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华山医院打牢数据中心的根基,“痛过”之后是数据价值的释放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谭啸

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黄虹

“有了数据中心、打好数据根基之后,我们这两年做的工作,主要是释放数据的价值。原来主要是上系统,现在则是管数据。信息化不再只是上系统、买软件,而是与临床更加紧密地融合,让数据为临床服务。”临近2017年岁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黄虹在接受HIT专家网采访时如是说。

通过多年与微软及其合作伙伴医利捷的合作,华山医院数据的价值得以逐渐显现,医院信息化对管理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虹表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放了数据,数据成为医院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资产;二是提升了信息部门在医院的地位,数据价值释放出来后,全院上下都对信息部门刮目相看;三是整个医院的信息化生态环境不一样了,所有人都觉得信息化很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自己是可以积极参与的、不是旁观者,甚至还能成为某个系统的设计者。

从主数据管理入手,打牢数据中心的根基

据黄虹介绍,华山医院从2013年开始与微软及其医疗行业的本土合作伙伴——医利捷(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医利捷)合作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其中2013、2014花了两年时间重点建设数据中心。这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让黄虹觉得“很痛苦”:怎么建、抽取哪些数据、数据建成什么样、从哪里入手等,所有这些问题在当初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回过头来看,黄虹对于如何建数据中心,已经有了清晰的“路数”:第一步是做数据梳理、主数据管理。这需要对原有各个系统的数据拥有较强的掌控力,要梳理出有多少数据、数据库口令、每个库的表结构、数据字典等。第二步是抽取数据。要决定先抽取哪些数据、再抽取哪些数据,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方法论。

黄虹坦言,期间走了一些弯路。“原来我们以为HIS有最基础的数据,但抽取完其中的数据后,发现并不靠谱,于是再返回来做主数据管理。”黄虹解释说,因为HIS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窗口人员的业务应用体会开发出来的,而不是完全基于医院领导的管理思想开发的,业务和管理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层有的思想体现不出来;而数据中心则要全面体现管理上的要求,就不能回避主数据管理这道“关”。

什么是主数据?主要包括:人、科室、设备、资源管理。“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的科室体系、人员体系。谁来定呢?是院办还是人事部门?这期间又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黄虹介绍,“医院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其次是医疗设备;再次是医疗服务的资源,譬如:有多少诊室、床位、手术室等。这三大块资源清楚之后,才有可能为医院规划出合理的资源分配体系。”

让黄虹最有感触的是,在抓取数据的过程中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知道哪里的数据不好,就要去改造;二是知道这个数据能干什么。比如病理系统,原有的病理系统没有考虑其他部门的使用情况,并不记录病人是哪一次就诊,也就是没有病人唯一的就诊流水号,需要去改造。再比如病案首页,原先,病人每次住院,财务部门为了结算方便都会给病人一个新的病案号;这样到了病案室,同一个病人就有多个病案首页,分插在不同地方。而对于同一个病人,每次住院的病案首页应该放在一起才是最合理的。这就要改造病案首页系统,而且病案首页越来越重要,很多统计考核都与病案首页信息有关,比如:DRGs、卫生计生委病种绩效考核等。

“建数据中心时,必须不断考虑抽取来的数据能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如何把脏数据清洗成好数据。”黄虹强调说,“数据中心的前提是生产系统的数据足够好,不能指望信息中心把所有的数据都洗白。”

数据中心建好后,要尽量把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放在数据中心的ESB(企业服务总线)来实现。黄虹举了医院院感系统这个例子,它是基于数据中心开发的。“市面上很多院感系统都是单独的,要与HIS、LIS、微生物等系统做接口。新建的院感系统直接从数据中心拿数据,比如疑似病例筛查、与临床医生互相确认等,如果有院感疑似病例,那么医生工作站上就能看到院感疑似病例的信息,双方沟通后形成结论。”

与临床高度融合,释放数据的价值

“耕耘了多年,数据的价值在慢慢展示出来。”黄虹谈道:“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的数据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院士要求,人工智能要从医院管理、患者服务、临床本身三个维度来同时开展。”

华山医院信息化会更加关注临床的需求,与临床医生高度融合在一起,去做一些针对特定疾病、特定临床小组应用需求的开发,基于疾病本身开展工作。这是因为华山医院的特色专科明显,在这样的土壤里做专科特色特别容易成型。黄虹说,这项工作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数据基础,底层的数据支撑要足够好,不能是孤岛式的建设,底层会大量运用到与临床相关的其他科室的数据,之前那么多年做的数据中心的效应就发挥出来了;二是人力基础,要有良好的开发团队,才能顺应临床的思路来开发。

