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宁义专栏】互联网医疗的认识与思考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原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  宁义

宁义

对互联网医疗的认识

广义的互联网医疗,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大物移”等信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的总称。

现在业界内有移动医疗、物联网医疗、云医院等各种不同的提法,各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各种表现形式、各种名称的互联网医疗都可以概括为网络医疗服务,其实质都是利用各类信息网络和终端技术,进行患者疾病信息采集,实施医学诊断、监护、部分治疗与教学,健康监测与管理,进行医疗业务辅助活动,以及医患信息互动与知识学习等相关服务。如果用药品名称比喻,网络医疗服务就是互联网医疗的“化学名”,其他各类名称都是互联网医疗的“商品名”或不同剂型名称。

根据涉及业务领域不同,广义的互联网医疗又可分为:互联网健康与狭义的互联网医疗两大类型。互联网健康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进行健康教育、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医疗信息查询、医疗健康社交、医疗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保健服务,侧重于面向健康或亚健康人群,部分兼顾轻病人群;狭义的互联网医疗主要是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提供临床诊疗相关内容服务,从预约挂号、缴费支付、就医指引、在线医疗咨询和转诊等医疗辅助业务,逐步深入到网上医疗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查房、在线手术指导和电子处方等诊断治疗类的医疗核心业务,侧重于面向患病人群。两大类型之间也有部分交互重叠和自然过渡,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创新

随着网络医疗服务的发展,可以看到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再造与创新。

一是分解医疗环节,再造医疗流程。网络医疗服务将传统的医疗过程分解为线上、线下部分,突破了传统医疗流程的桎梏与束缚,除必须当面处理的医疗作业外,将其他环节均纳入网络流转,整合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相互衔接的高效、快捷、低耗的全新流程。

二是拆分传统医疗机构,重组新型医疗实体。传统医疗机构为保障全流程、全要素服务,必须配齐几乎所有关联项目内容和服务单元,以使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后能够直接获得各项所需服务内容。互联网医疗则首先将挂号预约、缴费支付、诊后随访等外围业务从医疗机构内部剥离出来交由院外实施,进而可推动医院将简易门诊、辅助检查检验、处方外购、药物配送、家庭病床、居家康复护理等可拆分的诊疗业务外放,医院只保留手术、住院诊疗、重症监护、急诊抢救等必须在专业化场所集中实施的诊疗业务;这样就在传统的医院实体之外形成了新型的院外医疗团体,大量的轻医疗业务在逐步从实体医院向网络虚拟医院转移,这就类似于商业领域中部分实体店向网店转移的业态变化一样。

三是突破传统模式,推送服务到人。在现代社会中,人群可能随时处于移动状态,传统的坐等上门、送货上门的服务业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而网络医疗服务能够通过手机或其他传感设备终端,为医疗健康服务人群实施移动伴随式的服务保障,无论是在固定的办公、居家场所,还是在出行或移动状态,都可以提供健康动态监测、医患实时交互等多种服务内容,使得人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随时伴随着服务对象个人。

上述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对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影响。其一是提高服务效率、便利民众就医,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使群众就医获得技术红利,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前所未有的良好体验和便捷服务;其二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医疗供给,将部分闲散、碎片化、低利用度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整合与优化匹配,根据需求高效调度和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度,更有效地对接医疗供需双方,缓解医疗供需矛盾;其三是未来可能形成网络化分类诊疗体系,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就是供需的快速匹配,各类医疗需求与资源在网上调度匹配,可形成“无级变速”的分类诊疗体系,患者在网上分诊进入初级诊疗阶段,如发现疑难大病则在网上直接升级进入高级诊疗阶段,可按诊疗需要迅捷升级至区域甚至国家顶级医疗中心。

互联网医疗模式分析

目前,狭义的互联网医疗可划分为两大模式:线上为主的院外轻问诊业务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医院诊疗业务。

