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咨询
致力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

打造精细化管理标杆:上海十院应用凸显医院信息平台“获得感”

来源:HIT专家网    记者:朱小兵  谭啸

上海十院

当下医院上集成平台、CDR的不少,但是基于临床数据中心开发出丰富应用的医院仍不多见。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则属于这为数不多的医院之一。

2018年3月,上海十院院长秦环龙带领该院财务处处长吴丹枫和信息管理处原处长李萍,向上海市发改委做了关于医院成本效益分析的专题汇报。凭借这几年扎实的全面预算管理、细致的全成本核算工作,上海十院的医疗成本效益分析体系成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感兴趣的重要参考。而这一应用,则是上海十院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的代表性应用之一。

“我们现在基于数据平台的财务运营数据可以实时反映业务情况,是有灵魂、会讲话的数据。”吴丹枫说,“医院信息平台帮助把数据展示出来,根据医改的政策导向、绩效分配导向,开展成本核算,为全院绩效管理提供第一手的依据,引导科室调整结构。”

从预算管理、成本核算到成本效益分析,摆脱对医药加成的依赖

以往,公立医院财务一般都是“大收、大支”,没有预算管理、没有成本核算,更没有成本效益分析,也没有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但是,新医改的深入,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怎样消除医院对加成的依赖?如何去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吴丹枫谈道:“上海十院的做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源节流,二是围绕智慧型的新诊疗模式开展成本效益分析。目前这两种方法都已经看到了成效。”

2014年下半年,上海十院主动向申康申请作为开展全成本核算的试点医院。这是基于全院在当年已经开展的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据吴丹枫介绍,2014年主要是打基础,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年初即做好预算,把医院总收入和医疗总成本层层责任落实到职能部门,主要是医务处和门诊办公室,把医院的运营目标全部分解,比如:均次药材、均次耗材、均次劳务、检查检验等,都有严格的、科学的分解。“全部到了亚专科层面,架构搭得非常好,并将财务系统与医院物流系统、HR系统做整合。为接下来的全成本核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丹枫说。

2015年,上海十院开始做全成本核算,主要包括项目成本、病种成本等。现在已经做到医疗小组,考核其材占比、药占比、手术收益率等指标。吴丹枫表示:“这种考核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效益:一是病人费用减少了;二是医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三是医院对成本了如指掌,以后医保支付要改革,医保按照病例组合指数(CMI)、相对权重(RW)指数和病种来支付,医院能清楚地知道医保支付多少费用、医院的成本是多少。”

科室收入分析科室收入分析

摆脱对旧有以药养医的依赖,不仅在于摸清家底,更在于创新求变。上海十院大力提倡智慧化就医,创新诊疗流程。比如: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介入化、分子诊断化的个性化的智慧操作性项目的效益分析等。

“面对一系列智慧化新诊疗模式,财务管理必须跟上,成本核算必须改善。”吴丹枫进一步以ERAS(术后快速康复)和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为例做了分析。

ERAS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预后。科室自己做康复,骨科、心脏内科都有自己的康复科,有些康复是必须的。像脑卒中患者,药品结合康复,病人的术后效果非常好。ERAS让病人的费用减少,医院成本降低,收益率提高,住院天数也缩短了,为政府减轻负担。

在MDT方面,吴丹枫谈到了“甲状腺中心”。这是一个集甲状腺外科、内分泌科、超声影像科、核医学科和病理科于一体的多学科中心。该模式不仅方便病人,让病人得到安全、全面的治疗,而且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科室成本分析科室成本分析

业财融合,财务人员深入科室

“如果财务系统不与业务系统对接,那就是个孤岛,数据是死的。我们把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全部打通,财务流与业务流完全整合在一起,这样的数据才有生命力,才能说服其他相关部门。”吴丹枫特别看重“数据从业务中来”

而帮助她实现这一愿望的,也恰恰是在2014年,上海十院启动集成平台和CDR数据中心建设。财务部门的需求被传递到信息部门,跨部门紧密沟通协同,极大地助推了财务精细化管理应用。“我十分感谢信息部门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和当时这个信息项目的主管李萍,也形成了很好的同事情谊。”2013年才从其他医院调到上海十院工作的吴丹枫坦言。

不仅在IT系统上实现了业财融合,还将财务人员深入到各个科室。“在院长的支持下,我做小组长,我们组建了临床部门的运营中心,各个科室都有财务的运营助理。这是我们从长庚医院学来的。”吴丹枫介绍说。

