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钱霁新
“九局下半”,是一场棒球赛常规时间的最后一个半局,也是由主队进攻的半局。通常用来表示挽回局势的最后机会。
回顾过去三年,疫情伴随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资本从再度蜂拥到再次退潮,那些曾经的互联网医疗故事始终没有带来模式复制,企业正向现金流紧缩纷纷裁员过冬,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似乎正在萧条中进入尾声。
但是,伴随着中国深度老龄化的快速进展,以及提前到来的人口负增长,正如智者们所说,医疗永远是朝阳产业,即使身处危机但其中必然蕴藏着机会,甚至可以再造多个巨头公司。
总体而言,互联网医疗经过2015年起的上半场、2019年开始的下半场,目前已经来到了“九局下半”,各种模式大家差不多都蹚过一轮,接下来就看谁能够在冬天找到活下来的办法,等春天到来时就能够抓住机会,实现质变。
下面以本人粗浅的认知,分析一下当下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及其走势。
互联网医疗平台去泡沫化
互联网医院分为自建、共建和入驻平台三种模式,前两种模式的运营主体都是医院,最后一种平台模式除各级省市互联网医院官方平台外,更多的是互联网医疗企业搭建的平台,比如微医、好大夫、平安健康等第三方平台。
互联网医院平台通过引导医生在平台上多点执业,从而为C端提供服务。线上最主要的医患连接手段就是问诊。但由于问诊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客单价无法覆盖成本,因此各家平台围绕问诊能力开展了各种拓展服务,典型的如专病管理、线上处方业务等,但其核心本质依然是问诊,并且最终无法打平成本,不得已为了活下去选择了紧缩。
因此,目前看来,传统的、围绕互联网医院开展业务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并没有跑通商业模式。
全病程管理由谁买单
全病程管理这个词在2023年还是比较火的。追溯起源,是由专病管理发展而来。微脉那句“从单次到周期”,很好地定义了全病程管理的价值。
从行业实践来看,围绕外科手术类的全病程管理服务效果较为显著,确实可以为患者康复提供有效支持。而内科类服务因为其疾病的不可治愈性和稳定长期性,在效果上就不如外科类明显,加上中国人“久病成医”的习惯,用户的实际感受比较一般。
但即使是外科类的全病程管理服务,目前依然需要患者全额自费购买,因此也注定了客单价的上限不高,更多服务也无法丰富进来。在患者自掏腰包的模式下,意味着全病程管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不可能有产业化的规模。
全病程管理能否找到新的买单方?医保已经走向了“保基本”的方向,基本上不太可能为其买单。相比而言,商保是一个最合适的买单方。
商保的未来
谈及商保,许多人必提联合健康、凯撒医疗,但中美乃至全球医疗保险模式的差异,注定了我们无法复制美国商保模式。
在过去两年中,惠民保的普及并未带来商业保险的繁荣。相反,由于惠民保的广覆盖度,反而抑制了商保险种的拓展。截至目前,国内商保主要还是以百万医疗险为最主要品种。另因投保健康条款的严格限制,将一些有能力购买的人群排除在本险种外,但可带病投保的产品又寥寥无几,出现了有意向投保但没有合适产品选择的“怪圈”。因此,这几年商保的市场规模相比医保仍然存在数量级的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商保公司对医疗的专业度不够,不但客观导致了带病险设计的落后,其本身可用于健康管理服务的部分费用(即可以为全病程管理服务买单)也无法落地,又连带了全病程管理服务无法形成规模化。
但我们相信,这些点在未来必将被突破。伴随着快速理赔、直赔业务的普及,医疗数据真正的商业化价值会得到体现,“商保+全病程管理”是未来的方向,只是看谁能熬到那一天。
消费医疗进行时
医美(包含植发)、口腔、妇儿、体检四大行业,是传统定义的消费医疗,再扩展一下,还可以把中医、减重等加入在内。
相比严肃医疗,消费医疗的一大特点就是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医疗服务,因此就能够通过一些营销手段达成商业目标,同时也能够通过流量变现的路径跑通一些模式。虽然有人说在当今大环境下,C端都没钱消费,生育率持续创新低,似乎在看衰消费医疗,但换个角度而言,谁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口碑,就能在一个区域形成头部聚集效应。当然也有一些中小商家通过自己的特色,吸引垂直人群,也能够活得比较好(比如一些个人工作室)。
在消费医疗领域,私域、直播、流量、种草等等工具都可以带来效果,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也是当下值得投入的事业。
以上分析比较泛泛。如果大家感兴趣,笔者可以从中选择,下回再做专题分析。
【作者简介】
钱霁新,曾任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2019年开始从事互联网医疗事业,目前主要方向为医疗商业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设计。
【责任编辑:晓青】
钱老师,可以做一期ToB互联网医院的专题吗
您好,感谢关注。是针对医院方的吗?我们转达一下您的留言给钱老师~
您具体想了解哪方面内容呢?建设?应用?还是商业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