复的身份证号、已经死亡的人群等因素。第二轮梳理,是让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和上门随访的形式,对本区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整理,最终把所有的档案梳理完毕之后,建档率为86.7%。基本上这几年都稳固在这个比例,这个比例也是比较符合镇江市目前的管理范围。”

健康档案建立后,就能够针对其中设定的一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如中医体质辨识,只要健康档案中有填写,就能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人群健康管理。

家庭健康档案一开始是做得比较细化的,系统把每个区每一个家庭按照同一地址进行捆绑。但是,后来发现会出现同一家人的地址不一样的情况,最后改成由社区自己管理,从而保证档案的准确性。

慢病管理也做得比较细,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全市健康档案平台统计的指标数相对要高一些。2015年,镇江市把社区的体检系统全部统一,用的是同一套体检系统。体检的数据全部录入健康档案,同时作为健康档案的随访记录。社区医生每天上班登录系统,就会收到提醒——哪些病人需要随访,并实时更新。同时,系统还吸收了网格化管理思路,采用百度地图,进行可视化的数据的钻取,一直可以细化到需要随访的病人所在具体的社区和居住地址。系统还设计了建档率的排名功能,可以对各个区划的建档率进行宏观比较管理。

公共卫生主要是做了疫苗接种,和疾控做了接口,下一步把个人的计划免疫信息和家庭健康档案进行关联。目前,全市儿童可以实现跨区流动接种。精神病的防控方面也和公安部门进行了人员匹配。

其实,正如镇江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林枫此前接受HIT专家网专访时所介绍的:新医改之前,镇江市医院公卫系统的信息化已经有了自我发展。当整合体系和全民参与这两个命题提出来之后,改变了整个卫生信息化的内涵,对信息化的要求提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区域卫生平台应运而生。林枫概括:“整个过程简单来说,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第二个阶段进入平台的概念,完成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个阶段是大数据的形成和应用。”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镇江区域卫生信息化6年:将根牢牢“扎”在服务基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