2017年,依托这个信息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上海十院创造性地建立了“运营中心数据仓库”(ODR),并且做了商业智能(BI)展示,可以分析每个月的简报,并在手机端展现,每个月定期发布。“第一期做完后,感觉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围绕医改目标,基于信息平台可做的精细化管理项目越想越多,比如:ERAS项目、智慧型操作项目、三四级手术、临床路径下病种成本核算,为标准病种成本制订打下基础。”吴丹枫认为,财务要紧密配合临床的创新和医生的需求,来展现临床专业的价值。

成本效益分析经营绩效:均次收益情况分析

吴丹枫进一步介绍了他们和IT部门开发的“手术二级库”项目,二级库管理的意义在于控制耗材成本,规范医生诊疗行为。手术前一天,医生在医生平台上申请耗材,护士审核后,再跟一级库(设备库)申请,第二天设备发放。发放后,第二天二级库能看到哪个病人在用,到晚上能看到退库情况,领了多少、实际使用、收费、退库情况以及所使用的品牌等,全都一目了然。

吴丹枫还有一个得意之作是“手术实时成本”,医生做完手术第二天就能看到手术的所有成本和收入,收入包括检查、检验、化验等,成本包括人力成本、折旧成本、房屋成本等,一个手术的收益率马上就能出来。

因此,吴丹枫坚信医院也要像生产企业那样,更加精细和高效地运转。以前是大账,只能看到总费用,无法查询明细;现在能精细到每个医生、每个病种、每个手术,病种结构、甚至结构动因尽在掌握。“有了信息平台之后,我们可以把经济结构模型做出来,引导医生主动去降低药品和耗材,不要依赖药品和耗材去赚钱,要开展智慧型手术,为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开展精细化管理是新医改对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的客观要求。吴丹枫认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还不能背离医院人文精神,既不能过度医疗,也不能治疗不足。特别是作为公立医院,始终还必须坚持其公益性的神圣使命。因此当遇到一些困难群众就医时,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她作为医院的财务守门人都会给于相应的支持。实际上,上海十院针对困难群众的人道主义帮助,每年也都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字。

谈到与IT部门的配合时,吴丹枫强调说:“如果没有IT系统的支撑,任何想法都没有办法落地。业务部门要主动,IT只是工具。业务部门自己不拿方案、没有构思的话,IT永远是被动的。IT是骨架,业务是灵魂。

开发应用,增强医院对信息平台“获得感”

“以前,各家医院都在努力建信息系统;现在,各家医院都想用好数据。”年轻时曾经写过HIS代码的李萍谈道,“数据的准确和使用是非常关键的,必须把平台数据用足,才能体现平台的价值。我们的经验是,医院管理离不开数据,数据平台是历年来医疗活动的全部数据,对医院管理具有很大的价值。有些医院虽然建成了集成平台和CDR,但是没能做出很好的应用,依然是从业务系统出报表,这样的平台建它干嘛?两三年以后就荒废掉了。”

2012年底,上海十院信息系统建设得差不多了,绝大部分该上的系统都已经做完了,当时发现再往上走就遇到瓶颈了:一是不同系统之间是紧耦合、点对点集成,当时电子病历系统的对外连接数有18个,背的包袱越来越大,业务系统性能也越来越差,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的风险越来越高;二是数据利用不够,数据分散在各个系统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三是信息系统对科研的支持达不到要求。

经过一年多的评估调研后,2014年,上海十院决定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医利捷(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集成平台和CDR,随后历经两年时间建设完成。“数据中心和ESB这些技术层面的概念是信息中心关心的。一定要在平台上做应用,让医院管理者感受到平台的价值,于是,包括临床发展能力、绩效考核体系、成本效益分析、党建系统等应用逐一上线。”李萍介绍说,目前他们已经在平台上开发了将近30个应用。

现在,平台上开发的系统越来越多,对平台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大,各类分析、考核系统都要用到CDR的数据。上海十院现在思考的是如何把数据分散一些、减轻平台的负担。“可以在数据中心上,按不同分析主题形成对应的数据集市;也可以对数据保密级别高的分析主题,建立相对独立的数据中心,如行政运营中心的数据中心等。”李萍说,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便利。

【责任编辑:谭啸】

赞(1)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HIT专家网 » 打造精细化管理标杆:上海十院应用凸显医院信息平台“获得感”
分享到: 更多 (0)