线上轻问诊(B to C)模式,由于受到法规和实际诊疗条件的制约,难以进行初诊鉴别诊断和复杂疾病的确诊,以及各类手术操作性治疗措施,目前主要局限在常见病复诊、慢性病持续用药治疗等类似于大医院的简易门诊业务。在大医院逐步压缩甚至取消门诊的趋势下,线上轻问诊可以有效替代部分门诊业务,对基层医疗起到很好的补充。其业务特点为“轻、慢、药”,产业优势为轻资产、低门槛和低成本,业务模式上社会价值大、应用空间广;存在问题为业务类型窄、盈利收益低、商业模式前景不明等。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逐渐覆盖全民和加强药品流通领域监管的趋势下,商业医疗保险和药商是否还有持续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利益驱动,还需要继续“摸石头”。

医院诊疗业务(B to B或B to B to C)模式,基于线下医院向线上延伸医疗业务,使线上线下紧密结合、配套衔接,线上患者可直接进入线下医院实施现场诊断与治疗,线下患者可回家在线上进行后续康复治疗与监测。其业务特点为全业务、全流程、全贯通,产业特点为现资产、高门槛和高资源,业务模式上社会价值大、应用空间广;存在问题为地域限制多、广域交互难、需分级诊疗配套等。

表 互联网医疗两种模式特点比较

线上轻问诊模式 医院网上诊疗模式
业务特点 “轻、慢、药” 全业务、全流程、全贯通
产业特点 轻资产、低门槛和低成本 现资产、高门槛和高资源
业务作用 社会价值大、应用空间广 社会价值大、应用空间广
存在不足 业务类型窄、盈利收益低、商业模式前景不明 地域限制多、广域交互难、需分级诊疗配套

今后的发展可能会殊途同归,两种模式互联共融、优势互补,形成本地联医院、异地联网络、上下双转诊的新模式。

互联网医疗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医疗的业务本质还是医疗,而医疗涉及到人命关天和健康安全,除从业者自身责任与道德的自律约束外,还必须有政府、社会性的质量要求和有效监管。近期轰动全国的“滑膜肉瘤事件”也有对网络医疗监管不力的因素;甚至有人说,互联网医疗起源于网络游医,只是把原来贴在电线杆上“老中医治性病”类的小广告改头换面贴在网上。

实际上,网络是现实社会的映射,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部分医疗乱象也同样会存在于网络社会中。从目前现状看,面对新生的互联网医疗这颗明珠的出现,也伴随着部分混珠之鱼目,而传统的医疗监管模式面对新型网络监管需求明显滞后,呈现出业务扩展市场化、业务监管失常化的失衡状态。网络医疗监管内容不清、责任主体不明、监管手段匮乏、惩处措施不力,往往只能是发生医疗违规或质量事件后的滞后型、追责式管理,而对其他没有暴露出来的医疗违法违规和质量问题缺乏事前、事中监管和预防措施。

行业监管促进互联网医疗规范发展

用管理学上经典的例子来说,监管就是把澡盆里的洗澡水倒掉而把孩子留下来。监管就是对行业进行统筹考虑,建立、完善相应的行业监管体系,促进互联网医疗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防控违法、劣质、诈骗、害人的乱象发生,为互联网医疗保驾护航。应采取对互联网健康实施开放管理、对互联网医疗加强监管的基本策略,在现有医疗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创新互联网医疗监管机制,多部门密切协同,明确分级分工监管责任主体,确定业务与技术监管内容,设计实现医疗行为与质量的信息化监管模式,引进网络信息监管与查处手段,实现互联网医疗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质量与安全监督,防范网上违法违规医疗事件发生,明确医疗纠纷处理与责任认定,保障互联网医疗质量与人民生命安全。

互联网医疗有理、有利,更要有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医疗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元素,需要有更宽容的态度、宽松的环境、宽厚的政策和宽严相济的监管来促进其发展,以带给我们的医疗健康事业和医改更多的新技术红利。

赞(4)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宁义专栏】互联网医疗的认识与思考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