黄虹具体谈到了“病种数据库”的开发。以往,临床医生要做研究、查病案,一般都是靠研究生去病案室记录、摘抄。2013年-2015年,华山医院在梳理数据中心期间建立了“患者360”系统,医生发现抄病人数据不用去病案室、也不用去医技科室了,患者360系统上都有。

2015年之后,华山医院继续与医利捷在开发高等级电子病历、基于数据中心的各种应用以及空中医院等三个方向上开展合作。黄虹认为,微软的强项在于项目管理和架构设计,他们善于发现项目的价值并对项目价值进行提炼,而医利捷的优势在于更灵活、更快捷的服务响应。双方在合作中形成了更多默契,也不断在临床应用中碰撞出“火花”。

“2015年-2016年,我们拿到一个大数据项目,以病种数据库的建设为主。做了十几个科室的20多个病种数据库,大部分是做回顾性的,还有一些要做前瞻性研究。”黄虹介绍说。

2016年还有一个重点项目是“个体化给药临床药师工作平台”,这也是信息部门与临床部门深度合作的成果。这个应用需求最初由华山医院药剂科的研究兴趣引发,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了解后,一拍即合,迅速投入人员开发,同时还外聘了算法专家。据华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焦正博士介绍,药剂科的转型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临床药师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发药,这几年,临床药师越来越注重把理论研究工作应用于服务临床实际患者。以定量药理学为例,以前是通过专用软件进行计算,对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很难普及;现在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把以前的研究成果转换到临床的实际应用,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医生都可以使用这套系统,帮助实现精准给药。

华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焦正博士华山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焦正博士

“个体化给药”系统做成之后,焦正博士心情激动,因为“全世界都还没人干过这件事”,以前所有的个体化给药都只是一个工具软件,让药师自己去测算分析,从来没有办法直接用在临床上。目前,华山医院个性化给药系统里已经做成了近十种药,特别是那些用药难度很高的药,在临床的意义非常大。不同的药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嵌入到医嘱里面,接下来会往系统里不断扩充药品的种类。

2017年,华山医院还开发了“日间手术管理”,帮助每个科室开展日间手术管理,将系统嵌入到现有的医生工作站。基于患者的住院天数判断,比如小于3天就属于快诊快治,门诊医生工作站有个日间手术的标识,参与日间手术的病人可以在门诊快速地做完相应的检查检验等项目;麻醉师评估后,病人优先入院,术后两天就能出院。该项目让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均次费用都有大幅下降。“我们为什么能做?因为日间手术管理所需的数据都已经在数据中心,可以直接交互,麻醉师可以通过麻醉系统直接评估。这些例子都代表了前期数据中心的价值释放。”黄虹说。

让信息化更好地为医生团队服务

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医院,华山医院的医生们特别忙碌,白天做临床、晚上做科研。黄虹认为,为医生团队服务,与医生团队和疾病绑在一起,更能体现信息部门的价值,同时也拓展了信息部门的生命力。而信息化除了在医生的核心业务层面为其提供服务,还可以在外围帮上忙。

首先,可以借助信息化工具把医生团队管理好。譬如按照教授、主治等级别,合理制定每个人的分工和日程安排,这样医生资源就清晰了,门诊资源、手术资源一目了然,医院就能合理调配、充分利用资源,为更多的病人服务。正所谓“吨位决定地位”,各科室不管是做科研,还是提升专科能力,都要看病源有多少、诊治过多少病人。

其次,在预约、随访等患者服务方面,信息化可以发挥作用。比如,通过给肝胆外科做微信公众号,同时把肝胆外科的预约资源也开放给他们,他们就很方便地知道有多少人预约,有些特定病人还可以做精准预约;病人手术出院之后,微信还能帮助医生做随访。

“目前,我们已经服务了十几个这样的疾病管理医生团队。”黄虹认为,将来,医生不会局限在医院围墙内,而是要开展多点执业,到很多家医院工作,因此信息系统就不能固化在医院围墙内,将来可能跟很多医院的系统都有联络,系统之间的交互会越来越频繁。

“我从1994年入行干到现在,现在我很兴奋,现在是医院信息化的好年代!信息会逐渐起到引领作用。”黄虹谈道,“前面20年,应该是信息部门从奴隶翻身到平民;未来,信息部门有可能从平民变成将军。”她认为,医院信息部门不单纯是技术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与业务和研究方向共同解决。原来,信息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上系统,现在则是管数据。信息部门不再只是上系统、买软件,而是要更多地参与到探索性领域中。相应地,信息部门也要转型,人员结构、工作模式、思维模式等都要转型。“我现在就要求信息部门的人员要把业务领域研究清楚,同时也要对业务领域提出信息技术如何切入的想法。”黄虹说。

【责任编辑:谭啸】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华山医院打牢数据中心的根基,“痛过”之后是数据价值的释放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